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10

  ..续本文上一页度掉了,念念不忘这些境界——着相为妄呀,所以他不能称为菩萨。他这个意思就是什么?主要的就是做了许多度生的事情,心中不执着在度生的这个境界上。也就是不住两个字,不住一切法,这是《金刚经》主要的宗旨。住与不住是我们凡夫和诸佛菩萨的一条界线,我一向这样讲的。实相布施它就是行所无执,无为而持。什么事情都做得很……我按这个展开。……老和尚三次修理……这个寺庙,多少功夫,几个月时间,我看他老人家行所无执,无所谓,好象没有做什么事。他修庙我看也没有帮助他的人,但是他每一件工作都做得有条不紊。今天我们到这个寺庙里面看见清净庄严三宝地,好多人看见了。这个老法师他起妙用。我讲这个目的就是说明什么?诸佛菩萨,有大的修养的人都是心不执着的。不是讲,“哎呀,这个庙是我盖的,我有功德的。”“我明天做什么啦,后天做什么啦。”心里烦恼得不得了,操心得不得了。各位,这当然是功德,但是有限了,不是菩萨了。因为他心里起烦恼了,心里有挂碍了。诸佛菩萨心无挂碍,不执不住。这个地方主要就是讲明了,各位,这个道理很简单,对我们来讲,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我们接触到事情,一切事情,过而不留,过了就算了,做的时候还是要做的,了解它,对付它,处理它。有一次我在什么中心啊,听到……老法师他讲这句话,“最好放掉它。”对,我们应该这样的。事情来了,我们不对付、不研究、不出力,当然也不行;还是要重视它,把它处理好,这是起妙用嘛,是我们的用嘛。但是你不要永远放在心上,永远把这个相当成真的啦。实际上一切法都是缘生性空,哪有什么真的事情啊。不要执着!这主要的精神就是:教导我们度无量的众生,做无边好事,但是心中要没有这回事,无执无着、无挂无碍。如果我们有我相、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不是菩萨了。他讲得很清楚。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两种解释。一种我相、人相、众生相就是讲我,为什么呢?有我相,“哎呀,我怎么样,我怎么样……”以我为中心,这是我相。人相呢?有人的样子:有两个肩膀,一个头,有四肢啊……有人的相,叫人相。众生相,我这个人,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一天不吃饭就不行,……几个小时就不行,一切因缘和合而成人这个样子。缘起性空,实际上都是生生灭灭的境界。所以众生相,有众生相的话,把虚幻不实的众生相当成是真的啦。还有寿者相——以为我这个寿命是永远连续下去,连续不断,这是寿者相。实际上四相都是讲我相。这是一种解释。还可以这样讲,有我啦,就有人啦,对立面嘛。有我,有人就有是是非非啦,颠颠倒倒的事情就来了,恩仇、是非、得失都来了。烦恼无穷,无量无边。世间有世间的烦恼,学佛法还有学佛法烦恼。所以我们众生实际上来讲是很苦恼的。所以现在根据我所知道,不管是大陆也好,这里也好,要求佛陀解脱生死苦恼的人很多很多。可是他们找不到真正的办法,不能降服其心啊!是很可怜的,很可怜的。有我、人以后,有众生,人不是一个,很多嘛,就是众生相。寿者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念念不忘,这就是寿者相。所以有这个四相以后呢,一切相都起来了。以后还有什么呢?就是我执(以后)还有法执啦。法执是什么呢?法相,非法相,就是法执。有我执,有法执,有这二执就是有分断生死,有变异生死;生死不了,永远是六道轮转,生生世世,天上、地下,不能了脱我们的大事因缘。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如果菩萨有这四相的话,有我相的话,还有四相的话,那就不是菩萨啦。这主要的就是破我执,这个地方主要讲破我执,还没有讲到破法执,法执在后面,还要破法执呢。有我、人、众生就是有我嘛,以我为中心。各位,从前印光老法师他有一句话,“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悉化为大光明藏。”我看他的文钞里有这句话,我很受用。各位,我们的烦恼是多得不得了啊。主要对付的方法就是无我。他说,修行很久的大菩萨——大士啦,能了我空,能够明白我是空的,那么无尽的烦恼都化为大光明藏。好啦,烦恼变为光明啦。烦恼本来就是光明藏,妄心本来就是真如实相;因为我们颠倒、迷惑、挂碍,所以把这个无量的光明化为生生灭灭的颠倒妄想。能够我空——一切境界来了,不睬不理,不取不舍。它本来就是我的自性,你不要去舍它也不要随它流转;好啦,无尽烦恼就化为大光明藏,变成大光明。这是《印光老法师文钞》里有这句话的。就是这句话我感到是非常受用的。说明,我空很重要。学佛法主要就是讲我空、法空。就是讲缘生性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缘生性空。我只要真正做到我空,法也空,二空的话,度一切苦厄!所以观世音菩萨讲度一切苦厄。度一切就是包括我,包括法都在,不光是度我空啊,度一切苦。所以大德有些开示对我们凡夫来讲,是十分需要。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还有,须菩提啊,菩萨对于一切的六尘事物。各位,这个法就是六尘的事事物物,叫做法。这个法字有很多的解释,主要的有三种。一种,法就是事物,一切事物都可以称它为法。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一切事情,一切东西都可以叫它为法。“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里讲的。这个法就是一切事物。你心生了,好象这个不得了,什么事情都来了,是是非非好好坏坏都来了。心灭了,法也灭掉了。这是一种解释。还有一种,就是方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也应该舍掉,不要说是非法——空。这里是方法的法。还有一种,是真如之法。此法无实无虚,这里的法就是真如之法。真如也可以叫它是一个法吧,般若也是一个法吧。不过,所谓般若者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扫掉。《金刚经》就是用三句话扫掉,空掉。空掉以后,还有没有呀?今后大家再研究,究竟有没有?这是很大的问题,也可以说,修行人的关键的问题!有许多人我看是老修呀,他境界也差不多了,用功十年,二十年下来,就是因为这一关没有打破,始终见不到本来面目,始终流浪在烦恼痛苦之间。很可惜啊!所以这种人,我劝他应该多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多念《心经》。不但是念,还要受持——能够受到它所讲的境界。所以菩萨对于六尘境界,应无所住,应该不要住着。“住”就是执着的意思。不要执着,放不掉。行布施的时候,不要执着在布施里面——“这是我布施啦,我能布施多少,布施给哪些人,中间布施的多少钱,多少东西,多少法,我讲法,讲了多少法。”各位,这不是布施的境界啦。应无所住,应该无所住着,就是行一切法的时候不但没有我相,也要没有法相。因为一切法应无所住,就是破法执了。前面是破我执,这里要破法执。所以《金刚经》它许多内容,前面、后面文字差不多,但是境界有粗细的不同。有些人这样讲,他说,《金刚经》前面半部经文是破我执,后面是破的法执。这个地方来看,这个讲法是不妥当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嘛,法也破掉了。所以前面一部分也有破法的,也有破法的地方。有破我执,有破法执。那么究竟有什么分别呢?就是前面比较粗,后面比较细。这怎么解释呢?我们举个例子。前面部分不是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嘛。后面它讲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讲见啦,见就是比较细啦,相就是外面的境界。见就是我们能见的见。一个是所见的境。所以《金刚经》的两部分,以后我们学下去,大家可以互相探讨。它就是先讲粗分的我执、法执,再讲细分的我执、法执。最后全面空光,把空也空光,三空到底。无法相,破法嘛。无非法相,破空嘛。空空,空到底。各位,到这个境界,我们还有不自在的人吗?没有不自在的人。这个法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为成佛的人说这部经。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啊。无所住着,一切无所行;行一切法,而行所无施。同时,为什么这地方讲布行为布施啊。各位,实际上,布施,它对于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来讲,它包含有六度的内容。比方说,财施,以财物来救济人家,这是财物的布施。法施来讲说法无畏,这就是精进度。说法不乱,就是禅定度。说法无碍,就是智慧度。以无畏施来讲,它能够不恼怒一切众生,使众生离开怖畏,叫做无畏施。这就是执戒嘛。它也是不冤冤相报,让一切众生离开怖畏,这就是忍辱波罗蜜嘛。所以实际上,布施一个法门也包含有六度的内容在里面。因此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经常举布施二字。我也常常在想,我们也可以这样的理解,布施的时候当然是以财物来布施啦。布施还是持戒啊,为什么?菩萨戒里面如果你有力量修福慧的,你不修福慧,就是破戒。这不是布施嘛,修福慧不是布施嘛。忍辱也是这样子,不动嗔心,舍掉嗔心,把嗔心舍掉,这不是就是布施吗?精进也是舍掉懈怠、懒惰,懈怠都舍掉了,布施掉了。这不是就是精进吗?舍掉散乱就是禅定嘛。舍掉愚痴就是智慧嘛。所以实际上,一个布施它包含有六度的内容在里边,我们要广义的来看这个问题。所以“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各位,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怎么样具体地去做呢?不要在色上行于布施,也不要在其它的六尘境界上,住在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上,行于布施。菩萨应布施不住于相。就是不住在六尘境界法相上来行布施。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所住。它妄心就不降而降了。妄心隆了,我们本觉的佛性就现前了。所以修行最好的办法,古德也讲过的——不用求真,但说歇妄。我们修行的时候,不要去求它——我要见到佛性啦,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