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发”我们也研究研究。这个“发”有二层意义。为什么说有二层意义?一个从因地上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我们发心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简单地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发菩提心就是这样的。但是这还是因地的发心。一个初信的人就是发起上求下化之心。从果地上讲,这个发就不同了,这个发是开发,开发无上正等菩提;智慧开朗,彻见佛性,自已本来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本地风光彻底现前,这是果上的。所以这个发也有两层意义在里面。在因上来讲是发心成佛,从果上来讲开发菩提心。所以一个是发起,一个就是开发。这个发有开发和发起两层意义在里面。流通本里面一般都讲,“云何应住?”跟……讲的“云何应住?”文字一样,一模一样的。但是按照他们研究的江味农居士他的讲义【江味农居士著《金刚经讲义》】里面,他讲到应该按照唐朝人的写本里面,应该是“应云何住?”——应该怎样地住下来?一个是云何应住?一个是应云何住?这两句话根据诸大德的研究,含义有些不同。应云何住的意思呢——我们应该怎样把心住下来?住就是定下来,把心定下来。应该怎样定下来?这就是我们下手的方法。初步下手的方法。……大家经过佛的开示,应无所住生其心啦。刚才……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一切都无所住。有些人讲了我不住在六尘境界中,那么住在般若波罗蜜多上不错吧?当然对的,这部经本来就讲般若波罗蜜,开智慧嘛,住在般若上不会错的;但是应无所住,什么都不要住啊,住在般若上也不一定对啊。无法相,也无非法相嘛。所以云何应住?——究竟怎么样子住下来?进一步地问。这两个意义有所不同。一个是初下手的时候,一个已经知道要住心,但是明明讲得应无所住,那么究竟应该住在什么地方?云何应住啊?……已经答复他了,无少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际上是没有少法可得的,所以无上正等正觉没有少法可得的。住在般若上,住在般若波罗蜜上,还是法吧?般若波罗蜜就是法。那法执还没有破嘛,法执还没有忘掉嘛。所以无有少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无有法心有所住。所以这两句话可以作为两层意义来讲。当然各人的体会不同,我们各人作个参考就是啦。个人有个人的看法。流通本里这样讲,唐人的本子里也这样讲,我们作为参考。云何应住?我们心怎样把它住下来?也可以说定下来。云何降服其心?这个妄想心怎么样把它降服?各位这个问题很重要。从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知道修行主要是降服其心。心不能降服的话,都是痛苦颠倒,妄想分别。所以心经里讲了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照见就是缘起性空的,能够了解它是缘起性空的话,一切苦厄就没有了。一切苦从什么地方来的?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苦。假如惑业去掉了以后,那么苦也本来也没有了。我空了,我也缘起性空了,那么苦恼也就没有了。所以修行就是为了度苦。如何来降服其心?这是须菩提代我们问的,我们修行主要的老实说就是这句话。如何降服其心?因为平常时候我们种种的贪啊,嗔啊,痴啊,增上慢啊,怀疑啊,六大根本烦恼,无常无边,一天到晚生生灭灭、颠颠倒倒。这些心究竟怎么把它降服呢?怎么把真心住下来,妄心把它降服下去?好象是两个,实际上呢,各位,“住”就是“降”,你降服了,真心不住而住,你真心真能住下来,能常住真心的话,那妄心自然降服下去。实际上这两个也是可以融通的。分开来讲呢,这个住呀,我们不要住在六尘的境界上而应该降服妄心,住在本地风光上。实际上本地风光已经是多余了,无所谓本地风光,因为无有少法可得嘛。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嘛。所以《金刚经》后面再三讲,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释迦牟尼佛赞叹须菩提,好啊!好啊!这里两个善哉,分开来讲,第一个善哉可以讲,哎呀!须菩提你大智慧啊,还能提出这么重要的问题;还有一个善哉就是说,大悲心啊,你能够为后世的众生想出这样的问题,是很了不起的。所以大智大悲。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就象你所讲的,如来能够爱护、护念许多菩萨,也善于付嘱善于叮嘱各位菩萨。你现在仔细地听着。谛听!谛就是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听。我当仔细地为你讲。你仔细听,我下面就要讲了。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各位这个读唯(第四声),不能读唯(第二声)。唯就是“应”——好,好!不是唯一的唯。好啊,世尊,愿乐欲闻。这乐有三种意义。一种是音乐,我们唱的音乐,开音乐会。还有一个快乐的乐。还有一个乐就是爱好的意思,我欢喜这东西,喜欢这东西。愿乐欲闻。欢喜听到佛陀的开示。我仔细听,请佛陀讲这个内容。那么下面佛就告诉须菩提了,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摩诃就是大的意思。发大愿修大乘的人叫大菩萨。大菩萨应该怎样降服其心呀?因为这部经主要讲的般若,所以要从怎样降服其心下手。用般若实相降服其心的话,便不住于各种相上;不住于各种相上,那么我们就把我们的心住在实相上。所以虽然讲降服其心实际上等于把自心住在的“住”也讲出来了——心降服了,不住而住。“住”跟“降服其心”的关系这样。下面释迦牟尼佛就开示了,怎样降服其心呢?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所有一切众生,包括湿生、……包括卵生、胎生、化生。卵生、胎生大家了解。湿生,有些湿的地方,有各种小虫生出来了。化生,天道、地狱道化生——本来没有的,突然变化出来了叫化生。实际上,胎、卵、湿、化把我们十二类的众生都可以包括进去。我们具体分析,详细地下面再讲。如果象这个有色的,色界,我们是欲界,三界,上面还有色界。胎、卵、湿、化都是欲界。色界就是没有欲念但是还有形色,还有身体,还有物质的状态,叫色界。若无色,那就是无色界。三界里面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还有再高的。无色界里面还有四个界。无色界就是——空无边处天,虚空无边,因为无色了,色没有了,身体只有虚空,所以空无边处;若有想就是识无边处,认识,他有了虚空以后,他想到应该返观自性,就从想下功夫,观照自性无边遍满虚空——识无边处;若无想,就是无所有处;若非有想非无想,就是非想非非想处。这是无色界的四个天,把它分开来这样讲。非想非非想就是六、七二识……已经断掉了,但是第八识的……还没断掉,所以不能出离三界。但是他的寿命很长,八万大劫,八万大劫以后,还是要堕落下来,还是要六道轮转,还是要下地狱。所以这个有许多儒家、道家讲的学说不彻底的,不能了生脱死。孔子就不是讲了生脱死,他说,“未知生焉知死”——我生也讲不清楚,不要讲死的问题。他不讲生死。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就是要我们六道轮回中间就是要了生脱死。不能了生脱死,学佛做什么?学佛以后还是老样子,还是六道轮转吗?所以道教和儒教跟佛教实际上是不能比的。这些十二类的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都要使他进入到无余涅槃的境界。各位,什么叫无余涅槃呢?有二种解释。一种我见思烦恼已经断掉了,证到涅槃的境界,但是呢还有依报身体还在,还有余,还有依报还没有一起都解快——依报没有了,他就可以无余涅槃,没有多余的身体啦,了分段生死,这是小乘来讲。对大乘来讲,小乘,二乘人,阿罗汉啊,声闻,缘觉二乘人来讲,他虽然已经破掉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贪、嗔、痴、慢、疑、邪见,破掉了,但是他的尘沙惑还没有破。尘沙惑就是回小向大以后呢,众生如恒河沙的烦恼,要用如恒河沙的法门去对治他。有些小乘就怕了,不敢,众生难度啊,我不去度他,我管管自已就算了,这就是小乘。有些就回小向大,不怕,我就是要度众生,众生烦恼虽多,我法门也是无量的,八万四千法门能够对付八万四千烦恼。他就是破掉尘沙惑,进一步以后就是破无明惑,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这样子他就是把有余的部分一步一步的扫除了。所以大乘无余涅槃就是无明烦恼都破除了以后,无余了,所以叫无住处涅槃——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了。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个无余涅槃当然是指的大乘菩萨了,大乘菩萨的无余涅槃,就是无住处涅槃——悲智双运,不住涅槃他要度众生;虽然度众生,也不住生死里面。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叫无住处涅槃。我都要度他们到无余涅槃的境界而灭度之。灭度就是无余涅槃了,圆寂,功德圆满,烦恼永寂。

  第四集上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样子灭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让他们都达到无余涅槃的境界,到无余涅槃时这个地方。实际上说法当然是说了,这是大悲精神嘛,广度众生嘛。但是呢,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大乘的境界。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但是没有众生度。为什么?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讲得很清楚,如果菩萨执着在这个境界上,以为我是能度的人,众生是所度的对象,还有中间许许多多的佛法,讲这些佛法以后众生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