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为大仙。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机缘到了,如果我要把佛法弘扬的话呢,先要把这个人度了,这个人一度呢,大家一起就跟着来了。释迦牟尼佛就到这个地方表现大的神通,表现大神通以后,把这个叫优楼频螺迦叶,这个哥哥(感化了)。他一共有三个兄弟,两个弟弟也是有一定的势力。他哥哥被释迦牟尼佛神通感化了以后呢,他就皈依佛陀,他把五百个弟子一起带来皈依佛陀。那么他两个弟弟一看,哥哥这样子啦,他师徒各有二百五十个人,也是五百个人也跟着一起来了。这样子就有一千个人皈依佛陀。这就是叫迦叶,三个都是叫迦叶名字。弟弟叫伽耶迦叶,那提迦叶,他本人叫优楼频螺迦叶。还有呢,舍利弗跟目犍连。他们两位本来也是外道,也是学外道的法门的。后来因为释迦牟尼佛度了他们,他们两个人各有一百个人,师徒共有二百个人也皈依释迦牟尼佛。还有呢,耶舍长者的儿子跟同学五十人。所以这样加起来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再加上最初和释迦牟尼佛一起出家的五个比丘。这五个比丘里第一个比丘就是憍陈如。憍陈如就是金刚经里歌利王的后生。释迦牟尼佛当时歌利王拔剑以后,他心里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心里不起嗔恨心,不但不起嗔恨心,而且还以德报怨。他发愿,今后我成道以后,我要超度歌利王。后来歌利王转世成为憍陈如,就是歌利王的后生。果然释迦牟尼佛的愿望实现了,就是度他。还有五个比丘都度掉了。所以总的来讲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说个大数,五个人也不讲了。说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就是经常感谢佛的圣恩,经常随时在一边一起听闻佛法。不离开佛的教导。这个时候呢,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个时候,就是前面六种成就的时候,六种成就就是可以相信的,成就一个信的。我闻,那就是我亲自听到的,成就一个闻。一时成就一个时间,时间也有了。讲得人就是佛,佛在舍卫国。讲信有了。地方也有了,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一起听的人,一千二百五十人。这在经典里面叫证信序。由这六个内容就说明这部经是完全可以相信的。有地方,有时间,有讲经的人,有听经的人,六种成就。尔时,就在这个时间。世尊,为什么说他是世尊呢?他是世间所尊重的大师。世尊的名字很多,一般地来讲有十个名字,佛陀啊,明行具足啊,无上士啊,调御丈夫啊,都是说明释迦牟尼佛的大智、大力、大愿,很多的,这里不详细讲了。在吃饭的时候,佛陀吃饭是日中一食,中午的时候,吃一顿饭。吃饭的时候,著衣持钵,按照那时的规定他有三种衣服,上……上堂讲法的时候,吃饭乞食的时候,他都是要穿大衣的,二十五条大衣。著衣持钵,穿好衣服,实际上这是让人持戒。持钵,钵就是盛饭的东西,到舍卫大国去乞食,乞食的时候,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一家一家地乞饭,为什么一家一家的乞饭呢?就说明平等。如果见有好吃的地方就去,不好吃的地方就不去,那就不平等了,有分别心了。一方面这个,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就教导我们要忍辱波罗蜜。修忍辱波罗蜜以后,即使人家饥笑我,讨厌我,也不放在心上,叫次第乞。乞好以后呢,还至本处。吃好以后,回到本来的地方,吃好饭,饭食讫,收衣钵。把衣钵收起来。洗好足,把足洗好,敷座而坐。敷好座垫准备入定。这些话,看着好象多余的文章,不是讲具体地修行方法。实际上,各位,我们要在这上面进行智慧地观照。还至本处——实际上呢,这些动作以后呀,要进行……归体呀,……以后,归到本体。吃好饭以后,收衣钵,洗好足,就准备精进用功了。这就是教导精进。敷座而坐呢,就是要入禅定了。般若波罗蜜就在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放光。因此这段文字实际上就是教导我们修六波罗蜜。看着好象是闲文章,实际上都是般若在放光。说明我们的本体,一切法不离自性,自性能生万法。六祖不是也讲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不动摇!六祖也讲到了,开悟之后,他讲了五句话。所以一切……全事即理,事就是理。他详细地描写,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本地风光,发扬光大,表现般若智慧在起妙用。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这部经所讲的这些内容。所以不光是形相的动作,这些都是有相的,就是他的智慧在放光。从前临济禅师啊,不跟大家讲,(敲一下引磬)。你要认得这个听法、说法的人吗?你当下这就是啦!……的人,当下就是你的本来。很清楚,能听能讲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表现,实际上都离不开般若智慧。离不开般若智慧。因此……般若的境界是非常微妙的。这个时候,敷座而坐,他开始用功啦。用功地讲经说法啦。
第三集下
长老,有年龄的,年龄越高啦,道德、修持、威严各方面都是很……的,叫长老。所以有些老法师,我们经常称他为长老。他就是长老,我们尊敬的一位大法师。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印度人的规矩,偏袒右肩表示恭敬;右膝著地,也表示恭敬;合掌也表示恭敬——这就是身业的恭敬。身口意嘛,他身上的恭敬,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向佛说。这就是口业的恭敬。“希有,世尊。”哎呀,如来啊。您在日常生活中间已表现了般若的妙用啦。真是希有啊!赞叹世尊。很少见。如来什么意思?有许多不学佛的人,他误解,以为释迦牟尼佛就是如来,所以叫如来佛。当然释迦牟尼佛是叫如来,也叫佛。释迦牟尼佛也叫释迦牟尼如来。或者叫阿弥陀如来也可以的。东方药师如来也可以的。如来两个字是通名,并不是哪一位佛陀可以称如来。所以要搞清楚。什么叫如来呢?如来,如如不动,也就是不变的意思。我们真如自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空非有,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来,随缘的意思。它虽然不动,它能随缘应付,妙用纵横。并不是不动以后,什么事情都不干了,什么事情都不动了。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里特别讲如来两个字,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实际上我们自性也是如来啊,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嘛;因此如来也是各人的自性功德。希有,世尊。您如来善于护念,护念就是爱护怀念诸多菩萨。当然诸佛对诸菩萨都是爱护的,都是护念的,加持的。同时也付嘱诸菩萨,叮嘱诸菩萨。菩萨两个字这里也解释一下,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简单地称为菩萨,叫觉有情,觉悟有情的众生,叫菩提萨埵;同时他自已也是觉悟了的有情。所以有两重意义。因为菩萨修行的时候他也觉悟了,不过觉悟有高低的不同。圆教讲得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就有高低不同,有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有……位,有……位,所以位次高下就不同的;但是有一部分觉悟,还有一部分没觉悟,还有无明。觉悟了的众生,叫觉有情,一方面他要觉悟有情众生。菩萨有这两层意思在里面。善护念,如来时时刻刻地爱护、护念一切佛子——就是修行的菩萨们,要使他们真正处于真常、真如实相之中。究竟怎么住?下面他有详细地开示,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讲十分重要。他咐嘱诸菩萨,没有降服妄心的话,要把妄心降服下来。妄心降服以后,分别妄想不起,心无挂碍,度一切苦厄。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了。所以诸佛就是这样子地护念,嘱咐诸位菩萨。究竟怎么降服?下面就要好好地研究了。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世尊啊,须菩提请问世尊啦。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想成佛的,有成佛之心的叫善。这里的善,不是善恶的善,不是做了好事叫善。这里他讲的对象都是大菩萨,所以这部经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所以听经的人实际上都是菩萨。这样看来,我们在座的也是菩萨,因为我们也发心要成就佛道,我们也要降服其心,也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我们都是修行的菩萨境界。善男子,善女人,你们这些有成佛之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先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讲一讲,阿耨多罗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阿就是无,耨多罗就是上,三就是正,三藐正等,三菩提就是正觉。三藐三菩提这是佛的最高境界。无上是对菩萨来讲的,菩萨还是有上,别教讲的要破十二品无明,圆教讲的要破四十二品无明,他一品一品的。当然四十二品是一个教相的说法,实际上不只四十二品,四百二十品也讲不定。是吧,没有定法,教来讲它一定有个范围的,但是这些没有破尽。对菩萨来讲,佛已经破尽了;所以无上,不能再上了。菩萨还有上。正等就是对二乘人来讲,佛是正等。为什么呢?二乘他讲得都是偏空,偏空涅槃。为什么呢?他断见思惑以后,尘沙惑、无明惑还没有破。断见思惑,出离三界,了分段生死,这是二乘,但是他没有回小向大再破尘沙惑。到初地菩萨要破无明惑。他没有做到。所以对二乘来讲他是偏而不是正,释迦牟尼佛是正的。等,因为他心不平等,不能冤亲等度,自利利人,所以心不平等。佛是平等的,正等。所以这是对二乘人来讲。正觉就是对凡夫来讲,也对外道来讲的。我们凡夫是不觉,不能够回光返照。外道是邪觉,他觉还是想觉悟的,他是邪觉邪见,都是邪的,而不是正的。正觉就是对我们凡夫,对外道来讲的。因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佛证到这个境界。它这里对菩萨,对二乘人,对我们凡夫、外道针对性的讲的名字。还有这个…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