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7

  ..续本文上一页个时候姚兴的父亲叫姚苌,后来他儿子当权了就叫姚兴。因此这个时代就叫姚秦。姚秦的时候,三藏法师,那就是经藏、律藏、论藏叫三藏。经藏,大藏经的经典。律藏就是戒律。论藏就是就是诸菩萨的发挥,跟据佛讲的经进行详细的发挥就是论藏。这个法师他就是通达三藏经典所以叫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为童寿。虽然是童年但是有长老的德行,所以叫童寿。他的母亲啊出家了。他七岁的时候鸠摩罗什法师也出家了。出家了以后,他学了很多的学术。

  第三集上

  把外道的经典,五明的知识也都学了,于是学了小乘的法门。大乘法门通达以后,他度了他的小乘的老师,叫盘陀达多,讲了无上的大乘法门。所以后来他由小乘转化为大乘。总的来讲,鸠摩罗什法师是一位译经法师,他同玄奘法师一样有名的。他大多数都是以义翻写,所以比较很容易适合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性,很容易懂。《法华经》、《阿弥陀经》啦都是他翻译的。姚兴即位以后呢,就攻打西凉。那个时候吕光在西凉那个地方,留住了法师,不肯放出来。后来姚兴打了西凉以后,迎请鸠摩罗什法师到姚秦来。因此招集了八百多人从事翻译工作。一共翻译了九十八部经文,三百九十多卷经论。所以这是一位译经大师,很出名的。他临终的时候,他很谦虚地说,“我自已根性很钝,但是很惭愧地翻译了很多经典,这些经典,如果我翻译的对的话,不错的话,我死了以后,火烧了以后,舌根是不坏的。”后来他火化了以后,果然舌根不坏。就说明鸠摩罗什法师他翻译的经典是不会错的,符合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道理。这也是一个大概的介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下面我们开始研究经文。先读一段,读一段以后再给大家解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如是我闻”这句话,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他指示以后经文前面加这四个字。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心里非常的悲伤。那个时候哭哭啼啼,好象很过不过去。那个时候有个叫无贫的尊长告诉他,”你现在不是哭的时候,赶快要请教释迦牟尼佛问四件事情。”后来阿难就问啦,”什么四件事情啊,我怎么问啊?”他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佛而住,现在佛要灭度后,今后依什么而住?佛在之日,依佛为师,佛灭度后,依谁为师?佛在之日,恶性比丘,脾气不好的比丘也有,佛在的时候因为佛的威德可以感化他们。现在佛要灭度后,以后这些恶心比丘发脾气的时候,做恶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呀?还有经论结集了以后,第一句应该放什么字?”阿难一一请问了释迦牟尼佛以后,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他,“今后你们就依四念处住。”为什么以四念处住呢?四念处各位一定知道,三十七道品里面最初的四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身体是不净的,但是我们总是以不净为净。这是颠倒。如果我们经常观身不净,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不干净的,这样子可以消灭我们的贪心,消灭我们的无明烦恼。还有观受是苦,一切感受的,不管你是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归根到底离不开一个苦字。最后必竟是苦的。所以归苦啊。观心无常,我们的心生生灭灭,如梦如幻,无常变化。这当然讲得是妄心。真心那又不是一回事情。经常观察我们的心是变化无常的。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一切诸法也是生生灭灭的,我这个人也是各种法结合起来的,才成为我这个人。实际上我这个人还是四大五蕴结合而有的。这样推想,无我可得的。但是我们凡夫都是以我为主的,我见、身见,这是各种见的根本,有我见以后,是非人我都起来了。这叫四个见道。释迦牟尼佛涅槃时候就告诉大家今后要按这四个法门安住下来。来修行、观心。这是四念处。还有呢,恶性比丘今后要吵闹,要发脾气,破坏寺庙,破和合僧,有这些事情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佛说,“默而摈之”不要响,不和他争论,也不得罪他,让他离开这个清净的佛地。还有佛灭度以后以什么为师呢?佛说,“以戒为师”。所以这句话,大家都是明白的。戒、定、慧是佛学里面三种重要的佛学基础。以戒为基础,以定作为依止,以慧为先导。所以戒是很重要的,没有戒就不能生定,没有定就不能发慧。所以要以戒为师。我们修行的人如果不持戒的话,就不能保证他达到定慧的果位。所以释迦牟尼佛要阿难以戒为师。经文结集以后,要放什么字最适当呢?释迦牟尼佛讲,“如是我闻”,所以这四个字,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指示的。“如是我闻”四个字简单地讲就是,这些内容是我亲自听到的。一般地讲,如是,这些内容,这些道理,我亲自听到的。如果进一步,加深来讲,如就是真如的本体。这个不变不动的真如本体呀是决定不会错的。所以在三法印里面,无常、无我、涅槃寂静。还是讲的涅槃的境界,还是从一实相的地方,讲实相,实相是决定不会错的——法印。这就是法印。因此这个实相道理在释迦牟尼佛以前,没有人说得这样清楚,也没有人彻底证到这个境界因此也讲不清楚。老子也好,孔子也好。孔子在四书里讲,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老夫子讲性讲天道我们听不到。实际上孔老夫子并不是不懂,他讲天人的境界还是很高的。但是他也没有讲得清清楚楚,也没有讲了生脱死,也没有讲六道轮回。他为什么没有讲,因为弟子们的水平不够。所以孔老夫子讲性讲天道不可得而闻。你们听不到。说明他不是不讲,不过少讲。总得来讲他讲的性并没有释迦牟尼佛讲得那么清楚,讲的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讲得没有这样清楚。老子也讲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也讲到,“为道日损,为学日益。”作学问呢,要日日增加知识。修道的人要日日减少烦恼我相。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到损之又损的时候,减少又减少,把我相减少又减少就可以到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到无为的时候,反过来,就是无所不为。可见老子境界比孔子高得多了。但是呢,这个高的境界也讲得迷迷糊糊的。并不是讲得彻底明了。因为将六七两识降服了以后,第八识……还没有断。所以没有讲得清清楚楚。所以释迦牟尼佛讲这个如如的真理是决定不会错的。决定不可能改变的。如是的真理,我是亲自听到的。这里我是阿难。……一时,佛在舍卫国。 一时,一个时间。这个时间为什么不是……或者印度什么时候。因为各个国家历法不同,这是一点。同时这个时间没有定相,在我们真如实相里面,时间相,空间相都是没有的;没有定法的,时间相。比如我们心急的时候,时间好象是很长。心空的时候,好象时间就过不了。所以从前……作过一首诗,……,他一天功夫好象一年。空闲的时候,好象觉得时间过不过去。但是过去有许多大德,他入定了以后,他好象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从前有个八指……,他只有八个指头,他坐一天功夫好象一下就过去了。可见时间是没有定相的。因此放一时两字,就是时节因缘合和的时候就开始讲经学佛了。所以一时两个字放在这里,很恰当。佛大家都知道,佛陀啊,佛陀就是翻译为觉,因为有些初学的人,佛是什么意思不了解的也很多。实际上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佛陀就是自觉,觉他。觉悟圆满。觉悟以后,迷妄颠倒去掉了,自性光明——体啊,相啊,用啊,起般若了。无上菩提,本来证到。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多次……。那个时候呢,就叫舍卫国,舍卫国就是中印度地方,很有财富,都是很有道德。给孤独长者,他专门救济帮助一些苦难的人。苦难的,没有儿子的——独,没有父亲的——孤,孤独的人,他就去帮助。因为他有的是钱。他发心也是很好。专门向善。他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威德,听到释迦牟尼佛这样的智慧。他非常地敬仰释迦牟尼佛。邀请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来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说,我讲经的时候,有许多人来听了,你地方有没有呀?那么释迦牟尼佛就派舍利弗到舍卫国看,看哪个地方是适合讲经说法的。他看到了,祇陀太子的花园。祇陀太子就是波斯匿王的儿子。这个太子他有个花园很好。但是如果要给释迦牟尼佛讲经的话,须达多要跟他商量。是不是能把这个花园,借给我们讲经。须达多跟祇陀商量的时候,祇陀太子跟他开玩笑啦,你如果要借我的地方供养佛陀的话,你要用金砖铺地。一块一块的金砖要铺满,把地上都铺满金砖,我就给你用。这当然是开玩笑的一句话。不料,须达多发大心,他说,好啊,你让我金砖铺地可以呀。他就拿来许多金砖。啊,你真得答应啦。祇陀想,功德都给你一个人做去啦。他说,我们两个人做功德,我也来施舍一些金砖,你也施舍一些金砖,大家一起来铺。须达多讲,不要,你不是已经讲了嘛,金砖铺地,铺满了以后就给我们用了吗。供给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帮助众生吗?那么后来他没有办法,只陀太子就说,这个树是我种的,你树总不能铺金砖吧。意思就是两个人一起来做供养佛陀的功德。所以叫祇树给孤独园。祇陀太子的树,再加上须达多的园。就是这个地方,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不是小根小器的人,回小向大。不是光是自利为主的,他能够弘法利生,所以叫大比丘。这大比丘呀,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经常跟随释迦牟尼佛听经。在阿弥陀佛经里也这样讲,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阿弥陀经》上也是这样讲。实际上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时候人都是很多。不过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经常和释迦牟尼佛在一起的。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哪些人呢?都有具体人的。一个就是,那个时候,有一个外道,这个外道啊,他是那个时候的一个国师,这个国师一百二十岁,那个时候大家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