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時候姚興的父親叫姚苌,後來他兒子當權了就叫姚興。因此這個時代就叫姚秦。姚秦的時候,叁藏法師,那就是經藏、律藏、論藏叫叁藏。經藏,大藏經的經典。律藏就是戒律。論藏就是就是諸菩薩的發揮,跟據佛講的經進行詳細的發揮就是論藏。這個法師他就是通達叁藏經典所以叫叁藏法師。鸠摩羅什,翻譯爲童壽。雖然是童年但是有長老的德行,所以叫童壽。他的母親啊出家了。他七歲的時候鸠摩羅什法師也出家了。出家了以後,他學了很多的學術。
第叁集上
把外道的經典,五明的知識也都學了,于是學了小乘的法門。大乘法門通達以後,他度了他的小乘的老師,叫盤陀達多,講了無上的大乘法門。所以後來他由小乘轉化爲大乘。總的來講,鸠摩羅什法師是一位譯經法師,他同玄奘法師一樣有名的。他大多數都是以義翻寫,所以比較很容易適合我們中華民族的根性,很容易懂。《法華經》、《阿彌陀經》啦都是他翻譯的。姚興即位以後呢,就攻打西涼。那個時候呂光在西涼那個地方,留住了法師,不肯放出來。後來姚興打了西涼以後,迎請鸠摩羅什法師到姚秦來。因此招集了八百多人從事翻譯工作。一共翻譯了九十八部經文,叁百九十多卷經論。所以這是一位譯經大師,很出名的。他臨終的時候,他很謙虛地說,“我自已根性很鈍,但是很慚愧地翻譯了很多經典,這些經典,如果我翻譯的對的話,不錯的話,我死了以後,火燒了以後,舌根是不壞的。”後來他火化了以後,果然舌根不壞。就說明鸠摩羅什法師他翻譯的經典是不會錯的,符合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道理。這也是一個大概的介紹。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下面我們開始研究經文。先讀一段,讀一段以後再給大家解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如是我聞”這句話,實際上是釋迦牟尼佛,他指示以後經文前面加這四個字。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心裏非常的悲傷。那個時候哭哭啼啼,好象很過不過去。那個時候有個叫無貧的尊長告訴他,”你現在不是哭的時候,趕快要請教釋迦牟尼佛問四件事情。”後來阿難就問啦,”什麼四件事情啊,我怎麼問啊?”他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依佛而住,現在佛要滅度後,今後依什麼而住?佛在之日,依佛爲師,佛滅度後,依誰爲師?佛在之日,惡性比丘,脾氣不好的比丘也有,佛在的時候因爲佛的威德可以感化他們。現在佛要滅度後,以後這些惡心比丘發脾氣的時候,做惡的時候,我們怎麼辦呀?還有經論結集了以後,第一句應該放什麼字?”阿難一一請問了釋迦牟尼佛以後,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今後你們就依四念處住。”爲什麼以四念處住呢?四念處各位一定知道,叁十七道品裏面最初的四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們身體是不淨的,但是我們總是以不淨爲淨。這是顛倒。如果我們經常觀身不淨,每一個人的身體都是不幹淨的,這樣子可以消滅我們的貪心,消滅我們的無明煩惱。還有觀受是苦,一切感受的,不管你是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歸根到底離不開一個苦字。最後必竟是苦的。所以歸苦啊。觀心無常,我們的心生生滅滅,如夢如幻,無常變化。這當然講得是妄心。真心那又不是一回事情。經常觀察我們的心是變化無常的。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一切諸法也是生生滅滅的,我這個人也是各種法結合起來的,才成爲我這個人。實際上我這個人還是四大五蘊結合而有的。這樣推想,無我可得的。但是我們凡夫都是以我爲主的,我見、身見,這是各種見的根本,有我見以後,是非人我都起來了。這叫四個見道。釋迦牟尼佛涅槃時候就告訴大家今後要按這四個法門安住下來。來修行、觀心。這是四念處。還有呢,惡性比丘今後要吵鬧,要發脾氣,破壞寺廟,破和合僧,有這些事情的時候該怎麼辦呢?佛說,“默而擯之”不要響,不和他爭論,也不得罪他,讓他離開這個清淨的佛地。還有佛滅度以後以什麼爲師呢?佛說,“以戒爲師”。所以這句話,大家都是明白的。戒、定、慧是佛學裏面叁種重要的佛學基礎。以戒爲基礎,以定作爲依止,以慧爲先導。所以戒是很重要的,沒有戒就不能生定,沒有定就不能發慧。所以要以戒爲師。我們修行的人如果不持戒的話,就不能保證他達到定慧的果位。所以釋迦牟尼佛要阿難以戒爲師。經文結集以後,要放什麼字最適當呢?釋迦牟尼佛講,“如是我聞”,所以這四個字,實際上是釋迦牟尼佛指示的。“如是我聞”四個字簡單地講就是,這些內容是我親自聽到的。一般地講,如是,這些內容,這些道理,我親自聽到的。如果進一步,加深來講,如就是真如的本體。這個不變不動的真如本體呀是決定不會錯的。所以在叁法印裏面,無常、無我、涅槃寂靜。還是講的涅槃的境界,還是從一實相的地方,講實相,實相是決定不會錯的——法印。這就是法印。因此這個實相道理在釋迦牟尼佛以前,沒有人說得這樣清楚,也沒有人徹底證到這個境界因此也講不清楚。老子也好,孔子也好。孔子在四書裏講,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老夫子講性講天道我們聽不到。實際上孔老夫子並不是不懂,他講天人的境界還是很高的。但是他也沒有講得清清楚楚,也沒有講了生脫死,也沒有講六道輪回。他爲什麼沒有講,因爲弟子們的水平不夠。所以孔老夫子講性講天道不可得而聞。你們聽不到。說明他不是不講,不過少講。總得來講他講的性並沒有釋迦牟尼佛講得那麼清楚,講的世界觀、宇宙觀、人生觀講得沒有這樣清楚。老子也講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也講到,“爲道日損,爲學日益。”作學問呢,要日日增加知識。修道的人要日日減少煩惱我相。損之又損,乃至于無爲。到損之又損的時候,減少又減少,把我相減少又減少就可以到無爲的境界。無爲而無不爲。到無爲的時候,反過來,就是無所不爲。可見老子境界比孔子高得多了。但是呢,這個高的境界也講得迷迷糊糊的。並不是講得徹底明了。因爲將六七兩識降服了以後,第八識……還沒有斷。所以沒有講得清清楚楚。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這個如如的真理是決定不會錯的。決定不可能改變的。如是的真理,我是親自聽到的。這裏我是阿難。……一時,佛在舍衛國。 一時,一個時間。這個時間爲什麼不是……或者印度什麼時候。因爲各個國家曆法不同,這是一點。同時這個時間沒有定相,在我們真如實相裏面,時間相,空間相都是沒有的;沒有定法的,時間相。比如我們心急的時候,時間好象是很長。心空的時候,好象時間就過不了。所以從前……作過一首詩,……,他一天功夫好象一年。空閑的時候,好象覺得時間過不過去。但是過去有許多大德,他入定了以後,他好象一天很快就過去了。從前有個八指……,他只有八個指頭,他坐一天功夫好象一下就過去了。可見時間是沒有定相的。因此放一時兩字,就是時節因緣合和的時候就開始講經學佛了。所以一時兩個字放在這裏,很恰當。佛大家都知道,佛陀啊,佛陀就是翻譯爲覺,因爲有些初學的人,佛是什麼意思不了解的也很多。實際上佛就是覺悟的意思。佛陀就是自覺,覺他。覺悟圓滿。覺悟以後,迷妄顛倒去掉了,自性光明——體啊,相啊,用啊,起般若了。無上菩提,本來證到。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多次……。那個時候呢,就叫舍衛國,舍衛國就是中印度地方,很有財富,都是很有道德。給孤獨長者,他專門救濟幫助一些苦難的人。苦難的,沒有兒子的——獨,沒有父親的——孤,孤獨的人,他就去幫助。因爲他有的是錢。他發心也是很好。專門向善。他聽到釋迦牟尼佛的威德,聽到釋迦牟尼佛這樣的智慧。他非常地敬仰釋迦牟尼佛。邀請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國來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說,我講經的時候,有許多人來聽了,你地方有沒有呀?那麼釋迦牟尼佛就派舍利弗到舍衛國看,看哪個地方是適合講經說法的。他看到了,祇陀太子的花園。祇陀太子就是波斯匿王的兒子。這個太子他有個花園很好。但是如果要給釋迦牟尼佛講經的話,須達多要跟他商量。是不是能把這個花園,借給我們講經。須達多跟祇陀商量的時候,祇陀太子跟他開玩笑啦,你如果要借我的地方供養佛陀的話,你要用金磚鋪地。一塊一塊的金磚要鋪滿,把地上都鋪滿金磚,我就給你用。這當然是開玩笑的一句話。不料,須達多發大心,他說,好啊,你讓我金磚鋪地可以呀。他就拿來許多金磚。啊,你真得答應啦。祇陀想,功德都給你一個人做去啦。他說,我們兩個人做功德,我也來施舍一些金磚,你也施舍一些金磚,大家一起來鋪。須達多講,不要,你不是已經講了嘛,金磚鋪地,鋪滿了以後就給我們用了嗎。供給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幫助衆生嗎?那麼後來他沒有辦法,只陀太子就說,這個樹是我種的,你樹總不能鋪金磚吧。意思就是兩個人一起來做供養佛陀的功德。所以叫祇樹給孤獨園。祇陀太子的樹,再加上須達多的園。就是這個地方,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不是小根小器的人,回小向大。不是光是自利爲主的,他能夠弘法利生,所以叫大比丘。這大比丘呀,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經常跟隨釋迦牟尼佛聽經。在阿彌陀佛經裏也這樣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阿彌陀經》上也是這樣講。實際上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時候人都是很多。不過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經常和釋迦牟尼佛在一起的。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哪些人呢?都有具體人的。一個就是,那個時候,有一個外道,這個外道啊,他是那個時候的一個國師,這個國師一百二十歲,那個時候大家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