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苦恼众生?就是习气不容易除。不是空头讲的。

  ……见惑,先把见解释清楚。见,见所断惑,见道位所断的惑。见道了以后,他自然就没有了。见道惑是什么惑呢?就是我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这五个见是障碍你见到本来面目的,一定要把它断掉以后,息灭下去了,见到本体啦。见道位这个见惑断掉了。所以先断见惑。见道位先把见惑都断掉以后就叫什么呢?叫断见惑。断见惑的人,他证到了初果。初果的人他没有见惑了,我见没有了,邪见也没不会产生。他相信因果也相信了。但是思惑还没有断。所以见道位以后,进一步就是断思惑。见道位断见惑还是方便的,因为它是分别而起的。邪见,不相信因果,边见,我见都是分别而起的;不是与生俱来。思惑力量就大了,贪啊,嗔啊,痴啊,慢啊,这叫思惑。这个思惑叫俱生惑,它跟你的生命一起来的。不是象分别这么简单的,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思惑比较难断,要到什么呢阿罗汉的时候断思惑。阿罗汉断了思惑以后,这就是小乘。回小向大。有些小乘要发大菩提心。那么就先破尘沙惑。尘沙惑这个惑是很难破的。众生有如恒河沙的烦恼,就是如恒河沙的法门对治它。破了尘沙惑以后佛教里叫…。….这三个…破掉了,就是尘沙惑破掉了。进一步破无明。这无明就叫无始无明,多生多劫的,不是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就是一念的灵光见到的。无始无明就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圆教里有四十二品无明。从别教来讲有十二品无明。……总的来讲圆教(破)无明比别教高。别教(破)无明低一点。上通别圆。到圆教破四十二品无明以后,微细的无明也没有了。粗的,细的,微细的烦恼都没有了。所以一共有三个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三个惑都破掉了。也就是,破见思惑就是我空了。破尘沙惑,破无明惑,就是法空了。最后八地菩萨以后就是空空了。所以我空,法空,空空。这空空也就是空非法相。我相,法相,非法相都空掉。……大概这样子讲。见惑破掉以后他不能了生脱死,要思惑破掉以后才能了生脱死。……先证初果就是须陀洹。第二,斯陀含。第三,阿那含。第四,阿罗汉。到阿罗汉的时候,思惑也断掉了。所以断见思惑,断见思惑也不容易。因此大德都提出来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无穷的力量。断见惑,是这样子,见惑是分别而起的,分别就是我执。妄想执着,妄想里面就包括分别心。愚痴啊,贪啊,嗔啊,慢啊,疑啊,分别的时候,妄想就起来了。但这妄想分别心还是容易去的。不容易去的是什么呢?就是第七识我执不容易去。须陀洹就是第六识、第七识破掉了,所以力量非常大。因为第七识就是执着。第六识就是分别。分别不起来就把妄想执着破过去了。要到(转)第八识,第六识、第七识转变了以后,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那么第八识就转过来了。《六祖坛经》里说,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先转第六、第七识,这两个识转了,第五识、第八识就转了。……但是反过来讲,第六意识也有重要的地方,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从第六意识下手。不从第六意识有相的下手,你无从修持。所以第六意识是功勋、罪魁;罪也是它,功也是它。这是止观里面,…….。

  一般来讲,圆教来讲,破四十二品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二品无明破光了,最后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生相无明是最微细的无明。这一品一破,了死脱生,成佛了。到八地以后,为什么一般讲八地为界线呢?因为八地菩萨他是无功用道。到这个时候,他用不着起功用了,他自然而然的认识到光明佛性。到七地以后已经开始不动了。到八地以后就是无功,功用没有。那为什么还有十三品呢?还有十三品微细的还没有扫掉。八品、九品、十品还有三品就是生相无明,....无明,还有三品无明扫掉以后,那…妙觉。这三品实际上已不起大的作用。所以叫无功用。…他是随缘自在,这时候一定光明遍照。但是他从修行过程来讲还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应化来,都是等觉菩萨,八地菩萨以上的。实际上观世音菩萨还是正法明如来,他还是如来。了解一下这个修行过程,他的位次也有好处。…不是,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搞清楚。四禅八定是天道。四禅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它是色界天的定。无色界天也是四个定,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就是四空定。加起来四禅八定。…一步步的来…。所以光是四禅八定是世间的禅定,不是出世间的。…所以四禅八定跟出世间的禅定是不同的。为什么不同呢?可以告诉各位。无色界定最高的定是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它这个时候第六识、第七识不起作用了,好象没有想——非想,但是第八识的微细微细的思想还在起作用。…他还是要流转生死——非非想,不是非想。所以这里叫非想非非想。这就是哪一种境界?中国的老子就是这境界。他境界也很高的。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就悟得实相无相无不相。他悟得这个境界。很高。世间境界他最高。他为什么不了生死呢?因为还有非非想,第八识的…。如果他非想非非想的最后一个非想…散掉了,第八识的…散掉了,他也…。

  还有什么问题吗?…大家一起来了。佛法是大海,…不过呢,佛法虽然是大海…。我们要息下我们自已的妄想执着烦恼,这很重要。你法讲得再好,书看得再多,不从烦恼上下手,不是学佛。我们一定要学佛要从烦恼下手,才能了生脱死。还是一句阿弥陀佛,不学其他法门,一句阿弥陀佛便当。学观照法门的,一天到晚一直照着…,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道理很深,方法很多…。一定要从自已烦恼习气打交道。这是我不对的地方,我就拼命的改。而且要有思想准备,他改不是一下改过来的,一次,二次,三次,四次。我可以告诉各位,……不去理它,越理它,它越麻烦,永远是纠缠不清。……观照的力量,….本来是空的嘛,上当了。学佛的人一定要注意自性本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上就是这样讲的。……这些地方是关键的地方,应无所住。你一切境界都不要执着,越执着自已越苦恼。……神经病啊,都是因为执着而来的。所以学佛的人不会…也不会发神经病。前几天,我看见报纸上,修气功的人很可怜……,他没有办法,因为习气挡不了,他就是着相。所以无相的法…,《金刚经》就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时间不早了。今天我们到这里清净庄严的福地,因缘是不可多得。因此我们要感谢印海法师的慈悲,帮助和支持。我们应该感谢他。….

  各位大家,因为今天好象有不少都是上次没有参加的。因此今天我们学习还是从最初开始。简要地再把上次我们学的内容再大概地讲一讲。讲经以前我们三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再念遍开经偈,最后我们念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部大家都知道的经。不管是学佛的,还是不学佛的,讲起《金刚经》一般都是了解,都是听到过。许多道教呀,外道呀,往往也把《金刚经》作为标榜,加以研究。说明这部经是一部了不起的经。为什么是一部了不起的经呢?因为这部经就是教我们怎么样成佛,怎么样开智慧,开般若波罗蜜多,了脱生死,成就菩提。因此这部经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也就是说这部经是对大菩萨讲的。所以各位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实际上我们应该,上次我也讲过,应该有志气承当如来家业,把自已作为菩萨看,“我就是菩萨。我不客气,当仁不让。”

  首先我们把《金刚经》的题目再简单讲一讲。金刚般若是什么东西呀?我们研究的是金刚般若,那么金刚般若究竟是什么东西?是什么境界?各位,金刚般若就是我们的实相,真如实相,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人人都有的,各各都有。这个般若,因为它是一个很坚固,很透明,很光明,也是很锐利。坚固是讲它的体,体很坚固。透明,光明是讲它的用——相,它相是清净光明。他的用呢?他的用是很锐利。他能够破坏一切东西,不会被一切东西所破坏。所以他是象金刚一样,代表的是体相用,这是一个比喻。般若大家都知道是翻译成智慧。翻译成智慧很勉强。因为我们中国人的语言,般若这个境界勉强地翻译他为智慧。但是这个智慧跟聪明智慧是不同的。聪明智慧是有分别的。聪明是有分别的,有生灭的,有痛苦的,有污染的。而般若是不生不灭,没有痛苦,没有污染,没有分别,境界是不同的。所以我不能把聪明智慧连在一起讲。般若就是我们自已原有的智慧本体。波罗蜜也就是彼岸到,到彼岸。反过来说就是到彼岸。用金刚般若观照自性,把一切妄想杂念息下来后,就能到生死的彼岸,到了无上菩提的境界。所以这里比喻到彼岸去了。实际上无所谓彼岸,也无所谓此岸。烦恼颠倒就是此岸,清净自在就是彼岸。所以总的来讲,金刚般若波罗蜜是法喻为名。金刚就是比喻。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就是法。法跟比喻结合起来,叫法喻为名。因为古来命名的方法有七种之多。有时讲法,有时讲人,有时讲比喻,有时把人法放在一起,有时把法喻放在一起,也有把人跟比喻结合在一起。这部经就是比喻和法结合在一起的,叫法喻为名。这个简单地讲。“经”简单地讲是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一方面根据众生的根性说无上的妙法,一方面讲得跟诸佛的道理,实相般若的道理是完全符合的。所以这两个结合在一起,一个是别用的名字,一个是通用的名字,结合在一起,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简单的,上次也讲过的,今天不再具体地讲了。

  三臧法师啊,姚秦,就是东晋以后,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