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一共二百五十人,也跟释迦牟尼佛出家,进行剃度。后来舍利弗和目犍连,各有一百人。还有长者十二子就是耶舍跟同学共有五十人也向释迦牟尼佛皈依出家,作为弟子。所以总的来讲呢,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五个人就是憍陈如等五个比丘。一般用整数来讲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个人,零数就不讲啦。这些人因为感得佛的恩深,经常侍奉释迦牟尼佛。佛讲经说法的地方,他们经常去。所以经典里面不是经常有一千二百五人吗?就是这些弟子。过去有些都是外道,憍陈如也是外道。因为被释迦牟尼佛感化了以后,才出家学佛的,听佛的教化,作佛的弟子。
这一段是通序。通序是什么?通序就是一般经里面都有的几句话,都讲多少人,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一起去的有什么人,讲的有什么人,他都讲的。一共有六种成就。如是我闻,就是相信不会假的。我闻就是闻成就,这个闻就是我听到以后,把它结集流通。一时就是时间,时间也有了。佛就是说法主成就,因为般若波罗蜜多,只有佛能够讲这个诸法实相,时间到了释迦牟尼佛就开示般若法门。舍卫国就是处成就,什么地方讲都有了。与大比丘众就是众成就,众----大众一起来,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个人。所以一般经里面,就成就证信序,六种证信序。六种证信序具备了,就说明这个法是可信的。有讲的内容,有听的人,有讲的人,有讲的地方,有讲的时间,有跟我一起听的人。六种成就,这主要说明可信之法。
下面可以讲一段,“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个一般经叫别序,它也是序文,不过每部经是不同的。叫别序。前面六种成就叫通序。在这里面,释迦牟尼佛他从普通的穿衣吃饭,来去动静,行住坐卧这些普普通通的事情表现出来。表现什么呢?表现他的般若大用。所以各位,世尊吃饭的时候啊,穿好衣服先拿了这个钵啊,就是盛饭的这个碗,到舍卫大城乞食,乞食的时候,为什么要讨饭吃呢?因为修行的人,他就是教大家要布施。实际上要大家布施,自利利他。一方面我乞讨,一方面叫人家布施。布施的时候,……。同时呢次第乞已,为什么要次第乞已?一个方面说明他的平等性没有分别,不是你家富有了,我多讨点,他没有,穷苦啦,就少讨点。一家一家地,次第乞已。还有一方面,叫忍辱波罗蜜。因为有些人,可能不大赞成佛教的,他给你的时候可能不大开心,那么讨的时候就忍辱下去。不是见好的人家,容易讲话的人家讨,一家一家都讨。还至本处,就是要精进。最后讨好以后,马上到本处去。为什么?要修行啦。要精进。饭食讫,吃好饭以后收衣钵,衣钵收好,足也洗好,现在敷座。他讨得时候赤脚啦,不干净了,洗了以后呢,敷座而坐。敷座就是入定了。讲般若智慧以前讲这些话有什么用呢?实际上说明一个道理,说明什么呢?要我们修法的人,从释迦牟尼佛平常的穿衣吃饭,这些行动中间,看到他的般若放光。他的智慧在放光,他在全体大用。这些,著衣持钵,乞食,还至本处,吃好以后收衣钵啊,洗洗足啊,打坐啊,目的呢?让我们认识到,他没有意识的说法他也是在说法,因为般若的本性是一切法不离自性。它般若智慧照天照地。这就是日用之间一举一动都是修般若的。
过去有许多禅宗禅师,禅师参老法师。对他的师父说,“师父啊,我要到别的地方去了。”师父问:“你为什么到别的地方去?”他说:“我来了很久,你没教我什么东西呀。”师父说:“啊,我没教你什么东西?你拿茶来的时候,我不是吃茶了。你礼拜我的时候,我不是低头啦。我时时在照顾你呀,时时在表现给你看啊。你怎么不领会啊?”原来他一举一动都是在般若放光芒。所以无意啊,用没有意识的法门告诉大家,日用中间认识本来面目,要大家一举一动之间识取自已的本来面目。一切如来,一个鼻孔出气,一个境界。所以在这个里面,就是佛示现的许多情况,实际上就是般若的全体大用,种种的举动都是般若智慧在六根门头大放光明,不是好象多余的文章,不是多余的文章。好,还有二十分钟是吧,大家有什么不理解的,我们一起大家来讨论计论都可以。
刚才讲江味农居士他很仔细,讲到三空问题。三空问题是这样子的,三空呢,一般我们修行境界是这样的,首先空我执,因为我执呀,就会生起各种的烦恼。先把我打破了,事情就好办了。这我执里面,具体来讲就是有我相、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总的来讲,还是有我执。因为有我所以有人,人我。有人、有我就是有众生,许多的人嘛不是一个人嘛——众生。有众生嘛,念念不忘。念念不忘记我人、众生就是寿者相。所以《金刚经》一开始就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空我的人他能够出离三界生死。进一步就是要空法相,这叫法执,法执实际上是出三界以后的菩萨的境界。有二种,一种叫尘沙惑,一种叫无明惑。也就是我执呢,是见思惑;法执呢,就是尘沙惑和无明惑。无明惑破掉了,尘沙惑破掉了以后呢就是成佛了。那么,在修行的中间呢,往往法执不容易破。认为我是空的,小乘就是这样,认为:我是空的,法不空,五蕴是不空的;我身体是空的,是五蕴结合起来的,但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不空的,所以我空法有,小乘这样。菩萨就不是这样,我法双空,不但我是空的,法也是空的。因为法也是因缘合和的,我的受想行识,我的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合和的,并不是一个东西不变不动,他也是有变化的。所以大乘讲的是我法双空。因此就破法执,不认为法是真有的东西。破法执以后,我也空了,法也空了,那么还有什么呢?还有个非法。非法什么东西呀?非法就是空,不是法嘛。所以《金刚经》里面,后来不但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还有无法相也无非法相。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的相。没有法相就是非法啦。非法是不是有呀?非法也没有。实际上这个非法就是空相。空我、空法、空空,这就是三空到底。所以它这个经就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的一部经。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从这部经出来的,三藐三菩提法也是从这部经里出来的,你想,大不大。
所以有些人认为这部《金刚经》是讲空的经,不光讲空,……刚才讲过,江味农居士他讲《金刚经》讲得非常圆融,他也讲《金刚经》不光是讲空啊,它是极圆极顿的一部经啊。它讲有的地方也很多啊,“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法皆是佛法。”哪里只讲空,“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都是有的,它承认是有的。所以这部经我们大家今后要用点功夫。……三空到底。对今后修学的问题,……一目了然。初步呢,最早就是先破我执,破了我执以后,修行就好办。我执破了以后破法执。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里“法”有二种。一种是方法,我们修行的方法,不要把方法做为永远不变的东西,方法也是善巧方便,一切法都是善巧方便,到后来呢,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还有呢,就是我们…的各种法,也是变化无常的。法也去掉了,到最后就是一个空空寂寂、了了分明的境界。但是有许多人,把空空寂寂的境界执牢了,这就是我的本来面目,就是我的本性,就执牢空灵的境界,也是昭昭灵灵的境界。但是昭昭灵灵的境界不能执牢,一执牢就有……,也就是空相。《楞严经》这方面讲得很清楚,一步一步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修耳根圆通的时候,所做的事情是什么?实际上是……。所以有些,特别是禅宗,讲到般若的时候,大家互相默契。过去,有些大德他在讲法的时候,他不讲,讲般若的时候,把醒木一拍。好,佛法讲好了,回家去。用不着讲嘛,无语之教啊。有言语了,那是文字语言,跟自性不相干。我桌一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在起般若之用啦。所以音声没起的时候就了解到,噢,这是讲般若波罗蜜。
第二集下
释迦牟尼佛在……,拈花微笑。拿朵花向大家微笑。这时大家许许多多的全体大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拿朵花,拈花微笑。只有迦叶他点点头。我领会了。意思是我领会你的意思啦。这时候他还没有讲话,一句话没讲。迦叶领会释迦牟尼佛的心境啦,你这拈花微笑,这不是无语之教吗?后来就有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就出来了。禅宗说法是心地法门。如果说法不是心地法门,就是外道,可以这样讲。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是从心地上下手,他一定着相。一定着境界,心往外面跑。不是向内反观自性。这样子呢,心外取法这不是外道吗?所以我们修法的人时时要回光返照,返照自已的起心动念。刹那的。起心动念。来从何处来?去向何处去?这是观心的方法。有些没有,止观有这个方法。从什么地方来?从无中来。向什么地方去?向无中去。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金刚经》里不是这样讲吗?本来是没有。所以各位我们修行苦恼的地方就是去除烦恼。讲讲是很方便的,妄想实际上破除是不容易的。你一个烦恼没了,又一个烦恼来了。你有破除了,无还有,无破除了得还是要有。各有各的境界。有些人明白了好象,“噢!一切都是空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境界来的时候,你知道它是虚幻吗?明知道是没有,但是他就是不肯放。为什么?众生多劫的业力,还有轮回的业力。所以修行的时候就要加持的力量,就要念阿弥陀佛,借佛的力量来帮助,自已的力量还不够。所以从前,禅宗的道场里,他们有许多老法师,做到功夫得力的时候,习气翻出来的时候,过不了关。怎么办呢?就念……,念好以后痛哭流涕,一方面禅坐,一方面流涕,慢慢把习气除下来。除习气确实不是简单的,不然我们怎么不成佛呢?早已成佛了。怎么还会有众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