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还没到啊。时间到了,它就有因果报应。有许多我们这一生碰到的事情,往往就是前生的报应。比如我见到一个陌生的人,一见如故很欢喜。这就是前生结的缘。有时候,我们看见一个人一看心里就不开心。这就是以前没有跟他结过缘。破因果就是邪见。还有是边见。什么是边见呢?就是人死以后就没有了,这是断见。还有就是人死以后,灵魂不灭。…….这是常见,认为不灭。恒常保留的。一个断见,一个常见,这两个是边见。偏于一边的。偏于一边的就是边见。还有一个见取见,认为我的知见一定是对的。戒禁取见,认为我所修戒才是对的戒。所以叫五见,这个五见如果把它保留下来以后就有了偏差。到了什么时候呢?到了初果的时候,这个见就断掉了。断掉了以后,就叫断见惑。见惑没有了就是初果,就是须陀洹果。须陀洹就是入流。入流就是入到修行之流,得到修行之果。到二果就断思惑。思惑就是贪、嗔、痴、慢、疑。这六个就是根本烦恼。有这根本烦恼以后,我们思想就无明颠倒,十分痛苦,业障很深。这在佛教里,名字叫思惑。见道位以后,就是要破思惑。破思惑的时候,就是跟自已的贪、嗔、痴做斗争。跟贪嗔痴做斗争也不是简单的,过去有人比喻,断见惑的人……的流水冲下来,你能挡的住。你能挡住它,你就断了见惑。断思惑的力量更大了,思惑发起的时候,你挡不住,往往就是流转生死。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流转生死的主要动力,就是见思烦恼。因为这两个就流转生死,所以修行的人一般都是,先断见惑再断思惑。就是悟后起修。所以明心见性的人还不是断见惑。见道了就是,悟道了。因此见性以后还要好好用功,悟后起修才能真正的断掉自已的见思烦恼。从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知道,了生死是不容易的。因为断见惑的时候,断思惑的时候,贪嗔痴慢疑都已经息下去。一般粗的烦恼都已经断掉。因为这个关系想自己的力量了生脱死不容易。
所以大德们都提倡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呢,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因为阿弥陀佛是发过愿。他说的,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妄想习气转了,就能借佛的力量跳出三界,往生西方。因为这个方法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特别是它能够带业往生。所以现在修行的人,很多人都修净土宗。净土宗就是用阿弥陀佛这句洪名来转化自已的烦恼习气。因为一般的话不容易转化。就是明心见性以后,也还要下一番工夫的,不然的化也不容易转化。这样讲来,为什么一定要明心见性呢?因为明心见性以后除习气比较方便。没有明心见性,心里是糊涂的,好比日光灯没有开,你在扫垃圾,整理这个房间很不容易。日光灯开了以后,看清楚了就可以整理房间。所以这一点我们要讲清楚。明心见性是你悟的境界,并不是你证的境界。悟后再起修很重要,不然的话,明心见性了,有些人以为明心见性了,我好象就了生脱死啦,各位,这是错误的。明心见性和了生脱死有一段很大的距离,要断见思惑以后才能了生脱死。
第二集 上
所以明心见性和了生死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要断见思惑以后才能了生脱死。所以明心见性的问题呢,就是要了解到,它悟的境界当然比一般人高,但是它不是证的境界,悟后要好好地用功才能一步一步打扫无明习气。不过它悟的境界比一般人高,境界是很高的,但是这是悟而不是证。所以有许多净宗大德叫我们带业往生。因为净土宗它有依靠,是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个愿。他见过二百多亿佛土…以后,发愿建成西方极乐世界。它九品往生,就是教导我们带业往生到西方净土。具体讲起来带业往生还有许多的境界。上品啊,中品啊,下品。这三个品大体上来讲,本觉法身大士证的就是上品,佛菩萨境界。中品,阿罗汉是中品境界。中品——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都是阿罗汉境界。还有下品也有三品。我们带业的凡夫妄想习气没有断,但是信愿恳切的,他就能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根据蕅益大师所讲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信愿。能生与否,就是他的信愿有无;品位的高下,就要看持名的深浅。阿弥陀佛念得深的品位就高,但是不一定能够往生。往生的唯一条件就是要信、愿。如果见思烦恼还没有断的,他也能往生。这就是一个特别法门,带业往生。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信和愿的力量。我们修法的人很多,有信有愿就能往生;没有信愿,你念佛念得再多再好不能往生。
因此我们学佛的人,自已确信有把握了,明心见性了以后,也可以继续念阿弥陀佛,往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跟明心见性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很容易除习气,另一个往生求上品上生。它能够对各种的无明呀,尘沙惑啊,破除见思惑啊比较契机,它有一套方法。明心见性了,自已随习气流转自已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在说法的中间呢,悟和证的境界要讲清楚。悟后起修更是重要的,并不是一悟好象问题解决了,有许多人误会了,我明心见性了以后好象生死没有了。这是不对的。明心见性刚刚开日光灯,地还没有扫呢,你怎么说它成功了。没有成功。不过日光灯开了以后,他扫地,整理房间就有方向了,不会错。不然的话,你垃圾东扫西扫,一塌糊涂。始终扫不清楚,所以始终是不灵的。所以这里重点讲了关于净土宗的问题,因为主要的就是净土宗的问题最重要啦。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因为须达多……,他要供养佛陀,就是要在太子地方把花园买下来。那么太子就跟他讲了,“你要买我这个花园啊——这个花园本来是太子的,要买我的花园要金砖铺地,我就卖给你。”太子原来呢是戏言,但是须达多很富有,他家金子很多。他就说,“好,我就买下来,买下来以后,我就金砖铺地。铺满,你总要给我了吧。”太子看,游戏的话,须达多变成真的啦。他就说,“我跟你一起做功德吧。”须达多说,“不要,我就一个人来,你就卖给我。”这样讲了。太子说,“好,花园你已经金砖铺地了。但是这树啊,树木是我的,不是花园的,你金砖铺不到了,树木应该是我的。”(祇陀太子奉献树林)所以祇陀也就是太子的名字啦,这树因为是他的,祇陀的。给孤独就是须达多。两个名字放在一起,所以叫祇树给孤独园,所以这个园是两个人组成(奉献)的。
在这个地方,有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各位,这个比丘啊就是赞叹他的德行,大比丘就说明他不是小比丘了。这些比丘,有些都是有神通,有些都是阿罗汉,已经断除见思烦恼,所以是大比丘。这比丘两个字啊,含义很多。主要有三个意义,一个就是乞士,因为在印度的时候,东西都是讨来吃,乞食,以乞食,讨来东西吃来养活他的肉身。一方面乞东西,一方面乞法,乞如来的法来养慧命。一方面养色身,一方面养慧命,所以叫乞士。乞是求乞的乞。第二个叫怖魔。为什么比丘叫怖魔呢?因为比丘断见思惑以后,受具足戒,夜叉看见就赞叹他,魔王看见就生恐怖,因为魔王恐怕他出三界以后,魔界就破坏了。还有一个就是破恶,就是勤修戒定慧,破除贪嗔痴。所以大比丘众,这个众就是和合众,也叫僧伽耶,僧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叫僧,一个人不能叫僧。他住在一起有六种和:戒和同修啊,有戒我们大家修;见和同解,有见解我们大家一样的见解,都是按照佛的教导;身和同住,比丘出家人都住在一起的,叫身和同住;口和无诤,讲的话大家没有争吵,大家都没有吵架,都是以无诤为指归;第五个,意和同悦,意识上我们大家法喜充满,因为领会无上密意了,大家一同喜悦;利和同均,有利益了大家分享,大家一起享受。这是大概的讲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一千二百五十人也不是具体的数字。
佛成道后,最初度的就是憍陈如师父。憍陈如就是歌利王,《金刚经》里的歌利王。歌利王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修行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还是菩萨,修行的时候,歌利王的宫女,歌利王也到山上去,他的宫女啊,看见,啊,这地方有个和尚在修行,他们就觉得奇怪好玩,就磕头礼拜他。歌利王醒过来了,一看他手下的宫女在同和尚在打交道。他就发火,以为和尚在调戏他的宫女。发火以后,他就问他,“你修什么东西呀?”他说,“我修忍辱波罗蜜。”忍辱就是有忍受的事情,他能忍耐过去。歌利王说,“啊,你能忍辱吗?”他就把剑拿过来,把他的耳朵给割了。“你忍不忍了
”释迦牟尼佛说,“不要紧,我心里没有动,没有嗔恨心。”你还没有嗔恨心啊,就手脚都斩断了,断续拿剑把手脚都斩断了。问他,“你还能修忍辱波罗蜜吗?”他说,“我心里没有嗔恨心。”《金刚经》里也有这段文字。不但没有嗔恨心,释迦牟尼佛那时候还是菩萨啦,这菩萨心里想,“我今后,我成道以后还要先度这个歌利王。”先度歌利王就是以德报怨。现在我们世间的人一般都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你对我好,我将来来报答你;你对我有怨家有怨气,怨怨相报——你骂我,你打我,或者对我不好的事情,有损于我的,我现在没有力量,等以后有机会了来报仇,怨怨相报。当然有些不好的人,以怨报德的也很多——明明对他有恩德的,他就以怨来报答你;所以世道人心不好。有大德的人就不同了,以德报怨了——你过去对我不好,我还是以道德来保佑你;释迦牟尼佛,菩萨的心境就是这样,以德报怨的。后来呢,憍陈如就是歌利王的后生。释迦牟尼佛最初度的五个比丘,一个就是歌利王。后来度三个迦叶,迦叶波。因为这个迦叶啊,他们是几个大仙。大仙里面有一位叫摩诃迦叶,一百二十岁,他是哥哥,世间称他为大仙。释迦牟尼佛想,这个人一度啊,有许多人都跟他来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又到这个迦叶面前现神通,折伏他骄慢的习气;后来他们师徒五百人,就皈依释迦牟尼佛。这是哥哥,还有他的弟弟,摩诃迦叶还有个弟弟叫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