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間還沒到啊。時間到了,它就有因果報應。有許多我們這一生碰到的事情,往往就是前生的報應。比如我見到一個陌生的人,一見如故很歡喜。這就是前生結的緣。有時候,我們看見一個人一看心裏就不開心。這就是以前沒有跟他結過緣。破因果就是邪見。還有是邊見。什麼是邊見呢?就是人死以後就沒有了,這是斷見。還有就是人死以後,靈魂不滅。…….這是常見,認爲不滅。恒常保留的。一個斷見,一個常見,這兩個是邊見。偏于一邊的。偏于一邊的就是邊見。還有一個見取見,認爲我的知見一定是對的。戒禁取見,認爲我所修戒才是對的戒。所以叫五見,這個五見如果把它保留下來以後就有了偏差。到了什麼時候呢?到了初果的時候,這個見就斷掉了。斷掉了以後,就叫斷見惑。見惑沒有了就是初果,就是須陀洹果。須陀洹就是入流。入流就是入到修行之流,得到修行之果。到二果就斷思惑。思惑就是貪、嗔、癡、慢、疑。這六個就是根本煩惱。有這根本煩惱以後,我們思想就無明顛倒,十分痛苦,業障很深。這在佛教裏,名字叫思惑。見道位以後,就是要破思惑。破思惑的時候,就是跟自已的貪、嗔、癡做鬥爭。跟貪嗔癡做鬥爭也不是簡單的,過去有人比喻,斷見惑的人……的流水沖下來,你能擋的住。你能擋住它,你就斷了見惑。斷思惑的力量更大了,思惑發起的時候,你擋不住,往往就是流轉生死。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流轉生死的主要動力,就是見思煩惱。因爲這兩個就流轉生死,所以修行的人一般都是,先斷見惑再斷思惑。就是悟後起修。所以明心見性的人還不是斷見惑。見道了就是,悟道了。因此見性以後還要好好用功,悟後起修才能真正的斷掉自已的見思煩惱。從這裏面我們就可以知道,了生死是不容易的。因爲斷見惑的時候,斷思惑的時候,貪嗔癡慢疑都已經息下去。一般粗的煩惱都已經斷掉。因爲這個關系想自己的力量了生脫死不容易。

  所以大德們都提倡念阿彌陀佛。爲什麼呢,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因爲阿彌陀佛是發過願。他說的,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妄想習氣轉了,就能借佛的力量跳出叁界,往生西方。因爲這個方法比較簡單,比較容易。特別是它能夠帶業往生。所以現在修行的人,很多人都修淨土宗。淨土宗就是用阿彌陀佛這句洪名來轉化自已的煩惱習氣。因爲一般的話不容易轉化。就是明心見性以後,也還要下一番工夫的,不然的化也不容易轉化。這樣講來,爲什麼一定要明心見性呢?因爲明心見性以後除習氣比較方便。沒有明心見性,心裏是糊塗的,好比日光燈沒有開,你在掃垃圾,整理這個房間很不容易。日光燈開了以後,看清楚了就可以整理房間。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講清楚。明心見性是你悟的境界,並不是你證的境界。悟後再起修很重要,不然的話,明心見性了,有些人以爲明心見性了,我好象就了生脫死啦,各位,這是錯誤的。明心見性和了生脫死有一段很大的距離,要斷見思惑以後才能了生脫死。

  第二集 上

  所以明心見性和了生死有很大的一段距離,要斷見思惑以後才能了生脫死。所以明心見性的問題呢,就是要了解到,它悟的境界當然比一般人高,但是它不是證的境界,悟後要好好地用功才能一步一步打掃無明習氣。不過它悟的境界比一般人高,境界是很高的,但是這是悟而不是證。所以有許多淨宗大德叫我們帶業往生。因爲淨土宗它有依靠,是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個願。他見過二百多億佛土…以後,發願建成西方極樂世界。它九品往生,就是教導我們帶業往生到西方淨土。具體講起來帶業往生還有許多的境界。上品啊,中品啊,下品。這叁個品大體上來講,本覺法身大士證的就是上品,佛菩薩境界。中品,阿羅漢是中品境界。中品——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都是阿羅漢境界。還有下品也有叁品。我們帶業的凡夫妄想習氣沒有斷,但是信願懇切的,他就能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根據蕅益大師所講的,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信願。能生與否,就是他的信願有無;品位的高下,就要看持名的深淺。阿彌陀佛念得深的品位就高,但是不一定能夠往生。往生的唯一條件就是要信、願。如果見思煩惱還沒有斷的,他也能往生。這就是一個特別法門,帶業往生。爲什麼呢?因爲他有信和願的力量。我們修法的人很多,有信有願就能往生;沒有信願,你念佛念得再多再好不能往生。

  因此我們學佛的人,自已確信有把握了,明心見性了以後,也可以繼續念阿彌陀佛,往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跟明心見性有什麼關系呢?一個很容易除習氣,另一個往生求上品上生。它能夠對各種的無明呀,塵沙惑啊,破除見思惑啊比較契機,它有一套方法。明心見性了,自已隨習氣流轉自已還不知道。因此我們在說法的中間呢,悟和證的境界要講清楚。悟後起修更是重要的,並不是一悟好象問題解決了,有許多人誤會了,我明心見性了以後好象生死沒有了。這是不對的。明心見性剛剛開日光燈,地還沒有掃呢,你怎麼說它成功了。沒有成功。不過日光燈開了以後,他掃地,整理房間就有方向了,不會錯。不然的話,你垃圾東掃西掃,一塌糊塗。始終掃不清楚,所以始終是不靈的。所以這裏重點講了關于淨土宗的問題,因爲主要的就是淨土宗的問題最重要啦。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因爲須達多……,他要供養佛陀,就是要在太子地方把花園買下來。那麼太子就跟他講了,“你要買我這個花園啊——這個花園本來是太子的,要買我的花園要金磚鋪地,我就賣給你。”太子原來呢是戲言,但是須達多很富有,他家金子很多。他就說,“好,我就買下來,買下來以後,我就金磚鋪地。鋪滿,你總要給我了吧。”太子看,遊戲的話,須達多變成真的啦。他就說,“我跟你一起做功德吧。”須達多說,“不要,我就一個人來,你就賣給我。”這樣講了。太子說,“好,花園你已經金磚鋪地了。但是這樹啊,樹木是我的,不是花園的,你金磚鋪不到了,樹木應該是我的。”(祇陀太子奉獻樹林)所以祇陀也就是太子的名字啦,這樹因爲是他的,祇陀的。給孤獨就是須達多。兩個名字放在一起,所以叫祇樹給孤獨園,所以這個園是兩個人組成(奉獻)的。

  在這個地方,有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各位,這個比丘啊就是贊歎他的德行,大比丘就說明他不是小比丘了。這些比丘,有些都是有神通,有些都是阿羅漢,已經斷除見思煩惱,所以是大比丘。這比丘兩個字啊,含義很多。主要有叁個意義,一個就是乞士,因爲在印度的時候,東西都是討來吃,乞食,以乞食,討來東西吃來養活他的肉身。一方面乞東西,一方面乞法,乞如來的法來養慧命。一方面養色身,一方面養慧命,所以叫乞士。乞是求乞的乞。第二個叫怖魔。爲什麼比丘叫怖魔呢?因爲比丘斷見思惑以後,受具足戒,夜叉看見就贊歎他,魔王看見就生恐怖,因爲魔王恐怕他出叁界以後,魔界就破壞了。還有一個就是破惡,就是勤修戒定慧,破除貪嗔癡。所以大比丘衆,這個衆就是和合衆,也叫僧伽耶,僧許多人住在一起的叫僧,一個人不能叫僧。他住在一起有六種和:戒和同修啊,有戒我們大家修;見和同解,有見解我們大家一樣的見解,都是按照佛的教導;身和同住,比丘出家人都住在一起的,叫身和同住;口和無诤,講的話大家沒有爭吵,大家都沒有吵架,都是以無诤爲指歸;第五個,意和同悅,意識上我們大家法喜充滿,因爲領會無上密意了,大家一同喜悅;利和同均,有利益了大家分享,大家一起享受。這是大概的講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一千二百五十人也不是具體的數字。

  佛成道後,最初度的就是憍陳如師父。憍陳如就是歌利王,《金剛經》裏的歌利王。歌利王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在修行的時候,那個時候他還是菩薩,修行的時候,歌利王的宮女,歌利王也到山上去,他的宮女啊,看見,啊,這地方有個和尚在修行,他們就覺得奇怪好玩,就磕頭禮拜他。歌利王醒過來了,一看他手下的宮女在同和尚在打交道。他就發火,以爲和尚在調戲他的宮女。發火以後,他就問他,“你修什麼東西呀?”他說,“我修忍辱波羅蜜。”忍辱就是有忍受的事情,他能忍耐過去。歌利王說,“啊,你能忍辱嗎?”他就把劍拿過來,把他的耳朵給割了。“你忍不忍了

  ”釋迦牟尼佛說,“不要緊,我心裏沒有動,沒有嗔恨心。”你還沒有嗔恨心啊,就手腳都斬斷了,斷續拿劍把手腳都斬斷了。問他,“你還能修忍辱波羅蜜嗎?”他說,“我心裏沒有嗔恨心。”《金剛經》裏也有這段文字。不但沒有嗔恨心,釋迦牟尼佛那時候還是菩薩啦,這菩薩心裏想,“我今後,我成道以後還要先度這個歌利王。”先度歌利王就是以德報怨。現在我們世間的人一般都是以德報德,以怨報怨。你對我好,我將來來報答你;你對我有怨家有怨氣,怨怨相報——你罵我,你打我,或者對我不好的事情,有損于我的,我現在沒有力量,等以後有機會了來報仇,怨怨相報。當然有些不好的人,以怨報德的也很多——明明對他有恩德的,他就以怨來報答你;所以世道人心不好。有大德的人就不同了,以德報怨了——你過去對我不好,我還是以道德來保佑你;釋迦牟尼佛,菩薩的心境就是這樣,以德報怨的。後來呢,憍陳如就是歌利王的後生。釋迦牟尼佛最初度的五個比丘,一個就是歌利王。後來度叁個迦葉,迦葉波。因爲這個迦葉啊,他們是幾個大仙。大仙裏面有一位叫摩诃迦葉,一百二十歲,他是哥哥,世間稱他爲大仙。釋迦牟尼佛想,這個人一度啊,有許多人都跟他來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又到這個迦葉面前現神通,折伏他驕慢的習氣;後來他們師徒五百人,就皈依釋迦牟尼佛。這是哥哥,還有他的弟弟,摩诃迦葉還有個弟弟叫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