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一共二百五十人,也跟釋迦牟尼佛出家,進行剃度。後來舍利弗和目犍連,各有一百人。還有長者十二子就是耶舍跟同學共有五十人也向釋迦牟尼佛皈依出家,作爲弟子。所以總的來講呢,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五個人就是憍陳如等五個比丘。一般用整數來講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個人,零數就不講啦。這些人因爲感得佛的恩深,經常侍奉釋迦牟尼佛。佛講經說法的地方,他們經常去。所以經典裏面不是經常有一千二百五人嗎?就是這些弟子。過去有些都是外道,憍陳如也是外道。因爲被釋迦牟尼佛感化了以後,才出家學佛的,聽佛的教化,作佛的弟子。

  這一段是通序。通序是什麼?通序就是一般經裏面都有的幾句話,都講多少人,什麼地方,什麼時間,一起去的有什麼人,講的有什麼人,他都講的。一共有六種成就。如是我聞,就是相信不會假的。我聞就是聞成就,這個聞就是我聽到以後,把它結集流通。一時就是時間,時間也有了。佛就是說法主成就,因爲般若波羅蜜多,只有佛能夠講這個諸法實相,時間到了釋迦牟尼佛就開示般若法門。舍衛國就是處成就,什麼地方講都有了。與大比丘衆就是衆成就,衆----大衆一起來,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個人。所以一般經裏面,就成就證信序,六種證信序。六種證信序具備了,就說明這個法是可信的。有講的內容,有聽的人,有講的人,有講的地方,有講的時間,有跟我一起聽的人。六種成就,這主要說明可信之法。

  下面可以講一段,“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個一般經叫別序,它也是序文,不過每部經是不同的。叫別序。前面六種成就叫通序。在這裏面,釋迦牟尼佛他從普通的穿衣吃飯,來去動靜,行住坐臥這些普普通通的事情表現出來。表現什麼呢?表現他的般若大用。所以各位,世尊吃飯的時候啊,穿好衣服先拿了這個缽啊,就是盛飯的這個碗,到舍衛大城乞食,乞食的時候,爲什麼要討飯吃呢?因爲修行的人,他就是教大家要布施。實際上要大家布施,自利利他。一方面我乞討,一方面叫人家布施。布施的時候,……。同時呢次第乞已,爲什麼要次第乞已?一個方面說明他的平等性沒有分別,不是你家富有了,我多討點,他沒有,窮苦啦,就少討點。一家一家地,次第乞已。還有一方面,叫忍辱波羅蜜。因爲有些人,可能不大贊成佛教的,他給你的時候可能不大開心,那麼討的時候就忍辱下去。不是見好的人家,容易講話的人家討,一家一家都討。還至本處,就是要精進。最後討好以後,馬上到本處去。爲什麼?要修行啦。要精進。飯食訖,吃好飯以後收衣缽,衣缽收好,足也洗好,現在敷座。他討得時候赤腳啦,不幹淨了,洗了以後呢,敷座而坐。敷座就是入定了。講般若智慧以前講這些話有什麼用呢?實際上說明一個道理,說明什麼呢?要我們修法的人,從釋迦牟尼佛平常的穿衣吃飯,這些行動中間,看到他的般若放光。他的智慧在放光,他在全體大用。這些,著衣持缽,乞食,還至本處,吃好以後收衣缽啊,洗洗足啊,打坐啊,目的呢?讓我們認識到,他沒有意識的說法他也是在說法,因爲般若的本性是一切法不離自性。它般若智慧照天照地。這就是日用之間一舉一動都是修般若的。

  過去有許多禅宗禅師,禅師參老法師。對他的師父說,“師父啊,我要到別的地方去了。”師父問:“你爲什麼到別的地方去?”他說:“我來了很久,你沒教我什麼東西呀。”師父說:“啊,我沒教你什麼東西?你拿茶來的時候,我不是吃茶了。你禮拜我的時候,我不是低頭啦。我時時在照顧你呀,時時在表現給你看啊。你怎麼不領會啊?”原來他一舉一動都是在般若放光芒。所以無意啊,用沒有意識的法門告訴大家,日用中間認識本來面目,要大家一舉一動之間識取自已的本來面目。一切如來,一個鼻孔出氣,一個境界。所以在這個裏面,就是佛示現的許多情況,實際上就是般若的全體大用,種種的舉動都是般若智慧在六根門頭大放光明,不是好象多余的文章,不是多余的文章。好,還有二十分鍾是吧,大家有什麼不理解的,我們一起大家來討論計論都可以。

  剛才講江味農居士他很仔細,講到叁空問題。叁空問題是這樣子的,叁空呢,一般我們修行境界是這樣的,首先空我執,因爲我執呀,就會生起各種的煩惱。先把我打破了,事情就好辦了。這我執裏面,具體來講就是有我相、有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總的來講,還是有我執。因爲有我所以有人,人我。有人、有我就是有衆生,許多的人嘛不是一個人嘛——衆生。有衆生嘛,念念不忘。念念不忘記我人、衆生就是壽者相。所以《金剛經》一開始就講,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空我的人他能夠出離叁界生死。進一步就是要空法相,這叫法執,法執實際上是出叁界以後的菩薩的境界。有二種,一種叫塵沙惑,一種叫無明惑。也就是我執呢,是見思惑;法執呢,就是塵沙惑和無明惑。無明惑破掉了,塵沙惑破掉了以後呢就是成佛了。那麼,在修行的中間呢,往往法執不容易破。認爲我是空的,小乘就是這樣,認爲:我是空的,法不空,五蘊是不空的;我身體是空的,是五蘊結合起來的,但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是不空的,所以我空法有,小乘這樣。菩薩就不是這樣,我法雙空,不但我是空的,法也是空的。因爲法也是因緣合和的,我的受想行識,我的色受想行識都是因緣合和的,並不是一個東西不變不動,他也是有變化的。所以大乘講的是我法雙空。因此就破法執,不認爲法是真有的東西。破法執以後,我也空了,法也空了,那麼還有什麼呢?還有個非法。非法什麼東西呀?非法就是空,不是法嘛。所以《金剛經》裏面,後來不但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還有無法相也無非法相。沒有法相,也沒有非法的相。沒有法相就是非法啦。非法是不是有呀?非法也沒有。實際上這個非法就是空相。空我、空法、空空,這就是叁空到底。所以它這個經就是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的一部經。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從這部經出來的,叁藐叁菩提法也是從這部經裏出來的,你想,大不大。

  所以有些人認爲這部《金剛經》是講空的經,不光講空,……剛才講過,江味農居士他講《金剛經》講得非常圓融,他也講《金剛經》不光是講空啊,它是極圓極頓的一部經啊。它講有的地方也很多啊,“此法無實無虛,一切法皆是佛法。”哪裏只講空,“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都是有的,它承認是有的。所以這部經我們大家今後要用點功夫。……叁空到底。對今後修學的問題,……一目了然。初步呢,最早就是先破我執,破了我執以後,修行就好辦。我執破了以後破法執。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裏“法”有二種。一種是方法,我們修行的方法,不要把方法做爲永遠不變的東西,方法也是善巧方便,一切法都是善巧方便,到後來呢,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還有呢,就是我們…的各種法,也是變化無常的。法也去掉了,到最後就是一個空空寂寂、了了分明的境界。但是有許多人,把空空寂寂的境界執牢了,這就是我的本來面目,就是我的本性,就執牢空靈的境界,也是昭昭靈靈的境界。但是昭昭靈靈的境界不能執牢,一執牢就有……,也就是空相。《楞嚴經》這方面講得很清楚,一步一步地。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修耳根圓通的時候,所做的事情是什麼?實際上是……。所以有些,特別是禅宗,講到般若的時候,大家互相默契。過去,有些大德他在講法的時候,他不講,講般若的時候,把醒木一拍。好,佛法講好了,回家去。用不著講嘛,無語之教啊。有言語了,那是文字語言,跟自性不相幹。我桌一拍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是在起般若之用啦。所以音聲沒起的時候就了解到,噢,這是講般若波羅蜜。

  第二集下

  釋迦牟尼佛在……,拈花微笑。拿朵花向大家微笑。這時大家許許多多的全體大衆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拿朵花,拈花微笑。只有迦葉他點點頭。我領會了。意思是我領會你的意思啦。這時候他還沒有講話,一句話沒講。迦葉領會釋迦牟尼佛的心境啦,你這拈花微笑,這不是無語之教嗎?後來就有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禅宗就出來了。禅宗說法是心地法門。如果說法不是心地法門,就是外道,可以這樣講。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不是從心地上下手,他一定著相。一定著境界,心往外面跑。不是向內反觀自性。這樣子呢,心外取法這不是外道嗎?所以我們修法的人時時要回光返照,返照自已的起心動念。刹那的。起心動念。來從何處來?去向何處去?這是觀心的方法。有些沒有,止觀有這個方法。從什麼地方來?從無中來。向什麼地方去?向無中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金剛經》裏不是這樣講嗎?本來是沒有。所以各位我們修行苦惱的地方就是去除煩惱。講講是很方便的,妄想實際上破除是不容易的。你一個煩惱沒了,又一個煩惱來了。你有破除了,無還有,無破除了得還是要有。各有各的境界。有些人明白了好象,“噢!一切都是空的。一切有爲法都是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境界來的時候,你知道它是虛幻嗎?明知道是沒有,但是他就是不肯放。爲什麼?衆生多劫的業力,還有輪回的業力。所以修行的時候就要加持的力量,就要念阿彌陀佛,借佛的力量來幫助,自已的力量還不夠。所以從前,禅宗的道場裏,他們有許多老法師,做到功夫得力的時候,習氣翻出來的時候,過不了關。怎麼辦呢?就念……,念好以後痛哭流涕,一方面禅坐,一方面流涕,慢慢把習氣除下來。除習氣確實不是簡單的,不然我們怎麼不成佛呢?早已成佛了。怎麼還會有衆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