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爲大仙。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機緣到了,如果我要把佛法弘揚的話呢,先要把這個人度了,這個人一度呢,大家一起就跟著來了。釋迦牟尼佛就到這個地方表現大的神通,表現大神通以後,把這個叫優樓頻螺迦葉,這個哥哥(感化了)。他一共有叁個兄弟,兩個弟弟也是有一定的勢力。他哥哥被釋迦牟尼佛神通感化了以後呢,他就皈依佛陀,他把五百個弟子一起帶來皈依佛陀。那麼他兩個弟弟一看,哥哥這樣子啦,他師徒各有二百五十個人,也是五百個人也跟著一起來了。這樣子就有一千個人皈依佛陀。這就是叫迦葉,叁個都是叫迦葉名字。弟弟叫伽耶迦葉,那提迦葉,他本人叫優樓頻螺迦葉。還有呢,舍利弗跟目犍連。他們兩位本來也是外道,也是學外道的法門的。後來因爲釋迦牟尼佛度了他們,他們兩個人各有一百個人,師徒共有二百個人也皈依釋迦牟尼佛。還有呢,耶舍長者的兒子跟同學五十人。所以這樣加起來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人。再加上最初和釋迦牟尼佛一起出家的五個比丘。這五個比丘裏第一個比丘就是憍陳如。憍陳如就是金剛經裏歌利王的後生。釋迦牟尼佛當時歌利王拔劍以後,他心裏想,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他心裏不起嗔恨心,不但不起嗔恨心,而且還以德報怨。他發願,今後我成道以後,我要超度歌利王。後來歌利王轉世成爲憍陳如,就是歌利王的後生。果然釋迦牟尼佛的願望實現了,就是度他。還有五個比丘都度掉了。所以總的來講實際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說個大數,五個人也不講了。說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就是經常感謝佛的聖恩,經常隨時在一邊一起聽聞佛法。不離開佛的教導。這個時候呢,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個時候,就是前面六種成就的時候,六種成就就是可以相信的,成就一個信的。我聞,那就是我親自聽到的,成就一個聞。一時成就一個時間,時間也有了。講得人就是佛,佛在舍衛國。講信有了。地方也有了,就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一起聽的人,一千二百五十人。這在經典裏面叫證信序。由這六個內容就說明這部經是完全可以相信的。有地方,有時間,有講經的人,有聽經的人,六種成就。爾時,就在這個時間。世尊,爲什麼說他是世尊呢?他是世間所尊重的大師。世尊的名字很多,一般地來講有十個名字,佛陀啊,明行具足啊,無上士啊,調禦丈夫啊,都是說明釋迦牟尼佛的大智、大力、大願,很多的,這裏不詳細講了。在吃飯的時候,佛陀吃飯是日中一食,中午的時候,吃一頓飯。吃飯的時候,著衣持缽,按照那時的規定他有叁種衣服,上……上堂講法的時候,吃飯乞食的時候,他都是要穿大衣的,二十五條大衣。著衣持缽,穿好衣服,實際上這是讓人持戒。持缽,缽就是盛飯的東西,到舍衛大國去乞食,乞食的時候,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一家一家地乞飯,爲什麼一家一家的乞飯呢?就說明平等。如果見有好吃的地方就去,不好吃的地方就不去,那就不平等了,有分別心了。一方面這個,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就教導我們要忍辱波羅蜜。修忍辱波羅蜜以後,即使人家饑笑我,討厭我,也不放在心上,叫次第乞。乞好以後呢,還至本處。吃好以後,回到本來的地方,吃好飯,飯食訖,收衣缽。把衣缽收起來。洗好足,把足洗好,敷座而坐。敷好座墊准備入定。這些話,看著好象多余的文章,不是講具體地修行方法。實際上,各位,我們要在這上面進行智慧地觀照。還至本處——實際上呢,這些動作以後呀,要進行……歸體呀,……以後,歸到本體。吃好飯以後,收衣缽,洗好足,就准備精進用功了。這就是教導精進。敷座而坐呢,就是要入禅定了。般若波羅蜜就在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放光。因此這段文字實際上就是教導我們修六波羅蜜。看著好象是閑文章,實際上都是般若在放光。說明我們的本體,一切法不離自性,自性能生萬法。六祖不是也講過,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不動搖!六祖也講到了,開悟之後,他講了五句話。所以一切……全事即理,事就是理。他詳細地描寫,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與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本地風光,發揚光大,表現般若智慧在起妙用。我們應該這樣來理解這部經所講的這些內容。所以不光是形相的動作,這些都是有相的,就是他的智慧在放光。從前臨濟禅師啊,不跟大家講,(敲一下引磬)。你要認得這個聽法、說法的人嗎?你當下這就是啦!……的人,當下就是你的本來。很清楚,能聽能講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表現,實際上都離不開般若智慧。離不開般若智慧。因此……般若的境界是非常微妙的。這個時候,敷座而坐,他開始用功啦。用功地講經說法啦。
第叁集下
長老,有年齡的,年齡越高啦,道德、修持、威嚴各方面都是很……的,叫長老。所以有些老法師,我們經常稱他爲長老。他就是長老,我們尊敬的一位大法師。
善現啓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印度人的規矩,偏袒右肩表示恭敬;右膝著地,也表示恭敬;合掌也表示恭敬——這就是身業的恭敬。身口意嘛,他身上的恭敬,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向佛說。這就是口業的恭敬。“希有,世尊。”哎呀,如來啊。您在日常生活中間已表現了般若的妙用啦。真是希有啊!贊歎世尊。很少見。如來什麼意思?有許多不學佛的人,他誤解,以爲釋迦牟尼佛就是如來,所以叫如來佛。當然釋迦牟尼佛是叫如來,也叫佛。釋迦牟尼佛也叫釋迦牟尼如來。或者叫阿彌陀如來也可以的。東方藥師如來也可以的。如來兩個字是通名,並不是哪一位佛陀可以稱如來。所以要搞清楚。什麼叫如來呢?如來,如如不動,也就是不變的意思。我們真如自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空非有,本來就是如如不動。來,隨緣的意思。它雖然不動,它能隨緣應付,妙用縱橫。並不是不動以後,什麼事情都不幹了,什麼事情都不動了。不是這個意思。所以這裏特別講如來兩個字,就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實際上我們自性也是如來啊,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嘛;因此如來也是各人的自性功德。希有,世尊。您如來善于護念,護念就是愛護懷念諸多菩薩。當然諸佛對諸菩薩都是愛護的,都是護念的,加持的。同時也付囑諸菩薩,叮囑諸菩薩。菩薩兩個字這裏也解釋一下,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簡單地稱爲菩薩,叫覺有情,覺悟有情的衆生,叫菩提薩埵;同時他自已也是覺悟了的有情。所以有兩重意義。因爲菩薩修行的時候他也覺悟了,不過覺悟有高低的不同。圓教講得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就有高低不同,有初地、二地、叁地、四地,有……位,有……位,所以位次高下就不同的;但是有一部分覺悟,還有一部分沒覺悟,還有無明。覺悟了的衆生,叫覺有情,一方面他要覺悟有情衆生。菩薩有這兩層意思在裏面。善護念,如來時時刻刻地愛護、護念一切佛子——就是修行的菩薩們,要使他們真正處于真常、真如實相之中。究竟怎麼住?下面他有詳細地開示,對于我們修行人來講十分重要。他咐囑諸菩薩,沒有降服妄心的話,要把妄心降服下來。妄心降服以後,分別妄想不起,心無挂礙,度一切苦厄。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了。所以諸佛就是這樣子地護念,囑咐諸位菩薩。究竟怎麼降服?下面就要好好地研究了。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世尊啊,須菩提請問世尊啦。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要想成佛的,有成佛之心的叫善。這裏的善,不是善惡的善,不是做了好事叫善。這裏他講的對象都是大菩薩,所以這部經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所以聽經的人實際上都是菩薩。這樣看來,我們在座的也是菩薩,因爲我們也發心要成就佛道,我們也要降服其心,也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我們都是修行的菩薩境界。善男子,善女人,你們這些有成佛之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先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講一講,阿耨多羅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阿就是無,耨多羅就是上,叁就是正,叁藐正等,叁菩提就是正覺。叁藐叁菩提這是佛的最高境界。無上是對菩薩來講的,菩薩還是有上,別教講的要破十二品無明,圓教講的要破四十二品無明,他一品一品的。當然四十二品是一個教相的說法,實際上不只四十二品,四百二十品也講不定。是吧,沒有定法,教來講它一定有個範圍的,但是這些沒有破盡。對菩薩來講,佛已經破盡了;所以無上,不能再上了。菩薩還有上。正等就是對二乘人來講,佛是正等。爲什麼呢?二乘他講得都是偏空,偏空涅槃。爲什麼呢?他斷見思惑以後,塵沙惑、無明惑還沒有破。斷見思惑,出離叁界,了分段生死,這是二乘,但是他沒有回小向大再破塵沙惑。到初地菩薩要破無明惑。他沒有做到。所以對二乘來講他是偏而不是正,釋迦牟尼佛是正的。等,因爲他心不平等,不能冤親等度,自利利人,所以心不平等。佛是平等的,正等。所以這是對二乘人來講。正覺就是對凡夫來講,也對外道來講的。我們凡夫是不覺,不能夠回光返照。外道是邪覺,他覺還是想覺悟的,他是邪覺邪見,都是邪的,而不是正的。正覺就是對我們凡夫,對外道來講的。因此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佛證到這個境界。它這裏對菩薩,對二乘人,對我們凡夫、外道針對性的講的名字。還有這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