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15

  ..續本文上一頁法尚應舍,阿彌陀佛不要念了,但是有些大德講,我們一句阿彌陀佛要念到底呀。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呀,借阿彌陀佛的力量往生西方呀。各位,這是一個修行境界的問題,如果我們念阿彌陀佛到一定的時間,到念佛叁昧的時候,從有相到無相,從有念到無念,雖然念佛還是念的,但是心裏沒有挂礙,沒有執著,沒有法相,叫有念而無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不是這句話嗎?印光老法師的《念佛叁昧摸象記》講得很清楚。我們有空的時候可以看看。這個是沒有相的,但是念還是念的,何必廢掉它呢?別的法門,觀心也是這樣,有時候我們觀心就不要觀,觀了以後就是頭上安頭,反而多事,但是有時候,用一下功,用這個工具來打掉敵人還是可以的。所以說,法無定法。等到自已明了根本以後,就能夠起各種妙用。法尚應舍,就是所修的有相的佛法還是應該舍,何況非法,空相呢?空相當然更應該舍了。非法是空嘛,當然更不能執著空嘛。這樣子,如果能夠一空到底以後,真如本體就能夠明顯的現前。各位,從前,宋朝的時候,有一位德山禅師,大家可能聽到過。德山禅師是專門研究《金剛經》的,講《金剛經》的。他講《金剛經》的時候,聽到有人講南方,他那是北方,南方講禅的參禅的禅風很盛。

  第五集下

  南方講經的禅,參禅的禅風很盛、很廣。他心裏想不平,他說,“出家人千辛萬苦學佛,修戒、定、慧不是容易成佛的。爲什麼現在南方到處說,“我明心見性,我……了。””沒有這樣簡單,他不相信。有一次,他爲了報佛恩,他說,“我要報佛恩,破掉這些邪見。”他帶了《青龍疏鈔》,《青龍疏鈔》是他寫的一本《金剛經》的注解。到湖南去。到湖南去了以後,路上碰到一個老婆婆。他肚子餓了,向老婆婆要幾個餅。她是賣餅的老婆婆。老婆婆說,“我可以供你餅吃,但是問你個問題,你答得出來就給你餅,答不出來就到別的地方去吧,不能吃我的餅。”“你什麼問題呀

  ”她說:“《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大德要點什麼心呀?”不可得嘛。德山禅師被這麼一問呀,一時回答不上來。他想,“我研究《金剛經》這麼長時間,怎麼這些話就答不上來?”他沒有辦法了。餓著肚子,就到龍潭禅師地方,有一天晚上德山和尚跟龍潭禅師在一起,服侍他。天已經晚了,龍潭禅師講,“你可以回去啦,天已經晚了。”他就回去,回去的時候,龍潭禅師給他一根蠟燭,就是可以點亮的蠟燭。蠟燭點了以後,就給德山禅師。德山禅師正要接的時候,龍潭禅師就把蠟燭吹掉了,光明就沒有了。就在這個時候,德山禅師大悟。大悟什麼呢?我們沒必要從道理解它。他那個時候,要拿的時候拿不到,這個時候,萬念放下了,靈靈明明了,自已的境界昭然現前。明白了以後,他就把《青龍疏鈔》燒掉,“我這個疏鈔沒有用,人家問我問題,我答不出來。”燒掉以後呢,就說明什麼呢?修行的功夫不是在言語文字上,當然文字我們不一定否認它。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叁個般若。沒有文字,也(就)沒有觀照。但是執著在文字上,不從見性上下功夫的話,沒有用,所以法尚應舍,燒《青龍疏鈔》就說明這個道理,掃掉。還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天龍和尚,他的弟子叫,俱胝和尚。有一次有一個尼姑,帶著帽子在他身邊繞了叁圈,就問俱胝和尚,“這是什麼意思呀?”俱胝答不上來,因爲它是禅機嘛。這個比丘尼就跑了。要跑的時候,俱胝就說,“你先坐一坐,不要跑,坐一下再講。”她說,“你講得出來,我就坐下來,你講不出來,我就不坐。”他又講不出來。這樣子,他想,“我是一個大丈夫,我是一個比丘,怎麼能被比丘尼一問就問倒了?”後來天龍禅師到了,俱胝和尚就把這件事告訴他。我不如一個比丘尼,我堂堂大丈夫。他說,“你下次,就這樣一伸。她讓你答話的時候,你一伸大指頭就是。”後來,他就用大指頭接引衆生,接引許多的人。當然他這個大指頭,就表示真空實相。不講道理,禅宗不講道理。講道理叫教,禅宗是宗。宗跟教是不同的。佛教裏宗和教是不同的,因此有許多公案,有許多語句,他是看你見地怎麼樣,上當不上當。並不是讓你講道理。什麼是佛法大意呀?門前柏樹子。柏樹子有什麼道理好講。我問你佛法大意。你怎麼講門前柏樹子?所以不講道理,看你見地,上當不上當。後來俱胝和尚一個弟子,小徒弟他也學俱胝和尚這一套。有人問他佛法。他就大指一伸,“這就是佛法。”人家一看,這不錯啊,是禅宗啊。後來,人家就告訴俱胝和尚了,“你的弟子不得了啊,小小年紀懂得禅的道理。”你聽了,就叫弟子來,他說,你懂得什麼?他弟子伸出大指說,“這就是佛法。”俱胝和尚就用刀把這個大指斬了。斬了以後,小和尚就哭起來,哎呀,痛得不得了。“你再講講佛法大意。”小和尚又伸大指,伸不出來,大指沒有了。他就開悟了,真得開悟了,明白了,“噢,一切法不可執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以法也應該舍,有爲法應該舍,無爲法也應該舍。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在你的意思裏,是怎麼樣的?怎麼理解的?就是一般人講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你認爲怎樣?如來是不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呀?如來是不是說了佛法?叁藏十二部,我們講當然說了佛法。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須菩提講,象我所理解佛講得意義,無有定法。不可執著的,你講得法怎麼能執著呢?法無有定的。所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無有定法可說,無有定法,也無有定法可說的啦。說明無上菩提是超…離…的,不是一個凡夫的思想境界。也不要把它說死了,說死也不是佛法。所以無有定法,也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說法,什麼人來,看什麼根性講什麼佛法,沒有定法。從前孔子也是這樣,大修行人也是這樣,對機說法。有弟子來問他需要的問題,各人來各人講法是不同的。因爲情況不同,背景不同,學問不同。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你應該修數息觀的,你教他修慈悲觀也不行。必竟對他的根性,讓他得到很多的好處。下面講,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爲什麼無有定法可說呢?如來所說法是無有定法,爲什麼呢?因爲如來所說的般若法門皆不可取,也不可說。《大乘起信論》不是講的,離心緣相,……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果有人,把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這個人的福德多不多啊?當然多啦。須菩提講了。爲什麼呢?這是福德相,相可以說它多。但不是福德性。即非福德性。並不是講真如實相的般若本性啦。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福德相,不是福德性,所以如來說福德多。有多少可以講的。是不是多呢?當然是多的啦。這講的是福德相。從福德性來講就不可思義了。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如果有人于這部經中間能夠受持乃至四句偈,能夠受持四句偈的話,並且能夠爲他人講《金剛經》的四句偈,這個福德比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的福德還要殊勝。爲什麼呢?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都從這部經裏出。一般來講,……小乘人證到涅槃以後,他偏空……大乘人……所以實際上……江味農居士說,這部《金剛經》……《金剛經》是了義的經,是圓教的,極圓極頓。所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四句偈:無可住;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些都是四句偈。還有“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都能夠讓你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都從這部經裏出。各位,這部經是什麼經?《金剛經》。如果這樣講……皆從此經出,也就是講,般若自性呀……金剛般若波羅蜜是以法命名,講的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些地方一起把它起般若智慧觀照。還有修行的問題: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相都不執著。禅宗是見性的,當下就見。六祖大師就是講頓教法門。因爲你本身就是佛嘛。爾等自心是佛,成就菩提。你們不要懷疑。你們就是。在坐各位大德你們敢于承擔嗎?我是佛,你敢于承當嗎?這個承當並不是增上慢,並不是未得謂得。不住呀,但是我們本體還是要敢于承當。你沒有成佛的可能,你學什麼法?你不能明心見性,那是什麼般若波羅密多?……未得謂得,“了不得了,我見性了,我怎麼樣了”,這種人本身就是起了驕傲心。一般大德沒有這種起心,有修養的人…還有一種人…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呀,象你的意思又是怎麼樣?須陀洹能夠這樣想嗎?我得到須陀洹的果了。須菩提言:“不也,世尊。”爲什麼呢?須陀洹名字叫入流,實際無所謂入流。因爲什麼呢?因爲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