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須陀洹證到的地是初果。這個初果什麼境界呢?他的見惑已經斷掉了。斷掉以後,欲界的六品思惑還沒有斷掉。斷掉以後是二果。小乘入流和大乘入流不同。大乘的入流就是……。小乘的入流就是斷見惑。見惑:身見、我見、邪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要斷這個見惑就象……流水。所以叫入流,進入到……。這個須陀洹名字叫入流。但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粘著。我們凡夫就是執著境界。。。須陀洹名字叫入流,假名入流。如果他有入流這個念頭,就不叫須陀洹了。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四相就有了嘛。根據次弟有不同的惑。總的來講,先斷見惑。見惑斷了以後,開始修行了,再斷思惑。思惑什麼呢?貪、嗔、癡、慢、疑。見惑:身見、我見、邪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見取見,認爲我的知見一定是對的,別人的不對。戒禁取見,各種外道的見,邪見。我們知道思惑比見惑更難破…有時候參禅,“啪”……
第六集上
二果、叁果斷欲界的六品、叁品思惑。到四果阿羅漢的時候,色界、無色界的思惑都斷掉了。是靠自已的力量,不是阿彌陀佛的力量,出叁界了生脫死。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你怎麼想的,斯陀含能作這樣的想法嗎?斯陀含已經斷掉欲界的六品思惑了。欲界的九品思惑,二果斷六品,叁果斷叁品。二果還要到欲界往來一次,他名字叫一往來,來往一次,一次來好就不來了。他名字叫一往來,實際上不住往來之相。所以實無往來,不住往來之相。有往來之相了,就是住相了。所以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這是二果。叁果呢?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就是斷欲界的叁品思惑。二果是斷六品。換一句話說,到叁果的時候欲界不來了,就到色界。色界就是沒有欲相,物質是有,有色。到叁果以後,不到欲界,叫不來。阿那含能不能這樣想,“我得到阿那含果了”?阿那含是假名不來,實際上他不是不來,他不著不來之相。所以假名阿那含而已。不執著這個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須菩提講,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佛講我是人中第一的,無诤叁昧,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作是念,就有我相、人相、壽者相了。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我已經得道了,那麼,世尊就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樂就是愛好的意思。樂阿蘭那行者,就是涅槃的境界。因爲須菩提實際上,雖然修無诤叁昧,但是不作我得到無诤叁昧的想念。離開這個取舍之心,知道是假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樂阿蘭那行者要不執著。執著的話就不是樂阿蘭那行者了。總的來講,不要著相。下面,莊嚴淨土分第十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究竟這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法可得嗎?如果沒有法可得,我們學什麼。如果有法可得,那又是著相。但是我們要聽佛的話,佛怎麼講?如來過去在然燈佛的時候,釋迦佛以前在修菩薩道的時候,到七地菩薩的時候,用般若法門,證到無生法忍,證到八地。八地是什麼?八地就是不動地。八地以後,微細的……,九地、十地微細微細的……。七地叫遠行地。這個時候然燈佛給他授記了,他說,“過九十一劫到賢劫的時候,你就可以作佛了,號釋迦牟尼佛”。這裏無生法,什麼叫無生法?無生法就是真如實相。……那麼,佛告須菩提,對須菩提說,“佛授記啦,這樣子,對真如實相有沒有得到呀?”“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對于這個真如之法他並不執著,“哦,我得到真如之法啦,我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他沒有這樣。不著我相,不著法相,不著空相。所以佛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各位,現在有許多修行者,“我要見光,我要起飛,我要見到什麼”。這些地方要加以注意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于法實無所得。《心經》裏也講,“無智亦無得”。于法實無所得,這個法什麼法呢?真如實相,無生法忍。無有少法生,無有少法滅,無有可得才叫無生法忍。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呀,你的看法怎麼樣呢?菩薩廣修萬行啦,莊嚴佛土啦,究竟他們這樣做了沒有?是不是廣修萬行,莊嚴佛土呢?“不也,世尊。”不要住相,住相就不行了。(“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我們今天有殊勝的因緣和大家一起學習佛法。娑婆世界這樣殊勝的因緣,實不可多得。……長老這次說的叁個內容也很……。自性圓滿,皆大歡喜。今天我們開始學《金剛經》。祝願福慧增長,身體健康,早證菩提。經的內容上次講到莊嚴佛土。“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佛告訴大弟子須菩提,你看來怎麼樣?如來在然燈佛的地方,對于這個真如之法,有沒有得到什麼呀?這個法主要是實相之法,真如之法。于法有所得不?對法有沒有得到什麼東西?實際上諸佛講得真如實相講的是無生法忍。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所聽到的真如實相之法,實際上也不可執著。你執著有一個實相,有一個真如之法,那也是法執。所以說,佛在然燈佛所,對于真如之法實際上是了無所得。爲什麼了無所得呢?因爲,這個無分別的理體,在證到菩提,真如之法,于法實無所得,實際上無所得。所以《心經》也講,“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這個法如果我們執著它,以爲有法可得的話,那就是法執。有人講爲什麼沒有可得呢?能得到的是菩提,所得到的是般若波羅蜜多。沒有智慧嗎?實際上,能得,所得,有能有所呀,還是法執。要去掉。所以上次也講到了,于法實無所得。那麼佛再問,“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菩薩廣修萬行,廣度衆生,莊嚴佛土,度無量衆生往生淨土。菩薩莊嚴佛土,須菩提你的意思認爲怎麼樣?是不是菩薩莊嚴佛土?世尊看須菩提還執著不執著,住不住著萬行的境界。當然,須菩提他是了解的,“不也,世尊。”不可以住相。何以故?爲什麼?莊嚴佛土這件事情不是沒有的,但是即非莊嚴,我們不要執著莊嚴佛土之相。盡管有莊嚴佛土之事,但不要執著在法相上。不住于法相,也不住非法相,是名莊嚴,假名叫做莊嚴。也不是沒有莊嚴這回事,但不能住在這個莊嚴裏面,即不住于相。不住于空,也不住于有。二邊融通,空有不住,這就叫名莊嚴。名莊嚴也說明是假名。二邊融通,二邊不住是中道,但是中道也不住,無有少法可得。因此,“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如果我們用空、假、中叁觀來講。莊嚴佛土是俗谛。即非莊嚴是真谛。是名莊嚴是中谛。也可以叁谛來分。總的來講,不要執著法相。不要執著空,不要執著有,也不要執著中道;但是也不是斷滅。這上次講過,不再講了。後面上次也講了,也比較重要。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所以須菩提呀,大菩薩。各位諸菩薩摩诃薩。什麼是大菩薩?就是看經的時候,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些善男子、善女人他們已經發菩提心修大乘法。所以這些大菩薩都是菩薩的根性,因此諸菩薩摩诃薩就是這些善男子、善女人。這些善男子、善女人也是在座的各位,清淨的善男子、善女人。爲什麼呢?各位聽大乘《金剛經》,修大乘法門,實際上已發無上菩提之心。發無上菩提之心,當然就是菩薩啦。所以我們要荷擔如來家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以菩薩自居。這次受戒的時候,不少居士受了五戒,也有不少居士受了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以後,就要向菩薩學習。菩薩的……當然很廣大。受了戒以後,還要修行,修行了以後,一步一步地荷擔如來家業,證無上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我們發大心來成就忍辱衆生,……衆生,覺悟有情的大菩薩應該怎樣來生清淨心?各位,清淨心是什麼心呢?清淨心是我們本有的,人人具有,各各不無的:實相,佛性,真如佛性。清淨心。應該這樣來生清淨心呀。不應住色生心。不要在色相上生心。各位,這個心跟下面“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個心是妄心。下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心是真心。同樣一個“心”,有時候是妄心,有時候是真心,我們分清楚以後才容易了解。就好比“法”一樣,有時候一切事事物物都叫法:心生法生,心滅法滅。有時候也叫方法的法:修行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也是法;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也是方法。還有一種法是真如之法:此法無實無虛,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所以“法”有這幾種用處,我們把它分清楚以後,才能知道,不然的話有時候不容易搞清楚。菩薩摩诃薩生清淨心的時候,不應該貪著…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