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色,貪著外面的色相。色就是物質,外面的境界,當然也包括人。這個人是我的親家,看見他歡喜;這是我的冤家很討厭,冤家見面大家就不歡喜。見到外面色就生心,各種各樣的心就來了。有時候執著環境,“哎呀,這個環境太吵鬧,這個環境很幽靜。”歡喜動,歡喜靜,實際上心還是沒有清淨,有動靜二相。《觀世音菩薩圓通章》裏講,“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沒有動靜,靜相是對動相來說,動相沒有了,靜相當然也沒有了。相對之法,二元對待法。所以不應該住色生心,也不應該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要人家恭維你,哎呀,開心得不了,心裏好受。批評你一句,講你某些地方缺點,某些地方不足的地方,聽了這個心就不高興。這就是住色生心啦。吃東西也一樣,“哎呀,我吃這個味道比較好。”舌根跟味覺接觸了以後就産生舌識,舌識産生了以後,轉到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不忘記,什麼東西好吃,什麼味道,就是貪吃。所以五蘊境界,淫欲心是由于食欲。這個食欲是個不好的習氣。我們衆生生死輪轉,主要是這個食欲跟淫欲。六道的衆生,欲界的衆生離不開淫欲,離不開食欲。畜生道也是這樣,蟲蟻,最小的螞蟻都是有淫欲,都是有食欲。所以食欲和淫欲是衆生界生死流轉的主要的習氣。觸也是這樣子。法也是這樣子,聲香味觸,感觀接觸了以後,他就把這個感觀的影像轉到第六意識,變爲法塵。變爲法塵就念念不忘分別計較。現在不應住六塵境界生心呀。這個生出來的心都是妄想分別之心嘛。應該怎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在六塵境界上不要執著,過而不留。過而不留是什麼?心中無事。于心無事,于事無心。各位,我們學佛就要這樣子,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好處。你盡管念佛,盡管拜佛,盡管做很多好事,當然是有功德的;但是你要離開現在的業障,得到解脫自在是不容易的。

  一定要在刀口上用力,應無所住啊,不要住著。不要住著怎麼樣?而生其心,而生清淨心。這個心,而生其心——清淨之心、實相自性。各位,這兩句話,上次我們也講,六祖就是用這二句話開悟。六祖聽了這兩句話就奔向黃梅,去見五祖。到五祖地方,做了粗活以後,傳法的時候,五祖又講這兩句話,六祖頓時大悟,“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他開悟了,“哎呀,自性原來是清淨的!我煩惱這麼多,我這些煩惱,都是自已作業,冤枉作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哎呀,原來我這個自性本來不生不滅的呀!我生生滅滅都是冤枉的,都是自已迷妄顛倒。“何期自性本不動搖!”哎呀,我這個自性本來沒有動沒有搖的,如如不動的啊!可見我原來境界,貪啊,嗔啊,癡啊,種種痛苦,都是冤枉受苦呀。許多衆生就在這地方不能看破、放下。所以大乘衆生,沒有一個法可得,也就是:沒有一個真正的了解實相的境界。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何期自性本來具足!”萬法都具足,一切法都具足,不取不舍,無欠無余。“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萬法也不離自性,不離佛性。《金剛經》上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不離自性,煩惱心就是道。各位,這兩句話可以……,上次講的時候,有幾位居士,……,也可以這樣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了嘛,本體就出現了,得體了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起大用了,起妙用了。起什麼妙用呀?起六度四攝度廣大衆生的妙用了,度無量衆生,成就無上菩提。反過來,也可以講“應無所住”是用。爲什麼呢?般若觀照,起觀照般若以後,他起用了,一切法來的時候,念念生滅,過而不留,回光返照,不取不舍;這樣一切妄想就自然熄滅,自然放下。而生其心,起用了以後,妄心頓歇,歇即菩提,當下就是菩提了;而生其心,清淨心就出來了,生清淨心,生實相心了。再反過來講,應無所住……,應無所住才能生清淨心。因爲有清淨心才能真正做到無所住。這又是體用不二。這兩句話,無論你怎麼講,只要不違背事實都可以講。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念念之間妄想不留,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呢,一句阿彌陀佛,明明曆曆,清清楚楚。乃至于其他的法門,觀心也好,修密宗也好,都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是很重要的。我們不住在一切法上,不住在一切境界上,對一切境界不攀緣不分別。不管外面的五塵也好,不管內心的法塵也好,實際上六塵,包括六根六識,都不要住著。一切法都不住著以後呢?清淨心當下就出來了。應生清淨心。所以這兩句可以講它是,體用不二,也是空有同時的啦;應無所住就是空,而生其心就是妙有啊,空有同時。也可以講它是理事無礙,也可以講它是……。這兩句話請各位多體會,多參考,觀照。念阿彌陀佛來講,從前……地方有一個打鐵的人,打鐵的人啊,一天到晚圍在爐子邊上打鐵。他想,人生沒有意思,我辛辛苦苦的,爲什麼這樣子?很苦。

   第六集下

  這時門口有一個出家人。他看見出家人歡喜得不得了,請師父到裏邊坐。我這個心很苦啊,請問師父有什麼辦法可以消除我的煩惱。這個出家人看他很誠懇啦。你要消除煩惱吧,其實很簡單,你只要聽我的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怎麼念啊?打鐵不是要拉風箱嗎?你拉風箱的時候,一來一去,一進一出,拉進拉出,就念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樣子你就不會感到苦惱了。大家叫他王打鐵。他聽到了以後就用這個方法試。試驗了以後呀,本來他一天到晚打完鐵以後,兩個肩膀酸得不得了,心裏都是苦痛煩惱,想到人生太沒有意思了,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念佛以後,他全心歸到念佛上了。他忘記自已的疲勞了,兩個肩膀也不酸痛了,心中很開心。因爲什麼?他心裏有了寄托,寄托在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了。他相信念佛,念佛越念越開心,越念越高興,平時沒有什麼煩惱,一般普通的煩惱就過去了。念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過去了。念一句阿彌陀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華嚴經》裏有的,你這個心念著阿彌陀佛,就是你這個心向著阿彌陀佛,你這個心就是阿彌陀佛。淨土當下就是。不要講什麼道理,你心作佛了,你心是佛。你心作地獄就到地獄裏去。你心作人天果報就到人天。心是什麼心,果就是什麼果。現在好象看不見。過些年,你臨命終時他就變化了。臨終的時候,一念是很重要。在大陸,有個居士跟我講,有個修行居士快要死了,快要死的時候,他話已經不能講了。他用手指比劃,邊上人不懂呀,他不講話,用手指比劃什麼意思?後來有一個大德有所體會了,大德從他的衣服裏拿出來。原來他有一個存折衣服裏面放著。拿出來對他講,你放心我們給你做功德,給你做好的安排,你不要牽挂。他就心裏放下了。當初是煩惱不自在,現在他安心了,他就放下了。各位知道,一切唯心。他心裏放下了,現在也不會到不好的地方了。不然他心裏挂挂礙礙,“哎呀,我這個存折沒有人知道呀”,辛辛苦苦修行就得不到好處。現在一放放下得到好處,馬上氣色也改變了,念佛也誠懇了。所以各位,我們不要以爲平常的時候發點脾氣煩煩惱惱無所謂,臨終的時候要算帳。這個臨終什麼時候是不知道,人命在呼吸之間。總的來講,我們生清淨心就是無所住之心。心如果有所執著以後,心就被汙染了,不得名爲清淨。所以我們修行要終日無住,終日生心。終日生心,終日無住。一天到晚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很重要。做功夫!凡夫的人都有毛病住著,二乘人的病也是一個住,住著,放不掉。世間一切諸法,包括涅槃之法,不能得到受用解脫都是因爲住著的關系。……教菩薩之所以不能解脫,不能放下,病也在一個住著。所以粘著、不粘著是我們修行人很重要的關鍵。大家不要粘附,不要隨外境的流轉而被汙染。下面就是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呀,象恒河裏面許許多多的沙,恒河裏面的沙很細,數量是不少的,不能以我們凡夫的心去衡量的。恒河中這許多的沙,如這許多沙一樣多的恒河。一個沙一條恒河。這許多象沙一樣多的恒河裏面所有的沙不是更多了。甯爲多不?你看多不多啊?須菩提講了,很多。須菩提講當然多了,這恒河尚且很多,不要說象沙一樣的恒河裏所有的沙當然多得不得了。恒河尚多無數。恒河尚多得不得了,何況其沙。沙不是更多了。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啊,我老實告訴你。釋伽牟尼佛說,我老實的跟你講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這些善男子、善女人當然是發大心的,是發菩提心的,要成佛的。他以七寶,以恒河沙數的七寶,以七寶滿爾所,爾所什麼意思?爾所就是這許多。以七寶滿這許多恒河沙數的叁千大千世界。用這些七寶用來布施得福多不多,須菩提?很多。一個沙一條恒河,許許多多恒河裏的沙數的叁千大千世界充滿七寶來布施。當然這個布施很多了。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告須菩提。比較了。佛跟須菩提講,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對于這個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受持,受就是信受,持就是修持。這是自利。爲他人說,跟別人講,就是利他。自利利他。有人能夠自利利他,爲他人講。這個福德勝前福德。這個福德更加殊勝,超勝之前的七寶布施的功德。這樣許多恒河沙數的恒河,…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