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17

  ..续本文上一页色,贪着外面的色相。色就是物质,外面的境界,当然也包括人。这个人是我的亲家,看见他欢喜;这是我的冤家很讨厌,冤家见面大家就不欢喜。见到外面色就生心,各种各样的心就来了。有时候执着环境,“哎呀,这个环境太吵闹,这个环境很幽静。”欢喜动,欢喜静,实际上心还是没有清净,有动静二相。《观世音菩萨圆通章》里讲,“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没有动静,静相是对动相来说,动相没有了,静相当然也没有了。相对之法,二元对待法。所以不应该住色生心,也不应该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要人家恭维你,哎呀,开心得不了,心里好受。批评你一句,讲你某些地方缺点,某些地方不足的地方,听了这个心就不高兴。这就是住色生心啦。吃东西也一样,“哎呀,我吃这个味道比较好。”舌根跟味觉接触了以后就产生舌识,舌识产生了以后,转到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不忘记,什么东西好吃,什么味道,就是贪吃。所以五蕴境界,淫欲心是由于食欲。这个食欲是个不好的习气。我们众生生死轮转,主要是这个食欲跟淫欲。六道的众生,欲界的众生离不开淫欲,离不开食欲。畜生道也是这样,虫蚁,最小的蚂蚁都是有淫欲,都是有食欲。所以食欲和淫欲是众生界生死流转的主要的习气。触也是这样子。法也是这样子,声香味触,感观接触了以后,他就把这个感观的影像转到第六意识,变为法尘。变为法尘就念念不忘分别计较。现在不应住六尘境界生心呀。这个生出来的心都是妄想分别之心嘛。应该怎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在六尘境界上不要执着,过而不留。过而不留是什么?心中无事。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各位,我们学佛就要这样子,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好处。你尽管念佛,尽管拜佛,尽管做很多好事,当然是有功德的;但是你要离开现在的业障,得到解脱自在是不容易的。

  一定要在刀口上用力,应无所住啊,不要住着。不要住着怎么样?而生其心,而生清净心。这个心,而生其心——清净之心、实相自性。各位,这两句话,上次我们也讲,六祖就是用这二句话开悟。六祖听了这两句话就奔向黄梅,去见五祖。到五祖地方,做了粗活以后,传法的时候,五祖又讲这两句话,六祖顿时大悟,“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他开悟了,“哎呀,自性原来是清净的!我烦恼这么多,我这些烦恼,都是自已作业,冤枉作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哎呀,原来我这个自性本来不生不灭的呀!我生生灭灭都是冤枉的,都是自已迷妄颠倒。“何期自性本不动摇!”哎呀,我这个自性本来没有动没有摇的,如如不动的啊!可见我原来境界,贪啊,嗔啊,痴啊,种种痛苦,都是冤枉受苦呀。许多众生就在这地方不能看破、放下。所以大乘众生,没有一个法可得,也就是: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实相的境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万法都具足,一切法都具足,不取不舍,无欠无余。“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切万法也不离自性,不离佛性。《金刚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不离自性,烦恼心就是道。各位,这两句话可以……,上次讲的时候,有几位居士,……,也可以这样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了嘛,本体就出现了,得体了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起大用了,起妙用了。起什么妙用呀?起六度四摄度广大众生的妙用了,度无量众生,成就无上菩提。反过来,也可以讲“应无所住”是用。为什么呢?般若观照,起观照般若以后,他起用了,一切法来的时候,念念生灭,过而不留,回光返照,不取不舍;这样一切妄想就自然熄灭,自然放下。而生其心,起用了以后,妄心顿歇,歇即菩提,当下就是菩提了;而生其心,清净心就出来了,生清净心,生实相心了。再反过来讲,应无所住……,应无所住才能生清净心。因为有清净心才能真正做到无所住。这又是体用不二。这两句话,无论你怎么讲,只要不违背事实都可以讲。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念念之间妄想不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一句阿弥陀佛,明明历历,清清楚楚。乃至于其他的法门,观心也好,修密宗也好,都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住在一切法上,不住在一切境界上,对一切境界不攀缘不分别。不管外面的五尘也好,不管内心的法尘也好,实际上六尘,包括六根六识,都不要住着。一切法都不住着以后呢?清净心当下就出来了。应生清净心。所以这两句可以讲它是,体用不二,也是空有同时的啦;应无所住就是空,而生其心就是妙有啊,空有同时。也可以讲它是理事无碍,也可以讲它是……。这两句话请各位多体会,多参考,观照。念阿弥陀佛来讲,从前……地方有一个打铁的人,打铁的人啊,一天到晚围在炉子边上打铁。他想,人生没有意思,我辛辛苦苦的,为什么这样子?很苦。

   第六集下

  这时门口有一个出家人。他看见出家人欢喜得不得了,请师父到里边坐。我这个心很苦啊,请问师父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我的烦恼。这个出家人看他很诚恳啦。你要消除烦恼吧,其实很简单,你只要听我的话,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怎么念啊?打铁不是要拉风箱吗?你拉风箱的时候,一来一去,一进一出,拉进拉出,就念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样子你就不会感到苦恼了。大家叫他王打铁。他听到了以后就用这个方法试。试验了以后呀,本来他一天到晚打完铁以后,两个肩膀酸得不得了,心里都是苦痛烦恼,想到人生太没有意思了,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念佛以后,他全心归到念佛上了。他忘记自已的疲劳了,两个肩膀也不酸痛了,心中很开心。因为什么?他心里有了寄托,寄托在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了。他相信念佛,念佛越念越开心,越念越高兴,平时没有什么烦恼,一般普通的烦恼就过去了。念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过去了。念一句阿弥陀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华严经》里有的,你这个心念着阿弥陀佛,就是你这个心向着阿弥陀佛,你这个心就是阿弥陀佛。净土当下就是。不要讲什么道理,你心作佛了,你心是佛。你心作地狱就到地狱里去。你心作人天果报就到人天。心是什么心,果就是什么果。现在好象看不见。过些年,你临命终时他就变化了。临终的时候,一念是很重要。在大陆,有个居士跟我讲,有个修行居士快要死了,快要死的时候,他话已经不能讲了。他用手指比划,边上人不懂呀,他不讲话,用手指比划什么意思?后来有一个大德有所体会了,大德从他的衣服里拿出来。原来他有一个存折衣服里面放着。拿出来对他讲,你放心我们给你做功德,给你做好的安排,你不要牵挂。他就心里放下了。当初是烦恼不自在,现在他安心了,他就放下了。各位知道,一切唯心。他心里放下了,现在也不会到不好的地方了。不然他心里挂挂碍碍,“哎呀,我这个存折没有人知道呀”,辛辛苦苦修行就得不到好处。现在一放放下得到好处,马上气色也改变了,念佛也诚恳了。所以各位,我们不要以为平常的时候发点脾气烦烦恼恼无所谓,临终的时候要算帐。这个临终什么时候是不知道,人命在呼吸之间。总的来讲,我们生清净心就是无所住之心。心如果有所执着以后,心就被污染了,不得名为清净。所以我们修行要终日无住,终日生心。终日生心,终日无住。一天到晚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很重要。做功夫!凡夫的人都有毛病住着,二乘人的病也是一个住,住着,放不掉。世间一切诸法,包括涅槃之法,不能得到受用解脱都是因为住着的关系。……教菩萨之所以不能解脱,不能放下,病也在一个住着。所以粘着、不粘着是我们修行人很重要的关键。大家不要粘附,不要随外境的流转而被污染。下面就是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呀,象恒河里面许许多多的沙,恒河里面的沙很细,数量是不少的,不能以我们凡夫的心去衡量的。恒河中这许多的沙,如这许多沙一样多的恒河。一个沙一条恒河。这许多象沙一样多的恒河里面所有的沙不是更多了。宁为多不?你看多不多啊?须菩提讲了,很多。须菩提讲当然多了,这恒河尚且很多,不要说象沙一样的恒河里所有的沙当然多得不得了。恒河尚多无数。恒河尚多得不得了,何况其沙。沙不是更多了。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啊,我老实告诉你。释伽牟尼佛说,我老实的跟你讲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当然是发大心的,是发菩提心的,要成佛的。他以七宝,以恒河沙数的七宝,以七宝满尔所,尔所什么意思?尔所就是这许多。以七宝满这许多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用这些七宝用来布施得福多不多,须菩提?很多。一个沙一条恒河,许许多多恒河里的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七宝来布施。当然这个布施很多了。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告须菩提。比较了。佛跟须菩提讲,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于这个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受持,受就是信受,持就是修持。这是自利。为他人说,跟别人讲,就是利他。自利利他。有人能够自利利他,为他人讲。这个福德胜前福德。这个福德更加殊胜,超胜之前的七宝布施的功德。这样许多恒河沙数的恒河,…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