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18

  ..续本文上一页这样七宝布施还不如受持四句偈。各位,这里我们就知道,就能理解文义了。因为什么呢?受持这个经的道理,受持这个经的妙心。四句偈是文字般若,这个文字般若就是讲得实相般若的妙义。通过观照般若,修这个四句偈能够了生脱死。能够为他人说,也是利他。利他也等于自利呀。文字虽然不多,四句偈比如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四句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是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是四句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是四句偈,都可以的。四句偈里有无量妙义,文字虽然少,所讲得都是实相大义,佛的藏心。所以他四句偈就能比过七宝布施的供养。如果明心以后,应无所住。这个人他就见性有份,成佛也有份。所以他的福德超过一切有为的福德布施。所以达摩祖师对梁武帝布施、……建庙、度僧,他说他没有功德。道理就是一个是有为法,一个是无为法。有为法不是一点也没有作用,他人天福报是有,福报尽了,他就坠落下来。无为佛性,无为的福报就可以了生脱死,他出离三界,所以这地方是有所不同的。下面,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这是善道,因为善道他能够求福报,但也不排除其他,一切世间嘛,当然也包括其他世间,其他世间苦恼的众生。总之,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的话,这个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一种叫事上的供养,比如鲜花啦,灯烛啦,衣服啦,……事上供养。还有一个法供养,如法受持,广度众生,……不离菩提心,这都是法供养。一切供养里面法供养最。为什么?法供养是叫我们成就菩提,了脱生死大事因缘。都应该供养,象佛的塔,佛的塔,……,佛的庙就是供养佛的形像的。如佛塔庙,要这样的供养。随说是经的地方,研究《金刚经》的地方,我们当然都是要如法供养,如佛塔庙。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何况有人,何况有人都能够受持,都能够读诵,都能够背诵这个《金刚经》,读就是阅读,诵就是能够背诵。这样子,须菩提,当知这个人能够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最上是什么?最上就是没有上了。菩萨还是有上啦,等觉菩萨还是有上,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破了四十一品无明了,圆教来讲,再破一品生相无明后,才能作为妙觉,所以等觉菩萨还是有上。无上,最上那就是佛的境界,没有再上了。第一,什么叫第一?第一义谛,就是空有不住,不住空,不住有,也不住断灭,这个境界就是第一义谛,这个道理最殊胜了。希有,什么是希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希有之法。所以,这个人他就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就是成就佛道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如果经典所在的地方,经典就是法宝。则为有佛,就是佛宝。若尊重弟子,同时所在地方就有尊重的弟子,弟子就是僧宝,就是有德行的修行菩萨。佛的弟子就应该尊重。这就是佛宝、法宝、僧宝。有经的地方都是有佛,修行的菩萨,修行的僧宝。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怎么成就呢?当然这里面有个修行的方法。我们修行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由文字起观照,由观照而得实相般若。所以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菩萨,就是有法宝了,佛的弟子,阿罗汉这些都是。我们要尊重他。研究这个经不是小的因缘。下面如法受持分。各位,分三十二分是梁昭明太子分的,大多数的经典流通本里都有三十二分。但是也有许多大德、高僧,不作三十二分,也有二十多分的也有,个人见解不同。只要不违背实相,可以个人发挥。如果你不明白,不了解实相,随便地分,随便地注解,随便地讲解,那当然不行。所以象圆瑛老法师,他的《金刚经注解》,他不是这样分。我今天讲这样分,就是便于大家……,我们不一定受它的限制。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这时候,须菩提跟佛讲,到这个地方,差也差不多了,无相无得,大家已经懂了。怎么样降服其心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破相见性。那么这部经是什么名字?你给个名字吧。我等云何奉持?我们怎么能够来奉行受持这个妙法呢?佛就告诉须菩提,这个经名字叫《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尖利得不得了,明亮得不得了,税利得不得了。智慧象金刚一样的可以了生脱死,成就菩提,到波罗蜜的境界。你以这个名字奉行受持就可以了。各位,究竟什么是奉持啊?我们修行的人做功夫只有自已知道,割不断的地方要能割得断,放不下的地方要能放得下,这就叫奉持。换句话说奉持就是用回光返照,起观照功夫。你不起观照功夫怎么知道它念念生灭都是虚妄的呢?实际上由奉持起观照,由观照到实相。所以观照法是般若法门起用的重要功夫。回光返照,看我念念生灭的境界都是虚妄来来去去。所以《圆觉经》“文殊师利菩萨章”讲过一句话,“知是空花,即无轮转”。噢,他讲得是,“圆照清静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我们修行要圆照清静觉相,光明圆满的觉照清静的觉相。清静觉相是什么?就是我们实相的境界啦。永断无明。把无明烦恼都断了,当然粗的、细的、微细的,粗的是见思惑,细的是尘沙惑,微细的是无明惑,三惑永断。永断无明,方成佛道。这是“文殊师利菩萨章”讲的,“圆照清静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所以,各位,般若波罗蜜是空观,什么法也离不开般若,所以六度里面,不能离开般若。六度里面没有般若的话,五度都是世间的度,世间的法。四禅八定就是定。忍辱波罗蜜,我们世间法也有,孔子讲的,“小不忍则乱大谋”。五戒、八戒、世间的受戒,世间法嘛,人天福报,五戒十善也是世间法。只有融入般若以后,它才称为度,能够度脱生死。所以般若,经里面就叫它第一波罗蜜,第一啦。虽然它放在第六,实际上是第一。没有般若的话,眼睛不开呀。学佛的功夫,叫事倍而功半。花费的力量很大,得到的功效只有一半。所以般若波罗蜜是很重要的。也就是,以这个名字,当我们念般若波罗蜜就可以啦。我们念经的时候,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再加这句话是吧,就说明般若的重要。下面讲,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为什么这样讲呢?为什么以此文字,只当名字呢?因为佛讲得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波罗蜜不为般若波罗蜜之相。有这个般若波罗蜜这回事,但是即非般若波罗蜜。你不要听我讲般若波罗蜜执着一个般若波罗蜜。不要执着,不要住着,是名般若波罗蜜,但也不是断灭了。它虽然非空但也不是有的。真如之相,非空非有啊,也不是中道啊。中道也不立。各位,有许多人认为,“哎呀,非空非有就是中道。”中道是什么呀?有两边才有中道。没有两边中道也没有。所以中道也不要执着。般若波罗蜜可以讲是般若波罗蜜,这是假观。即非般若波罗蜜,实际上不要执着它,这是空观。是名般若波罗蜜,两边不着,就是中观。这都可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来究竟有没有说法呢?一般人讲来,怎么没有说法呢?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因为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讲了四十九年,才涅槃了。当然是有说法的。三藏十二部不是说法是什么呢?但是,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如来没有说过什么法。意思是什么呢?一般的人不容易理解,好象词语相违,有时候说过了,有时候没有说过。究竟说过还是没有说过?实际上这都是实相境界。终日说法而无所说。换句话说,不执着在说法这个相上。不执着在说法这个相上。我们一定要理解“不住”两个字。能够不住两字很简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作得主,不要说了生脱死,处处被环境转变,被境界拖着跑。境界一起来,自心就跟着它烦烦恼恼,颠颠倒倒,贪嗔痴发生,烦恼无明发生。这样子,做人实在太苦恼了。所以我常常在想,不管大陆也好,别的地方也好,我看见许多人忙忙碌碌一天到晚,离不开贪、嗔、痴三个字。贪名,贪利,贪财,贪色,贪。嗔心,一个不小心,一个不如我意就发火,嗔的习气,有的人很重,一碰就跳。痴心,无明颠倒不懂事理,本来是无常的,他认为是有常的。本来是不干净的,他认为是干净的,世人颠倒嘛。佛就教导我们四念处,或者叫四念住,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但是我们众生做不到这点,就是四颠倒。明明不净的身体他千方百计打扮,注意保养。保养来保养去还是一个粪桶。各位是不是?这事实上就是这样子,但是众生多生以来就是忘记这个事情,还以为有人说身体不是干净的是个笑话,好象跟普通人不一样的感觉。实际上是不是?心肝肺肾哪一样是干净的?大便、小便是不是干净的?不干净的。从前,倓虚法师,大家知道,学天台宗的,跟天台老法师学习的。他有时候讲经时说,观身不净,在坐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粪桶,现在有人挑大粪进来了。有人还凶得不得了,不高兴。实际上每一个人,五窍七窍都是流露在外面,实际上里面都是臭的。有痰,有耳根,有眼睛,有耳根,有大小便,都是臭的。它不包起来,比粪桶还要臭。这话听的人都有很大的启发。实际上,观身是不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