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七寶布施還不如受持四句偈。各位,這裏我們就知道,就能理解文義了。因爲什麼呢?受持這個經的道理,受持這個經的妙心。四句偈是文字般若,這個文字般若就是講得實相般若的妙義。通過觀照般若,修這個四句偈能夠了生脫死。能夠爲他人說,也是利他。利他也等于自利呀。文字雖然不多,四句偈比如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是四句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是四句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是四句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也是四句偈,都可以的。四句偈裏有無量妙義,文字雖然少,所講得都是實相大義,佛的藏心。所以他四句偈就能比過七寶布施的供養。如果明心以後,應無所住。這個人他就見性有份,成佛也有份。所以他的福德超過一切有爲的福德布施。所以達摩祖師對梁武帝布施、……建廟、度僧,他說他沒有功德。道理就是一個是有爲法,一個是無爲法。有爲法不是一點也沒有作用,他人天福報是有,福報盡了,他就墜落下來。無爲佛性,無爲的福報就可以了生脫死,他出離叁界,所以這地方是有所不同的。下面,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這是善道,因爲善道他能夠求福報,但也不排除其他,一切世間嘛,當然也包括其他世間,其他世間苦惱的衆生。總之,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的話,這個地方,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都應該供養。一種叫事上的供養,比如鮮花啦,燈燭啦,衣服啦,……事上供養。還有一個法供養,如法受持,廣度衆生,……不離菩提心,這都是法供養。一切供養裏面法供養最。爲什麼?法供養是叫我們成就菩提,了脫生死大事因緣。都應該供養,象佛的塔,佛的塔,……,佛的廟就是供養佛的形像的。如佛塔廟,要這樣的供養。隨說是經的地方,研究《金剛經》的地方,我們當然都是要如法供養,如佛塔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何況有人,何況有人都能夠受持,都能夠讀誦,都能夠背誦這個《金剛經》,讀就是閱讀,誦就是能夠背誦。這樣子,須菩提,當知這個人能夠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最上是什麼?最上就是沒有上了。菩薩還是有上啦,等覺菩薩還是有上,爲什麼?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破了四十一品無明了,圓教來講,再破一品生相無明後,才能作爲妙覺,所以等覺菩薩還是有上。無上,最上那就是佛的境界,沒有再上了。第一,什麼叫第一?第一義谛,就是空有不住,不住空,不住有,也不住斷滅,這個境界就是第一義谛,這個道理最殊勝了。希有,什麼是希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是希有之法。所以,這個人他就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就是成就佛道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如果經典所在的地方,經典就是法寶。則爲有佛,就是佛寶。若尊重弟子,同時所在地方就有尊重的弟子,弟子就是僧寶,就是有德行的修行菩薩。佛的弟子就應該尊重。這就是佛寶、法寶、僧寶。有經的地方都是有佛,修行的菩薩,修行的僧寶。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怎麼成就呢?當然這裏面有個修行的方法。我們修行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由文字起觀照,由觀照而得實相般若。所以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菩薩,就是有法寶了,佛的弟子,阿羅漢這些都是。我們要尊重他。研究這個經不是小的因緣。下面如法受持分。各位,分叁十二分是梁昭明太子分的,大多數的經典流通本裏都有叁十二分。但是也有許多大德、高僧,不作叁十二分,也有二十多分的也有,個人見解不同。只要不違背實相,可以個人發揮。如果你不明白,不了解實相,隨便地分,隨便地注解,隨便地講解,那當然不行。所以象圓瑛老法師,他的《金剛經注解》,他不是這樣分。我今天講這樣分,就是便于大家……,我們不一定受它的限製。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這時候,須菩提跟佛講,到這個地方,差也差不多了,無相無得,大家已經懂了。怎麼樣降服其心呢?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破相見性。那麼這部經是什麼名字?你給個名字吧。我等雲何奉持?我們怎麼能夠來奉行受持這個妙法呢?佛就告訴須菩提,這個經名字叫《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尖利得不得了,明亮得不得了,稅利得不得了。智慧象金剛一樣的可以了生脫死,成就菩提,到波羅蜜的境界。你以這個名字奉行受持就可以了。各位,究竟什麼是奉持啊?我們修行的人做功夫只有自已知道,割不斷的地方要能割得斷,放不下的地方要能放得下,這就叫奉持。換句話說奉持就是用回光返照,起觀照功夫。你不起觀照功夫怎麼知道它念念生滅都是虛妄的呢?實際上由奉持起觀照,由觀照到實相。所以觀照法是般若法門起用的重要功夫。回光返照,看我念念生滅的境界都是虛妄來來去去。所以《圓覺經》“文殊師利菩薩章”講過一句話,“知是空花,即無輪轉”。噢,他講得是,“圓照清靜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我們修行要圓照清靜覺相,光明圓滿的覺照清靜的覺相。清靜覺相是什麼?就是我們實相的境界啦。永斷無明。把無明煩惱都斷了,當然粗的、細的、微細的,粗的是見思惑,細的是塵沙惑,微細的是無明惑,叁惑永斷。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這是“文殊師利菩薩章”講的,“圓照清靜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所以,各位,般若波羅蜜是空觀,什麼法也離不開般若,所以六度裏面,不能離開般若。六度裏面沒有般若的話,五度都是世間的度,世間的法。四禅八定就是定。忍辱波羅蜜,我們世間法也有,孔子講的,“小不忍則亂大謀”。五戒、八戒、世間的受戒,世間法嘛,人天福報,五戒十善也是世間法。只有融入般若以後,它才稱爲度,能夠度脫生死。所以般若,經裏面就叫它第一波羅蜜,第一啦。雖然它放在第六,實際上是第一。沒有般若的話,眼睛不開呀。學佛的功夫,叫事倍而功半。花費的力量很大,得到的功效只有一半。所以般若波羅蜜是很重要的。也就是,以這個名字,當我們念般若波羅蜜就可以啦。我們念經的時候,南無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再加這句話是吧,就說明般若的重要。下面講,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爲什麼這樣講呢?爲什麼以此文字,只當名字呢?因爲佛講得般若波羅蜜,這個般若波羅蜜不爲般若波羅蜜之相。有這個般若波羅蜜這回事,但是即非般若波羅蜜。你不要聽我講般若波羅蜜執著一個般若波羅蜜。不要執著,不要住著,是名般若波羅蜜,但也不是斷滅了。它雖然非空但也不是有的。真如之相,非空非有啊,也不是中道啊。中道也不立。各位,有許多人認爲,“哎呀,非空非有就是中道。”中道是什麼呀?有兩邊才有中道。沒有兩邊中道也沒有。所以中道也不要執著。般若波羅蜜可以講是般若波羅蜜,這是假觀。即非般若波羅蜜,實際上不要執著它,這是空觀。是名般若波羅蜜,兩邊不著,就是中觀。這都可以。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你是怎麼理解的?如來究竟有沒有說法呢?一般人講來,怎麼沒有說法呢?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因爲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講了四十九年,才涅槃了。當然是有說法的。叁藏十二部不是說法是什麼呢?但是,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如來沒有說過什麼法。意思是什麼呢?一般的人不容易理解,好象詞語相違,有時候說過了,有時候沒有說過。究竟說過還是沒有說過?實際上這都是實相境界。終日說法而無所說。換句話說,不執著在說法這個相上。不執著在說法這個相上。我們一定要理解“不住”兩個字。能夠不住兩字很簡單。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作得主,不要說了生脫死,處處被環境轉變,被境界拖著跑。境界一起來,自心就跟著它煩煩惱惱,顛顛倒倒,貪嗔癡發生,煩惱無明發生。這樣子,做人實在太苦惱了。所以我常常在想,不管大陸也好,別的地方也好,我看見許多人忙忙碌碌一天到晚,離不開貪、嗔、癡叁個字。貪名,貪利,貪財,貪色,貪。嗔心,一個不小心,一個不如我意就發火,嗔的習氣,有的人很重,一碰就跳。癡心,無明顛倒不懂事理,本來是無常的,他認爲是有常的。本來是不幹淨的,他認爲是幹淨的,世人顛倒嘛。佛就教導我們四念處,或者叫四念住,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但是我們衆生做不到這點,就是四顛倒。明明不淨的身體他千方百計打扮,注意保養。保養來保養去還是一個糞桶。各位是不是?這事實上就是這樣子,但是衆生多生以來就是忘記這個事情,還以爲有人說身體不是幹淨的是個笑話,好象跟普通人不一樣的感覺。實際上是不是?心肝肺腎哪一樣是幹淨的?大便、小便是不是幹淨的?不幹淨的。從前,倓虛法師,大家知道,學天臺宗的,跟天臺老法師學習的。他有時候講經時說,觀身不淨,在坐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糞桶,現在有人挑大糞進來了。有人還凶得不得了,不高興。實際上每一個人,五竅七竅都是流露在外面,實際上裏面都是臭的。有痰,有耳根,有眼睛,有耳根,有大小便,都是臭的。它不包起來,比糞桶還要臭。這話聽的人都有很大的啓發。實際上,觀身是不淨…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