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16

  ..续本文上一页须陀洹证到的地是初果。这个初果什么境界呢?他的见惑已经断掉了。断掉以后,欲界的六品思惑还没有断掉。断掉以后是二果。小乘入流和大乘入流不同。大乘的入流就是……。小乘的入流就是断见惑。见惑:身见、我见、邪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要断这个见惑就象……流水。所以叫入流,进入到……。这个须陀洹名字叫入流。但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粘着。我们凡夫就是执着境界。。。须陀洹名字叫入流,假名入流。如果他有入流这个念头,就不叫须陀洹了。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就有了嘛。根据次弟有不同的惑。总的来讲,先断见惑。见惑断了以后,开始修行了,再断思惑。思惑什么呢?贪、嗔、痴、慢、疑。见惑:身见、我见、邪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见取见,认为我的知见一定是对的,别人的不对。戒禁取见,各种外道的见,邪见。我们知道思惑比见惑更难破…有时候参禅,“啪”……

  第六集上

  二果、三果断欲界的六品、三品思惑。到四果阿罗汉的时候,色界、无色界的思惑都断掉了。是靠自已的力量,不是阿弥陀佛的力量,出三界了生脱死。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你怎么想的,斯陀含能作这样的想法吗?斯陀含已经断掉欲界的六品思惑了。欲界的九品思惑,二果断六品,三果断三品。二果还要到欲界往来一次,他名字叫一往来,来往一次,一次来好就不来了。他名字叫一往来,实际上不住往来之相。所以实无往来,不住往来之相。有往来之相了,就是住相了。所以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这是二果。三果呢?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就是断欲界的三品思惑。二果是断六品。换一句话说,到三果的时候欲界不来了,就到色界。色界就是没有欲相,物质是有,有色。到三果以后,不到欲界,叫不来。阿那含能不能这样想,“我得到阿那含果了”?阿那含是假名不来,实际上他不是不来,他不着不来之相。所以假名阿那含而已。不执着这个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讲,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佛讲我是人中第一的,无诤三昧,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作是念,就有我相、人相、寿者相了。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我已经得道了,那么,世尊就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乐就是爱好的意思。乐阿兰那行者,就是涅槃的境界。因为须菩提实际上,虽然修无诤三昧,但是不作我得到无诤三昧的想念。离开这个取舍之心,知道是假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乐阿兰那行者要不执着。执着的话就不是乐阿兰那行者了。总的来讲,不要着相。下面,庄严净土分第十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究竟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法可得吗?如果没有法可得,我们学什么。如果有法可得,那又是着相。但是我们要听佛的话,佛怎么讲?如来过去在然灯佛的时候,释迦佛以前在修菩萨道的时候,到七地菩萨的时候,用般若法门,证到无生法忍,证到八地。八地是什么?八地就是不动地。八地以后,微细的……,九地、十地微细微细的……。七地叫远行地。这个时候然灯佛给他授记了,他说,“过九十一劫到贤劫的时候,你就可以作佛了,号释迦牟尼佛”。这里无生法,什么叫无生法?无生法就是真如实相。……那么,佛告须菩提,对须菩提说,“佛授记啦,这样子,对真如实相有没有得到呀?”“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对于这个真如之法他并不执着,“哦,我得到真如之法啦,我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他没有这样。不着我相,不着法相,不着空相。所以佛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各位,现在有许多修行者,“我要见光,我要起飞,我要见到什么”。这些地方要加以注意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于法实无所得。《心经》里也讲,“无智亦无得”。于法实无所得,这个法什么法呢?真如实相,无生法忍。无有少法生,无有少法灭,无有可得才叫无生法忍。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呀,你的看法怎么样呢?菩萨广修万行啦,庄严佛土啦,究竟他们这样做了没有?是不是广修万行,庄严佛土呢?“不也,世尊。”不要住相,住相就不行了。(“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我们今天有殊胜的因缘和大家一起学习佛法。娑婆世界这样殊胜的因缘,实不可多得。……长老这次说的三个内容也很……。自性圆满,皆大欢喜。今天我们开始学《金刚经》。祝愿福慧增长,身体健康,早证菩提。经的内容上次讲到庄严佛土。“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佛告诉大弟子须菩提,你看来怎么样?如来在然灯佛的地方,对于这个真如之法,有没有得到什么呀?这个法主要是实相之法,真如之法。于法有所得不?对法有没有得到什么东西?实际上诸佛讲得真如实相讲的是无生法忍。释迦牟尼佛在然灯佛所听到的真如实相之法,实际上也不可执着。你执着有一个实相,有一个真如之法,那也是法执。所以说,佛在然灯佛所,对于真如之法实际上是了无所得。为什么了无所得呢?因为,这个无分别的理体,在证到菩提,真如之法,于法实无所得,实际上无所得。所以《心经》也讲,“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这个法如果我们执着它,以为有法可得的话,那就是法执。有人讲为什么没有可得呢?能得到的是菩提,所得到的是般若波罗蜜多。没有智慧吗?实际上,能得,所得,有能有所呀,还是法执。要去掉。所以上次也讲到了,于法实无所得。那么佛再问,“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菩萨广修万行,广度众生,庄严佛土,度无量众生往生净土。菩萨庄严佛土,须菩提你的意思认为怎么样?是不是菩萨庄严佛土?世尊看须菩提还执着不执着,住不住着万行的境界。当然,须菩提他是了解的,“不也,世尊。”不可以住相。何以故?为什么?庄严佛土这件事情不是没有的,但是即非庄严,我们不要执着庄严佛土之相。尽管有庄严佛土之事,但不要执着在法相上。不住于法相,也不住非法相,是名庄严,假名叫做庄严。也不是没有庄严这回事,但不能住在这个庄严里面,即不住于相。不住于空,也不住于有。二边融通,空有不住,这就叫名庄严。名庄严也说明是假名。二边融通,二边不住是中道,但是中道也不住,无有少法可得。因此,“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果我们用空、假、中三观来讲。庄严佛土是俗谛。即非庄严是真谛。是名庄严是中谛。也可以三谛来分。总的来讲,不要执着法相。不要执着空,不要执着有,也不要执着中道;但是也不是断灭。这上次讲过,不再讲了。后面上次也讲了,也比较重要。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所以须菩提呀,大菩萨。各位诸菩萨摩诃萨。什么是大菩萨?就是看经的时候,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他们已经发菩提心修大乘法。所以这些大菩萨都是菩萨的根性,因此诸菩萨摩诃萨就是这些善男子、善女人。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也是在座的各位,清净的善男子、善女人。为什么呢?各位听大乘《金刚经》,修大乘法门,实际上已发无上菩提之心。发无上菩提之心,当然就是菩萨啦。所以我们要荷担如来家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菩萨自居。这次受戒的时候,不少居士受了五戒,也有不少居士受了菩萨戒。受了菩萨戒以后,就要向菩萨学习。菩萨的……当然很广大。受了戒以后,还要修行,修行了以后,一步一步地荷担如来家业,证无上菩提。诸菩萨摩诃萨,我们发大心来成就忍辱众生,……众生,觉悟有情的大菩萨应该怎样来生清净心?各位,清净心是什么心呢?清净心是我们本有的,人人具有,各各不无的:实相,佛性,真如佛性。清净心。应该这样来生清净心呀。不应住色生心。不要在色相上生心。各位,这个心跟下面“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个心是妄心。下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是真心。同样一个“心”,有时候是妄心,有时候是真心,我们分清楚以后才容易了解。就好比“法”一样,有时候一切事事物物都叫法: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有时候也叫方法的法:修行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也是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是方法。还有一种法是真如之法:此法无实无虚,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所以“法”有这几种用处,我们把它分清楚以后,才能知道,不然的话有时候不容易搞清楚。菩萨摩诃萨生清净心的时候,不应该贪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