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法尚应舍,阿弥陀佛不要念了,但是有些大德讲,我们一句阿弥陀佛要念到底呀。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呀,借阿弥陀佛的力量往生西方呀。各位,这是一个修行境界的问题,如果我们念阿弥陀佛到一定的时间,到念佛三昧的时候,从有相到无相,从有念到无念,虽然念佛还是念的,但是心里没有挂碍,没有执着,没有法相,叫有念而无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不是这句话吗?印光老法师的《念佛三昧摸象记》讲得很清楚。我们有空的时候可以看看。这个是没有相的,但是念还是念的,何必废掉它呢?别的法门,观心也是这样,有时候我们观心就不要观,观了以后就是头上安头,反而多事,但是有时候,用一下功,用这个工具来打掉敌人还是可以的。所以说,法无定法。等到自已明了根本以后,就能够起各种妙用。法尚应舍,就是所修的有相的佛法还是应该舍,何况非法,空相呢?空相当然更应该舍了。非法是空嘛,当然更不能执着空嘛。这样子,如果能够一空到底以后,真如本体就能够明显的现前。各位,从前,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德山禅师,大家可能听到过。德山禅师是专门研究《金刚经》的,讲《金刚经》的。他讲《金刚经》的时候,听到有人讲南方,他那是北方,南方讲禅的参禅的禅风很盛。

  第五集下

  南方讲经的禅,参禅的禅风很盛、很广。他心里想不平,他说,“出家人千辛万苦学佛,修戒、定、慧不是容易成佛的。为什么现在南方到处说,“我明心见性,我……了。””没有这样简单,他不相信。有一次,他为了报佛恩,他说,“我要报佛恩,破掉这些邪见。”他带了《青龙疏钞》,《青龙疏钞》是他写的一本《金刚经》的注解。到湖南去。到湖南去了以后,路上碰到一个老婆婆。他肚子饿了,向老婆婆要几个饼。她是卖饼的老婆婆。老婆婆说,“我可以供你饼吃,但是问你个问题,你答得出来就给你饼,答不出来就到别的地方去吧,不能吃我的饼。”“你什么问题呀

  ”她说:“《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大德要点什么心呀?”不可得嘛。德山禅师被这么一问呀,一时回答不上来。他想,“我研究《金刚经》这么长时间,怎么这些话就答不上来?”他没有办法了。饿着肚子,就到龙潭禅师地方,有一天晚上德山和尚跟龙潭禅师在一起,服侍他。天已经晚了,龙潭禅师讲,“你可以回去啦,天已经晚了。”他就回去,回去的时候,龙潭禅师给他一根蜡烛,就是可以点亮的蜡烛。蜡烛点了以后,就给德山禅师。德山禅师正要接的时候,龙潭禅师就把蜡烛吹掉了,光明就没有了。就在这个时候,德山禅师大悟。大悟什么呢?我们没必要从道理解它。他那个时候,要拿的时候拿不到,这个时候,万念放下了,灵灵明明了,自已的境界昭然现前。明白了以后,他就把《青龙疏钞》烧掉,“我这个疏钞没有用,人家问我问题,我答不出来。”烧掉以后呢,就说明什么呢?修行的功夫不是在言语文字上,当然文字我们不一定否认它。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个般若。没有文字,也(就)没有观照。但是执着在文字上,不从见性上下功夫的话,没有用,所以法尚应舍,烧《青龙疏钞》就说明这个道理,扫掉。还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天龙和尚,他的弟子叫,俱胝和尚。有一次有一个尼姑,带着帽子在他身边绕了三圈,就问俱胝和尚,“这是什么意思呀?”俱胝答不上来,因为它是禅机嘛。这个比丘尼就跑了。要跑的时候,俱胝就说,“你先坐一坐,不要跑,坐一下再讲。”她说,“你讲得出来,我就坐下来,你讲不出来,我就不坐。”他又讲不出来。这样子,他想,“我是一个大丈夫,我是一个比丘,怎么能被比丘尼一问就问倒了?”后来天龙禅师到了,俱胝和尚就把这件事告诉他。我不如一个比丘尼,我堂堂大丈夫。他说,“你下次,就这样一伸。她让你答话的时候,你一伸大指头就是。”后来,他就用大指头接引众生,接引许多的人。当然他这个大指头,就表示真空实相。不讲道理,禅宗不讲道理。讲道理叫教,禅宗是宗。宗跟教是不同的。佛教里宗和教是不同的,因此有许多公案,有许多语句,他是看你见地怎么样,上当不上当。并不是让你讲道理。什么是佛法大意呀?门前柏树子。柏树子有什么道理好讲。我问你佛法大意。你怎么讲门前柏树子?所以不讲道理,看你见地,上当不上当。后来俱胝和尚一个弟子,小徒弟他也学俱胝和尚这一套。有人问他佛法。他就大指一伸,“这就是佛法。”人家一看,这不错啊,是禅宗啊。后来,人家就告诉俱胝和尚了,“你的弟子不得了啊,小小年纪懂得禅的道理。”你听了,就叫弟子来,他说,你懂得什么?他弟子伸出大指说,“这就是佛法。”俱胝和尚就用刀把这个大指斩了。斩了以后,小和尚就哭起来,哎呀,痛得不得了。“你再讲讲佛法大意。”小和尚又伸大指,伸不出来,大指没有了。他就开悟了,真得开悟了,明白了,“噢,一切法不可执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法也应该舍,有为法应该舍,无为法也应该舍。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在你的意思里,是怎么样的?怎么理解的?就是一般人讲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你认为怎样?如来是不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呀?如来是不是说了佛法?三藏十二部,我们讲当然说了佛法。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须菩提讲,象我所理解佛讲得意义,无有定法。不可执着的,你讲得法怎么能执着呢?法无有定的。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无有定法可说,无有定法,也无有定法可说的啦。说明无上菩提是超…离…的,不是一个凡夫的思想境界。也不要把它说死了,说死也不是佛法。所以无有定法,也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说法,什么人来,看什么根性讲什么佛法,没有定法。从前孔子也是这样,大修行人也是这样,对机说法。有弟子来问他需要的问题,各人来各人讲法是不同的。因为情况不同,背景不同,学问不同。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你应该修数息观的,你教他修慈悲观也不行。必竟对他的根性,让他得到很多的好处。下面讲,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为什么无有定法可说呢?如来所说法是无有定法,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般若法门皆不可取,也不可说。《大乘起信论》不是讲的,离心缘相,……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果有人,把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啊?当然多啦。须菩提讲了。为什么呢?这是福德相,相可以说它多。但不是福德性。即非福德性。并不是讲真如实相的般若本性啦。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福德相,不是福德性,所以如来说福德多。有多少可以讲的。是不是多呢?当然是多的啦。这讲的是福德相。从福德性来讲就不可思义了。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如果有人于这部经中间能够受持乃至四句偈,能够受持四句偈的话,并且能够为他人讲《金刚经》的四句偈,这个福德比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的福德还要殊胜。为什么呢?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这部经里出。一般来讲,……小乘人证到涅槃以后,他偏空……大乘人……所以实际上……江味农居士说,这部《金刚经》……《金刚经》是了义的经,是圆教的,极圆极顿。所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四句偈:无可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些都是四句偈。还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都能够让你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这部经里出。各位,这部经是什么经?《金刚经》。如果这样讲……皆从此经出,也就是讲,般若自性呀……金刚般若波罗蜜是以法命名,讲的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些地方一起把它起般若智慧观照。还有修行的问题: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相都不执着。禅宗是见性的,当下就见。六祖大师就是讲顿教法门。因为你本身就是佛嘛。尔等自心是佛,成就菩提。你们不要怀疑。你们就是。在坐各位大德你们敢于承担吗?我是佛,你敢于承当吗?这个承当并不是增上慢,并不是未得谓得。不住呀,但是我们本体还是要敢于承当。你没有成佛的可能,你学什么法?你不能明心见性,那是什么般若波罗密多?……未得谓得,“了不得了,我见性了,我怎么样了”,这种人本身就是起了骄傲心。一般大德没有这种起心,有修养的人…还有一种人…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呀,象你的意思又是怎么样?须陀洹能够这样想吗?我得到须陀洹的果了。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名字叫入流,实际无所谓入流。因为什么呢?因为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