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20

  ..續本文上一頁能夠受持奉行,領受、奉行四句偈,而且能夠爲他人說,不但自已受持而且能夠爲他人說,利他。這樣他說,“甚多,他的福報更加多,比恒河沙身命布施福報還要大。”各位,一般人我們布施還要計較,哪個布施多,哪個布施少。實際上無爲布施要勝于有爲布施。四句偈的無爲布施,四句偈是法布施,身命布施如果不明白無相的話,他還是有爲的布施。有爲的布施,不是斷生死之因。只有法布施才能斷除自他的生死。所以,最少乃至,乃至就是最少,不是叫大家只讀四句偈,當然全部《金剛經》都讀更好。最少的四句偈的功德利益超過身命布施。四句《金剛經》的偈語能夠超過身命布施、七寶布施。各位,大家想一想,信得過信不過呀?我想大家學《金剛經》應該信得過的。不要不相信自已,哎呀,我沒有布施,四句偈嘛文字般若,怎麼能夠抵得過我布施?我布施嘛,多少錢多少錢,能布施多少,所布施多少,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錢,中間還有布施的多少多少的東西。叁輪不空嘛,叁輪不空有爲之法,生生滅滅的。四句話什麼?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有爲之法,不管怎樣做都有限的。梁武帝他以帝王的力量造多少寺廟,度多少的僧寶。達摩祖師說他沒有功德啦。有爲之法,因爲他是有爲的。有爲的法它是生生滅滅的。好象是很多,多的少的,可以講多講少,因爲他是有爲的。無爲之法沒有多少可講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呀。不多不少的。所以四句偈可以轉凡成聖,了生脫死,得定開慧,轉苦爲樂,所以功德是不可以七寶布施,身命布施來比較的。這時候,須菩提哭起來了。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這時候,須菩提聽到這個經,深深地理解它的意義,理解它的趣向,趣向什麼?理解實相道理。實相是什麼?實相是無相而無不相。講到實相無不相,想到有一個公案。夾山禅師大家可能都聽到過。夾山禅師也是一個大禅師,他講經說法很有名。有一次,他講經的時候有一個僧寶問他,“什麼叫實相?”夾山禅師回答,“實相無相。”你說錯嗎?實相無相是不錯的。假使再講得圓滿,“實相無相無不相。”這個時候,也不是。是不是他所問的問題的中心?也不是。你再講道理講得好,也不是。禅宗叫你當下見性,並不是叫你講道理呀。你講無相,你講無不相。講來講去還是道理嘛。所以他講,實相無相以後呀,他看下面有人笑了。笑了以後,夾山和尚很虛心,他知道講得有問題了。他就請問下去,“我是不是講錯了,指點指點。”僧寶很實際,他說,“我講不出,你去問朱泾一個叫船子和尚的。船子和尚明心見性。他是打漁的人。你去問他。他現在在劃船渡人。”他船子嘛,劃船渡人,他叫德誠禅師。那麼他就到船子和尚那去了。船子和尚看見夾山來了,知道他是講經的法師。他就問,“大德你住在什麼寺院裏?”和尚嘛住在寺廟裏。夾山和尚講,“寺則不住,住則不似。”他說,“我寺廟裏不住,住了就不是寺廟了。”這裏是妙語雙關。不是寺廟的寺,好象,似。似,象的意思。不似,住了就不象了。不象什麼?不象本來。他是妙語雙關。似則不住,住則不似。住了就不象了。各位,禅宗就是互相考驗,師父考驗弟子,弟子考驗師父。互相考驗。看你答出答不出,見性不見性。這時候大家都是這樣子,互相論機鋒。船子和尚看他這樣講,你說不似,“不似個什麼?”他意思是你說不象,不象個什麼東西?夾山和尚說,“不是目前法。”目前法什麼東西?就是實相境界,當然不能講明。不是目前的東西。船子和尚說,“你什麼地方學的來的東西?”你不是自已的。他一聽就知道,你不是自已的,你從什麼地方學的來的,並沒有明心見性,換句話說。你說我學的來的。夾山和尚就說,“非耳目之所到。”不是眼睛、耳朵能看得見,聽得到的。這個東西,實相怎麼看得見,聽得到?非耳目之所到。看你怎麼回答。那麼船子和尚就講了,你話是講得不錯,“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你話是講得合理,不過萬劫的生死逃不掉呀。你萬劫的生死逃不掉。爲什麼?因爲你學的來的,不是你自已見到的,就是這話。這時,船子和尚問他,“我現在釣魚,我釣魚杆子放下去,離鈎叁寸的地方,你講一句看。”沒有道理好講,無意義。禅宗講話都是無意義,不是叫你講道理。沒有見性的人就亂講。一聽就知道你這個人沒有見性。船子和尚問他,夾山和尚就要開口了。正要開口的時候,把他一推,推到水裏面去,不要你講。不要你講,你要開口就不要你開口。推下去。推下去,夾山和尚又遊到水面上,他又問他,“你再講,快點講,快點講出來。”要他講。要他講的時候,他正要開口了,夾山和尚要開口了,你要我講,我當然要講了。他又推他,推到水裏面去,不要你講。這個時候,要是我們就沒有辦法了,怎麼辦呀?這就是互相考驗。你要見性這麼簡單啊,講幾句話,講道理就算啦?好,他又過來。又問他,“離鈎叁寸,離開釣魚鈎子叁寸的地方,你講講看。”不要講,本來沒有道理的。他點頭叁下。他這次不上當了,點點頭,我明白了,意思就是,講講不要講,一講,你一看又推到水裏去了。這樣子,船子和尚就講,你能夠這樣,我這個釣魚杆可以給你,讓你去釣魚了。自由自在,不會受到影響水邊很自在地釣魚了,意思就是。還有人講,你現在這樣情況,你把江裏的水都釣完了,這個魚剛剛才過去呀。這句話,也沒什麼道理好講,也是考驗。夾山和尚把自已的耳朵掩起來,不要聽,不要聽。不要聽啦,這就對。你要講道理就不對,“哎呀,你釣魚杆放下,江裏鈎鈎。江裏鈎鈎,我再釣?把魚釣起來?”這裏的意思就是你的話不要聽了,不要理解。我耳朵聽就表示理解你的意思。掩耳。德誠禅師就印證他,你講得是對的。他說,“我在藥山禅師門下,就是只明此事。我在這裏多少年,沒有覓到象你這樣的一個、半個。現在你只要很好的保護它,不要讓法的慧命斷掉。”夾山和尚就和師父告別。告別的時候,回頭看看船子和尚。船子和尚看他好象還認爲有別的什麼法?好象還沒有死心塌地。他馬上拿起搖船的槳子,他說,“你說還有別的東西,是吧。”這話講好,掉到水裏淹掉了。你死心塌地,這個就是。見到就是見到,不見到就是不見到。不要懷疑。

  第七集下

  聽到實相道理,真正能證到實相的話那真是深解義趣,涕淚悲泣。須菩提他是涕淚悲泣跟佛講,“希有,世尊。”世尊,您真是少有啊。因爲叁世佛能以文字起觀照,以觀照證實相,這不是稀有嗎?“佛說這樣的甚深經典,我從以前到現在,從昔以來,所得到的慧眼。”不是衆生我們的肉眼,是智慧的眼睛,實際上就是觀照般若,這個時候是慧眼。佛不是有五眼嗎?肉眼就是見近不見遠。我們肉眼近的看得到,遠的就看不到。天眼遠近、內外、黑夜他都能看到,黑的地方也能看到。慧眼看空,他知道一切事情都是空,因緣所生,緣生性空,能照見是空的。阿羅漢是開了慧眼,知道空了。但是他這個空是偏空,沒有證到真正的空。空裏面還有假啦。羅漢見到空觀以後,到菩薩從空出假,發願。他知道還有妙假,不是空什麼都沒有。空裏面,還有妙用。一切法門就是妙假,所以從空出假,小乘變成大乘的時候,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廣度衆生。這個時候照見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動不易,空有一如,所以叫法眼。到佛的時候,是五眼具足,中谛妙理一切法,衆生的根性,種種的法門,種種的因果,什麼道理、事理,他都明了;叫一切種智,一切種,一切智,他都知道。阿羅漢不過是一切智,菩薩道種智。所以我從昔以來觀空的慧眼沒有聽到你這樣的經典。我過去聽到的就是無常、無我,就是涅槃、寂靜。小乘……我是聽到過的。今天聽到實相印了。《金剛經》講得當然是實相,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實相印。未曾聽到過這樣的經典啊。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啊,如果有人得聞。聞到什麼呢?聞到這個文字般若,看到經,聽到講,這都是文字般若。聽到這個經,文字般若。信心清淨,就生信心。生信心了以後,就起觀照了。起觀照般若,信心清淨就實相現前。信心清淨,起觀照以後,由文字起觀照,由觀照達到實相,實相境界見到了。各位這個地方,有功夫的問題。我們聽到善知識開示,聽到法師講經,自已研究這個經都是文字般若。當然這個文字,實際上叁般若是一樣的。

  從次遞上講,由文字到觀照。最後觀照自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見到本來空有雙融,妙用縱橫,這個實相;到這個時候就是實相般若。叁般若就是一個般若。由實相生觀照,生文字,由文字達到實相。重要的就是觀照。六祖就是這樣的,以自真如實性,以自已的真如本體,以般若波羅蜜多來觀照,對一切法不取不舍。一切法不取它,也不舍它;就是見性成佛道。《六祖壇經》裏面有的,各位可以去看看。他用的就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最重要的是不取不舍。有時候我們打坐、念佛、禮佛這都是准備功夫,不是真正的修行。爲什麼是准備功夫?我們殺敵人要把刀磨快呀,刀磨快就好殺敵人了。修一切法都爲了入定。入定以後,由定生慧,起觀照。觀照以後,就看到,“哎呀,妄想來了,它是生生滅滅的,如幻如化的,都是我們自心分別。”分別計較第六意識妄想分別,加上第七識我執。由我執而起第六意識的分別顛倒,種種的苦惱就來了。八苦焦煎,生老病死呀,怨別離,冤憎會,求不得呀,各種苦惱就來了。就是因爲妄想分別。剛剛看到一有妄想,…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