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23

  ..續本文上一頁有些是以怨報怨。釋迦牟尼佛就是以德報怨。當然有些以怨報德那是更加不好。以德報怨,佛教的偉大就在這。

  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因爲節節支解的時候,我已經空掉我相了,當然人相、衆生相、念念牽留的壽者相都沒有了。不然的話,我怎麼不生嗔恨心呀?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修行佛法,修忍辱波羅蜜最重要的就是要沒有我相。印光老法師《文鈔》裏面有一句話,很多年來我一向記著。他說,“久修大士,”修了很久的大菩薩,“能了我空,”能夠知道我是空的,無我,“一切煩惱皆化爲大光明藏。”那個時候,一切的煩惱,不管什麼煩惱,都化爲大光明寶藏了。自性本來是大光明。因爲種種煩惱感招,惡緣纏繞,所以大光明不能現前。能夠了解我空了,就不煩惱,當下就是大光明。所以各位,知道我空,觀無我相,這是修行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法門。

  有時候家裏的事情來了,不是普通的事情,麻煩很多,講到一個“死”還有什麼?我的老師王骧陸居士,他說,“世間無論千萬個大事抵不過一個死。”各位,他講,“不管一千一萬個大事情,跟死比起來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人還是要死的,所以死的事情最大。“千萬個死呢,又抵不過一修。”了生脫死,生死問題我只要修,修行就好,修就可以解脫生死。“千萬個修抵不過一覺”,千修萬修抵不過一個覺字。所以某老先生他創辦的蓮社,叫大覺蓮社。很好,大覺。我們就是要大覺。從前諸葛孔明他講,“大夢誰先知?”我們做大夢呀,哪個人先覺悟呀?先知先覺呀?諸葛亮當然是智慧的人。所以我們講到死,千萬大事變小事呀。世界上實際上是沒有大、小的。

  某居士,常常我們倆人聊天,他說,“世上實際沒有大事、小事,也沒有順的、逆的。”對的,講得很好,不住二元分別。大小、是非、人我、好壞無非都是妄想分別。如果不妄想分別的話,都是智慧境界。所以《維摩诘經》講,“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谛而不動。”對于第一義谛是不動,但是他了解一切世間是是非非,一切諸相,能善分別諸法相。諸法相,還是知道分別,因爲他這分別不是我們意識的分別,而是智慧的觀照。各位,意識的分別跟智慧的觀照是不同的。有許多人這個問題可能還是沒有搞清楚。有些居士,他把觀照跟思維心混和在一起了。實際上思維心和觀照,一個是有爲的,一個是無爲的。一個是有分別的,一個是無分別的。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轉識成智。把我們的識轉過來成爲智慧。什麼是無分別?無分別不是不知道。六祖講的,“用即遍一切處,不執一切處。”用的時候,一切處都遍滿,到處都很周到,但是一切處不執著。不是執著那個地方,執著這個地方,不執著。就這樣不執著一切地方是大智慧。不執著一切事物,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所以那個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須菩提,我過去五百世的時候我作過忍辱仙人。各位,這個忍辱仙人呀,佛也叫仙人。這個仙人不一定是外道。釋迦牟尼佛怎麼會做外道?是吧。他這個仙人叫真仙,佛叫真仙,也可以叫他爲真仙。所以他修行的當然還是佛法了。他多生多世布施生命,行所無事,他的心寂然不動。五百歲的時候,他修許多的法,有許多的境界。那個時候我也是無四相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佛法裏面有一個念佛法門。這個念佛法門能夠接引一切衆生,隨願往生,橫超叁界。當然念佛法門我們修得好的話,感應也很大,也很方便。只要老老實實地念。有四句話,我們可以給各位參考。我們念佛的人,就要清淨恭敬,口念耳聽。一念清淨,恭恭敬敬,一邊口裏念,一邊耳朵裏聽。句句相續,字字分明。一句頂一句的頂上來,句句相續。字字分明,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快不慢,清清楚楚,兩個耳朵聽。口念耳聽。好啦,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不是有嘛。都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被一句佛號攝住。淨念相繼,清淨心念,一念一念的跟上來。起初,清淨的時候多,妄想的時候也有;後來妄想少了,清淨的時候多了;再下去,慢慢打成一片了,念佛叁昧現前,這個時候,寂照不二,就是禅宗的境界,就是《金剛經》的境界。功夫到這就是淨念相繼。這時候就是淨念相繼。繼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念頂一念,淨念嘛,阿彌陀佛就是淨念。到後來,這個淨念是我本來的清淨境界,實相境界。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個淨念相繼就是清淨實相之性。這樣講,禅宗跟淨土宗,跟般若波羅蜜多沒有二樣,沒有分家。當然就是一樣的,下手的方法有不同,歸根到底是一樣的。禅淨不二。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須菩提,我們菩薩離開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什麼心呀?能發的心,所發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能發的方法,都是應該離開的,只有離相,離能發之心,所發之相才能得到真正的無上菩提。我們念佛的人如果不知道離開一切相的話,就不容易證到一心不亂,所以念佛的人最好與般若波羅蜜多合起來修,這境界就高。一句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就是應無所住啦。了了分明的時候,念佛的時候,淨念分明的時候就是而生其心了。沒有什麼二樣。所以念阿彌陀佛與般若波羅蜜多合起來修不矛盾。反過來,修般若波羅蜜多的人,再加上修一修南無阿彌陀佛,也很好呀。因爲有時候我們觀照的時候容易失照。各位,講到失照兩個字,我給各位講一講,失照是很痛苦的。失照就是你本來用覺照的力量把妄想壓住了。有時候功夫不到家,一念大意妄想又起來了,馬上感覺已經來不及了,那個時候,妄想紛飛呀,好象天下大的事情都倒下來。所以憨山大師在《禅門日誦》(《禅宗法要》)裏面,他講到,一但失照以後,種種的魔呀,種種痛苦就來了。我們修行的人要經常多念念阿彌陀佛,這是觀照法門,就是修行般若法門,念阿彌陀佛還是很好。般若和淨土合修,這個功效很大。須菩提菩薩應該離一切相,才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要執著于能發之心,也不要執著于所離之相。那個時候能所因果都是離相的。後面他解釋了。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

  各位,不應住色生心,勸大家不要在色上生心。看見一個境界,看見一個環境好還是不好,或者看見男女關系的事,我們不要起心動念。《地藏經》講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所以菩薩戒裏面不光是思想上不能動,行動破戒,你剛剛一動心念實際上已經是破戒了。因爲你的口和身是由意識起作用的。意識動了,內心在外面表現出來就是口,罵人啦。打人啦,都是觸的因。實際上你心動一下已經破戒了,菩薩戒很微細。我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有人罵你,罵當然不好,心裏不開心了。實際上講到底,《優婆塞戒經》裏面,講得很多的,他說,罵的時候,後面的一個字出來,前面的一個字已經滅掉了,再後來一個字出來,前面一個字又滅掉了,念念生滅,怎麼成罵呢?不是罵。各位,《四十二章經》裏有人罵佛,等他罵完以後,釋迦牟尼佛就問他,“你罵好了。如果有人送東西給你,你不接受,不接受怎麼辦呀?”他說,“我就拿回來了。”他說,“我現在也不接受。那你退回去了。”你等于罵自已了。罵我,我不嗔,我沒有影響,你作了惡業,你自已退回去了,你自已遭罪。這是《四十二章經》裏有的。釋迦牟尼佛是教他、勸他,你不要作惡業了,今後受報很苦惱的。你罵人,實際上罵自已。你在作業,別的人沒有作業。當然,所罵的人要有功夫,所罵的人如果動心發火,也是有罪的。發火了嘛。我們不要動心,如如不動,那麼罵的人有罪,我們所罵的人沒有罪。跟我絲毫不相關,沒有影響。所以受也是這樣的,識也是這樣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是見聞覺知。色聲就是見聞。覺就是香覺、味覺、觸覺這叁個覺。法就是知。這個見聞覺知是生死的根本。我們對這些境界怎麼對付呀?應生無所住心。各位,這個非常重要,應生無所住心。要生一個心。生什麼心?無所住的心。請問各位,無所住的心究竟是什麼心呀?不住在六塵境界,不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不住人我、是非。這是什麼心?心還是有的。以前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話。應無所住,起用。而生其心,得體。兩句話。現在把它並爲一句話,應生無所住心。生是生心的,但是這個心是無所住的。文章好就好在這裏。我們仔細體會,這句話就是我們修行解脫生死的重要的地方。無所住,一切境界來了,過而不留。過去就算了。有許多人,現在當然種種的煩惱,過去的煩惱,已經過去幾年了,他還是

  第8集下

  有許多人,現在當然種種的煩惱;過去的煩惱,已經過去幾年了,他還是攀緣不息;未來的事情,明年的事情,下半年的事情他還是想得很多。這都是妄想顛倒呀。過去、現在、未來,你到時候來的事情不是這樣,一切無常嘛,你算得很好,下半年怎麼樣怎麼樣。來得時候不是這樣子,你人死了,下半年死了,你的計劃都落空了。所以應生無所住心。如果心有住著的話,則爲非住。你如果心住著一個地方,那麼,常住真心就住不著了,就爲非住了。意思就是,不應住無,不應住在境界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跟這個意思是差不多的。所以佛講,菩薩心不應該住色布施。布施的時候不要有我是能布施的人,對方是所布施的對象;也不要想我…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