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圆教根性的人修起来,他三个相一起破,并不是先破我相,再破法相,再破非法相,分不开呀。文字上讲起来好象有我相、法相、非法相,实际上也不容易分开来。所以圆教的人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真一切真,都是同时进行的。《金刚经》当然是圆顿之教了。所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我相、法相、非法相一起破掉,离开一切诸相就名诸佛了。各位,从这一句话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道理,我们要成佛,不要从成佛上面去求,“哎呀,我希望象阿弥陀佛一样的相好庄严,我要成就象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万德庄严。”这求不到的。因为越求妄心越多。只要离一切诸相。各位,离一切诸相什么意思?就是不要求真如性,只要歇下妄想。所以古德有两句话,“不要求真,但须歇妄。”不要求真如本性,怎么样,怎么样。真如本性怎么求得到?你求的心就是妄心。能求之心是妄心,见到的当然也是虚妄,不是真如本体。所以不要求真,但须歇妄。各位这很重要。有许多的修行人,他知道我们要证到真如实相,因此他就在真如实相上用功,好象有一个实相被我看到;有一个佛菩萨被我看到我也能成功。各位,这样子用功,永远见不到佛性,永远不能成佛。妄想上面又加妄想。要求清净之心,这个心也是妄。《六祖坛经》里讲,净妄,这个净也成妄想了。对修行的人这很重要。我们只要在歇妄的方面下功夫,离相方面下功夫,不要去求真。一但你离开相了,歇下妄心了,当下就是菩提,当下就是诸佛!所以《金刚经》讲,“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佛告诉须菩提,对啊,对啊。如是,如是,我的心是这样的,你的心也是这样子的,如是,如是,大家以心印心相应了。你讲的一点不错,是这样。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如果有人听到这个经,一点不惊恐,一点不怖畏,你要知道这个人甚为希有。各位,般若大经,没有般若根性的人听上去好象要惊怖。“哎呀,原来我什么都要空呀,佛法也要空掉啊,连空也要空掉,那我还修什么行?修行没有意义,什么都空掉了。”认为断灭了,好象,就惊怖了。这个人能够不惊不怖不畏。
第八集上
这个人如果能够不惊、不怖、不畏,不怕,没有怀疑,这个人他是甚为希有的。因为我们末世的众生,末法时代的众生,听到这样深的意义一定是惊怖,谈到这样深的深般若他一定要怀疑,听到这样般若波罗蜜多的微妙法门,一定是怖畏。如果我们能不惊不怖的话我们成佛就有份。这是佛对须菩提讲的。听到这个经能够信受奉持,这个人确确实实是第一希有的。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闻到这个经不惊、不怖、不畏是第一希有的。什么道理呢?因为他能够理解如来所说的离相第一波罗蜜。离相的第一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他能理解。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是六度万行里面的最重要的一度。没有这个般若度,其余的五个度不能称为度;是世间的禅定,是世间的忍辱,是世间的布施。都是世间的,世间法都能做到。四禅八定看来是定,实际上还是世间的禅定。所以用般若的观照,他就能出离三界,所以称为第一波罗蜜。称般若是这许多度先导,这许多度里面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多都不能到达彼岸。般若它是离相的,他不但离开其他的许多相,连般若本身也离开。我们修学到没有少法可得的时候,你还得到什么?得不到别的东西,得到般若波罗蜜多吗?也不是。也没有少法可得。如果有少法可得了,这好比眼目中间放珠粉。眼睛里面放了珠粉一样是遮蔽视线,一样是看不见东西。所以即非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即非般若波罗蜜他是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的相上。如来讲是讲第一波罗蜜,但是不能执着在这个第一波罗蜜。但是也不是没有,不坏法相,因此是名般若波罗蜜,可以称它为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也是这样,如来说,忍辱波罗蜜也非可执着。你不能执着的。因为什么呢?没有忍辱之相可得。这就叫忍辱波罗蜜。在这个经里面一个讲到布施般若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可以治贪嘛,我们众生贪心,贪这儿贪那儿。我们就要布施。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施能施,这样子治贪。忍辱波罗蜜就是治嗔。小不忍则乱大谋。小的事情如果不忍耐的话,大的事情,大的计划就打破了。我本来安排的很好的,因为小的事情大家闹翻以后,很多的计划就打破了。所以世间法也讲忍辱。不过用佛法讲起来难忍能忍是不容易的。忍不住也要忍。一般的人不容易忍,忍不住,难忍。能忍。佛法就是这样,所以佛法里有八风不动啊。八个风吹过来,我就不动心。八个风里面,四个是顺的,四个是逆的。毁谤你呀,讥笑你呀,苦的事情来了,不利于你的事情来了。我们一天到晚求吉祥如意。它就是不吉祥不如意,你怎么办?特别是我们居士,在家的居士,磨练的机会很多,这是我们居士的特点。出家的人他离开家庭了,麻烦就少点了。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优婆塞戒经》里讲,出家菩萨修这个法门不足为难,在家居士修这个法门不容易呀。因为在家居士多恶因缘缠绕故。各种恶因缘比较多,缠绕他,就是围绕他,妻子呀,女儿呀,小孩呀不听话,种种不如意的事多得很。所以大慧宗杲禅师他讲过一句话,他说:“居士的修行要比出家人难大概多二十倍。”大概多二十倍,就说明在家居士磨练的机会多,进步也比较快。对有许多事情,你不到这个境界,他第八识这个种子不出来。你在这个境界里面,各种贪、嗔、痴,烦恼都来了。看你是不是用功,对付不对付得过去。对碍障的地方,你忍得过去忍不过去这是关键。所以《金刚经》多讲忍辱波罗蜜,实际上让我们断嗔心。还有书上经常讲到第一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断痴心。贪嗔痴嘛,痴心,就是妄想、无明、颠倒、愚痴就用般若来度它。贪嗔痴就用布施、忍辱、般若波罗蜜来度它。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我们不要执着,噢,有个忍辱可忍。有能忍的人,有所忍的境界,有这个相的话那就不能出三界。所以我们能够忍辱离相的话,忍辱之相也没有。但是也不是不忍,是名忍辱波罗蜜。有忍辱波罗蜜这个名字。《金刚经》这样的话有很多。如果用三谛来衡量。忍辱波罗蜜就是假谛,即非忍辱波罗蜜就是真谛。从三谛来讲也是空、假、中。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般若蜜,中谛。忍辱般若波罗蜜就是假谛,即非忍辱波罗蜜就是真谛。所以二谛、三谛都可以讲。这是从文字上,从教理上来讲就是这样子的。如果我们忍辱波罗蜜的时候执着有个忍辱可忍。还没有离开相,还是一个法执。非忍辱波罗蜜,就是讲忍辱之法也舍去,也离开了。不住忍辱之相,当然生死的苦因也没有了。所以忍辱一法是我们修行的主要法门。下面释迦牟尼佛举自已的例子啦。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释迦牟尼佛修行的时候,他修菩萨行的时候,有一次在山上打坐。那个时候,歌利王他带了一些宫女,到山上来。看见一个和尚在这儿打坐,宫女觉得很奇怪。有些宫女彩女就对他顶礼礼拜。这个时候,歌利王来了,他看到这个情况就发火起来,“哎呀,你这个少年。”因为释迦牟尼佛那时年纪很轻,大概不过二十九,三十岁。他三十岁成道,成道以后,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年纪当时很轻。“你这个少年又没有得到圣果,你敢调戏观看我所有的宫女吗?”释迦牟尼佛当时说,“大王我是没有贪心的啦,你不要怪我,好象贪你下面的宫人,才女。”歌利王当然不相信了,“世间的仙人他还要贪呢,你这个小和尚怎么能不贪色。你又没有证到圣果。见色而不贪我不相信。”释迦牟尼佛讲,“我虽然没有证到无贪的境界,但是对于贪的境界,我自已知道我是不会再有贪心的。”歌利王讲,“你有证据吗?”他说,“我能够忍辱呀,我有这个修持境界的功夫呀。”歌利王讲,“你能忍耐,那我试试看,我就把你的耳朵割掉。”把他的耳朵割掉。割掉以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还是菩萨。这个菩萨寂然不动,不动心,容颜一点不变。这个时候他手下的宫女看到了,就求歌利王,“你不要再打击他,不要再割他的身体啦。”歌利王说,“不行,鼻子再试试看。”就把他的鼻子也割掉了。后来把他的手指也割掉。释迦牟尼佛由于无量无边世来修的慈悲、悯苦一切众生,心里一点没有嗔恨心。这时,四天王忍不住了。四大天王心里就愤恨,你这样不讲道理,他就下雨,把石头象下雨一样打下来。歌利王一看,“哎呀,惊动天意了。”心里就慌了。赶快向菩萨求哀,“哎呀,这是我的不好,我向你忏悔呀。”菩萨讲了,“大王,我心里没有嗔,也没有贪,如果你不相信的话,我发誓如果我真是无嗔、无贪的话,我身体马上恢复过来。”发愿以后,果然他被割掉的身体恢复了。这当然是释迦牟尼佛大智慧的愿力所感召的不可思义的成就。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还要发大愿,“如果将来世成就菩提了,我先要度大王了生脱死。”后来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就度五个比丘,第一个就是乔陈如。乔陈如就是歌利王的后世。各位,这个就是佛教的博大精神,以德报怨。对他来讲是怨家,割过他的身体,但是他还要度他。他当时就发愿。各位想想,世间的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学问有这样的伟大吗?我们普通的凡夫啊,他骂过我一句,当下他不报复他,到一定的时候,他心中还是耿耿耿于怀呀,不放他过去,有机会的时候就要报仇,他以怨报怨嘛。世间有些是以德报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