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些是以怨报怨。释迦牟尼佛就是以德报怨。当然有些以怨报德那是更加不好。以德报怨,佛教的伟大就在这。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因为节节支解的时候,我已经空掉我相了,当然人相、众生相、念念牵留的寿者相都没有了。不然的话,我怎么不生嗔恨心呀?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修行佛法,修忍辱波罗蜜最重要的就是要没有我相。印光老法师《文钞》里面有一句话,很多年来我一向记着。他说,“久修大士,”修了很久的大菩萨,“能了我空,”能够知道我是空的,无我,“一切烦恼皆化为大光明藏。”那个时候,一切的烦恼,不管什么烦恼,都化为大光明宝藏了。自性本来是大光明。因为种种烦恼感招,恶缘缠绕,所以大光明不能现前。能够了解我空了,就不烦恼,当下就是大光明。所以各位,知道我空,观无我相,这是修行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法门。
有时候家里的事情来了,不是普通的事情,麻烦很多,讲到一个“死”还有什么?我的老师王骧陆居士,他说,“世间无论千万个大事抵不过一个死。”各位,他讲,“不管一千一万个大事情,跟死比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还是要死的,所以死的事情最大。“千万个死呢,又抵不过一修。”了生脱死,生死问题我只要修,修行就好,修就可以解脱生死。“千万个修抵不过一觉”,千修万修抵不过一个觉字。所以某老先生他创办的莲社,叫大觉莲社。很好,大觉。我们就是要大觉。从前诸葛孔明他讲,“大梦谁先知?”我们做大梦呀,哪个人先觉悟呀?先知先觉呀?诸葛亮当然是智慧的人。所以我们讲到死,千万大事变小事呀。世界上实际上是没有大、小的。
某居士,常常我们俩人聊天,他说,“世上实际没有大事、小事,也没有顺的、逆的。”对的,讲得很好,不住二元分别。大小、是非、人我、好坏无非都是妄想分别。如果不妄想分别的话,都是智慧境界。所以《维摩诘经》讲,“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对于第一义谛是不动,但是他了解一切世间是是非非,一切诸相,能善分别诸法相。诸法相,还是知道分别,因为他这分别不是我们意识的分别,而是智慧的观照。各位,意识的分别跟智慧的观照是不同的。有许多人这个问题可能还是没有搞清楚。有些居士,他把观照跟思维心混和在一起了。实际上思维心和观照,一个是有为的,一个是无为的。一个是有分别的,一个是无分别的。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转识成智。把我们的识转过来成为智慧。什么是无分别?无分别不是不知道。六祖讲的,“用即遍一切处,不执一切处。”用的时候,一切处都遍满,到处都很周到,但是一切处不执着。不是执着那个地方,执着这个地方,不执着。就这样不执着一切地方是大智慧。不执着一切事物,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所以那个时候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须菩提,我过去五百世的时候我作过忍辱仙人。各位,这个忍辱仙人呀,佛也叫仙人。这个仙人不一定是外道。释迦牟尼佛怎么会做外道?是吧。他这个仙人叫真仙,佛叫真仙,也可以叫他为真仙。所以他修行的当然还是佛法了。他多生多世布施生命,行所无事,他的心寂然不动。五百岁的时候,他修许多的法,有许多的境界。那个时候我也是无四相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法里面有一个念佛法门。这个念佛法门能够接引一切众生,随愿往生,横超三界。当然念佛法门我们修得好的话,感应也很大,也很方便。只要老老实实地念。有四句话,我们可以给各位参考。我们念佛的人,就要清净恭敬,口念耳听。一念清净,恭恭敬敬,一边口里念,一边耳朵里听。句句相续,字字分明。一句顶一句的顶上来,句句相续。字字分明,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快不慢,清清楚楚,两个耳朵听。口念耳听。好啦,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不是有嘛。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被一句佛号摄住。净念相继,清净心念,一念一念的跟上来。起初,清净的时候多,妄想的时候也有;后来妄想少了,清净的时候多了;再下去,慢慢打成一片了,念佛三昧现前,这个时候,寂照不二,就是禅宗的境界,就是《金刚经》的境界。功夫到这就是净念相继。这时候就是净念相继。继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念顶一念,净念嘛,阿弥陀佛就是净念。到后来,这个净念是我本来的清净境界,实相境界。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个净念相继就是清净实相之性。这样讲,禅宗跟净土宗,跟般若波罗蜜多没有二样,没有分家。当然就是一样的,下手的方法有不同,归根到底是一样的。禅净不二。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须菩提,我们菩萨离开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什么心呀?能发的心,所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发的方法,都是应该离开的,只有离相,离能发之心,所发之相才能得到真正的无上菩提。我们念佛的人如果不知道离开一切相的话,就不容易证到一心不乱,所以念佛的人最好与般若波罗蜜多合起来修,这境界就高。一句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就是应无所住啦。了了分明的时候,念佛的时候,净念分明的时候就是而生其心了。没有什么二样。所以念阿弥陀佛与般若波罗蜜多合起来修不矛盾。反过来,修般若波罗蜜多的人,再加上修一修南无阿弥陀佛,也很好呀。因为有时候我们观照的时候容易失照。各位,讲到失照两个字,我给各位讲一讲,失照是很痛苦的。失照就是你本来用觉照的力量把妄想压住了。有时候功夫不到家,一念大意妄想又起来了,马上感觉已经来不及了,那个时候,妄想纷飞呀,好象天下大的事情都倒下来。所以憨山大师在《禅门日诵》(《禅宗法要》)里面,他讲到,一但失照以后,种种的魔呀,种种痛苦就来了。我们修行的人要经常多念念阿弥陀佛,这是观照法门,就是修行般若法门,念阿弥陀佛还是很好。般若和净土合修,这个功效很大。须菩提菩萨应该离一切相,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要执着于能发之心,也不要执着于所离之相。那个时候能所因果都是离相的。后面他解释了。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各位,不应住色生心,劝大家不要在色上生心。看见一个境界,看见一个环境好还是不好,或者看见男女关系的事,我们不要起心动念。《地藏经》讲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所以菩萨戒里面不光是思想上不能动,行动破戒,你刚刚一动心念实际上已经是破戒了。因为你的口和身是由意识起作用的。意识动了,内心在外面表现出来就是口,骂人啦。打人啦,都是触的因。实际上你心动一下已经破戒了,菩萨戒很微细。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有人骂你,骂当然不好,心里不开心了。实际上讲到底,《优婆塞戒经》里面,讲得很多的,他说,骂的时候,后面的一个字出来,前面的一个字已经灭掉了,再后来一个字出来,前面一个字又灭掉了,念念生灭,怎么成骂呢?不是骂。各位,《四十二章经》里有人骂佛,等他骂完以后,释迦牟尼佛就问他,“你骂好了。如果有人送东西给你,你不接受,不接受怎么办呀?”他说,“我就拿回来了。”他说,“我现在也不接受。那你退回去了。”你等于骂自已了。骂我,我不嗔,我没有影响,你作了恶业,你自已退回去了,你自已遭罪。这是《四十二章经》里有的。释迦牟尼佛是教他、劝他,你不要作恶业了,今后受报很苦恼的。你骂人,实际上骂自已。你在作业,别的人没有作业。当然,所骂的人要有功夫,所骂的人如果动心发火,也是有罪的。发火了嘛。我们不要动心,如如不动,那么骂的人有罪,我们所骂的人没有罪。跟我丝毫不相关,没有影响。所以受也是这样的,识也是这样的。色声香味触法就是见闻觉知。色声就是见闻。觉就是香觉、味觉、触觉这三个觉。法就是知。这个见闻觉知是生死的根本。我们对这些境界怎么对付呀?应生无所住心。各位,这个非常重要,应生无所住心。要生一个心。生什么心?无所住的心。请问各位,无所住的心究竟是什么心呀?不住在六尘境界,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不住人我、是非。这是什么心?心还是有的。以前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话。应无所住,起用。而生其心,得体。两句话。现在把它并为一句话,应生无所住心。生是生心的,但是这个心是无所住的。文章好就好在这里。我们仔细体会,这句话就是我们修行解脱生死的重要的地方。无所住,一切境界来了,过而不留。过去就算了。有许多人,现在当然种种的烦恼,过去的烦恼,已经过去几年了,他还是
第8集下
有许多人,现在当然种种的烦恼;过去的烦恼,已经过去几年了,他还是攀缘不息;未来的事情,明年的事情,下半年的事情他还是想得很多。这都是妄想颠倒呀。过去、现在、未来,你到时候来的事情不是这样,一切无常嘛,你算得很好,下半年怎么样怎么样。来得时候不是这样子,你人死了,下半年死了,你的计划都落空了。所以应生无所住心。如果心有住着的话,则为非住。你如果心住着一个地方,那么,常住真心就住不着了,就为非住了。意思就是,不应住无,不应住在境界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跟这个意思是差不多的。所以佛讲,菩萨心不应该住色布施。布施的时候不要有我是能布施的人,对方是所布施的对象;也不要想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