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24

  ..續本文上一頁布施了好多好多的錢。沒有這回事,不執不住。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因爲要利益一切衆生,他應該這樣布施,不住于相。不住相布施也就是離相布施,他的福德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如果住相布施了,他也有福德的,不過他是有限的。他是有爲法,只能說他是福德吧,不能說他是功德吧。一般講起來功德還是無爲的,福德還是有爲的。梁武帝他就是住在有爲法上,他的布施就是有相的福德,談不上離相的功德了。這個地方爲什麼專門講布施。實際上布施波羅蜜,它可以把六度結合在一起。因爲布施裏面有財施,有法施,有無畏施。我們以財物布施當然是布施度。我們不惱害衆生,不冤枉衆生,讓衆生生歡喜心。……講,“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無畏這就是持戒度嘛。有怨的衆生我不報,讓他心裏上不怕,這就是忍辱度。法施,能夠演說各種佛法,教人不倦。教人不倦,不疲倦,這就是精進度。所講的法不錯亂,不亂講,這就是禅定度。智慧分明自在無礙,這就是智慧度。所以這一布施波羅蜜多,實際上六度都包括在裏面了。總的來講是要無相,離相。所以佛這樣子反反複複地叮咛就是說明,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應當這樣子的無住布施,方能合乎無爲的道理。如果住著,稍微有些住著的話,那麼有人,有我,有法,種種的境界執著了,執著了以後成爲有爲的果報,他就不能解脫了。怎麼能度衆生呢?讓衆生得到了生脫死的利益呢?下面,佛又講了,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則非衆生。

  如來說,一切相都是非相,所謂非相者,就是什麼呢?非可執著的啦。緣生性空的啦。即相而離相的了。所以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他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爲什麼一切衆生即非衆生呢?因爲衆生也是因緣和合的。衆生本來是佛,本來他不是衆生,不是煩煩惱惱的衆生。所以你不要把衆生看死了,他一定就是衆生。緣生無性,當體空寂。所以即非衆生。這樣子,當然我們從相來講。以前我們也講起過,有兩種。一方面,一切相當它是虛妄的,知道它是虛妄的。但是這一切相又是真的。各位,有沒有體會出來。這問題不好講,我講個比喻。那天也講到。用金子,等融化了以後,做成許多的手飾,戒指啦,手鏈啦,金杯子,金茶壺都可以做,是吧。但是這些相,是真的吧?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融化以後,就沒有了,這些相就沒有了。戒子相就沒有了,茶杯相也沒有了。但是呢,“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啊。它也不是完全沒有的,他本體都是金子啊。茶杯也是金子,金戒子也是金子,手鏈還是金子。這樣講起來,相就是性。這個相就是金子。器就是金。器具就是金子。相就是性。一切相就是我的性啦。所以色就是空。空就是色。我們要見自性嗎?山河大地就是我的自性。不過,這要有個前提,就是不要執著。你執著山河大地是真的啦,那就不對。從前有個禅師講這個問題。哪一個禅師,我記不起來了。他說,“未悟的人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啊。”沒有開悟的人看到山當它是山,看見水當它是水。當然是這樣子。爲什麼呢?因爲他不知道這是因緣所生;不知道是原子、分子、電子各種結合起來的;一個大山,一個大海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沒有的,執著外相。“用功的人他就不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他知道一切都是微塵和合,一合相,合起來的,實際上沒有這個相。緣塵組合起來的,因緣所生的東西。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乃至房子不是房子,…子不是…子;人也不是人啦,都是父母的精血和合,也是細胞結合起來的。都不是。非相。“真正有功夫的人又不同了,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爲什麼呢?那個時候,看見山就是我的本體,看見水也不離我的本性呀。這個山呀,水呀還能夠我本體所分別。山還是當它山用,水還是當它水用。你要見到本體嗎?山水就是我的本體。所以古人有句話,“青青翠竹皆是般若,郁郁黃花無非法身。”這當然講得證體一般的情況。實際上就是非相,非非相。一切衆生也是這樣,所以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菩薩不住相布施,一切諸相即非諸相,一切衆生即非衆生。這樣講法好象不容易使人相信,恐怕大家又要起懷疑,“佛講的話會不會是虛妄的?”所以這裏馬上用這五句話來說明。說明真語者,佛不講假的。實語者,佛不講虛語的。如語者,佛講的話不變的;不是今天這樣講,明天那樣講,不變的;無常就是無常,無我就是無我。不诳語者,不是欺騙人的,不欺騙人。不異語者,佛佛道同,不是這個佛那樣講,明天燃燈佛又是這樣講,別的什麼阿彌陀佛又是這樣講。不是的,講實相道理,講世間的諸法道理,都是一樣的。不異語。所講的話沒有兩樣的。所以講五種話。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馬上又回到本來面目,本來境界。如來所得的法,這個法,各位我們研究這個法。這個法不是方法,也不是諸法實相的諸法。也不是種種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各種的法門。也不是事事物物。是真如之法。所以我常常提醒大家要注意這個法。這個法解釋很多。“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個法就是方法。方法也應該舍掉,不要看到指頭就是月亮,月亮在天上,不是在指頭上;用指見月,不等于指頭就是月。還有一個法是事事物物,“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生了,一切是非、人我都來了。心滅掉了,大家忘記了,就算了。這個法就是一切事物。還有一個法就是實相。實相也是一個法,真如也是一個法。這裏講此法無實無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相之法,你講他實在的,不是實在的;你講他沒有的,不是虛無的。所以說這四個字可以說通篇靈魂,也可以說是必竟的統一,是空有的不二。無實就是空,無虛就是有。也可以說是體用不二。他的體是無實,他的用是無虛呀。妙用還是有的。也可以說是寂照不二呀。無實就是寂然不動,無虛,覺照無礙呀。“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能夠照見。不是沒有啊。所以實相中道第一義谛,實相般若之法,就是此法,如來已經證到這個法。這個法就是離開兩邊。什麼叫兩邊?又是離開兩邊,又是兩邊都照顧得到。所以說無實無虛。因爲它是無實,所以不執著在有的一邊,不執著有諸相可得,也不見有衆生可度呀。因爲他是無虛,妙用不虛的,六度萬行,廣度衆生,你說他是虛嗎?也不是。有這個事呀。無量無邊衆生都可以度,就這個事是無虛的。因爲無虛的,他就不著空的一邊;不舍掉布施的行爲,不舍掉利益一切衆生。即相而離相。利生而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諸佛如來以這個法門來修證,成就菩提。今後我們修行,也不離這個法門。不要執著空有二邊,又不離開空有兩邊。所以佛法確實是圓融無礙。有些不學佛的,是聽不懂呀。有時講空,有時講有,有時講非空非有,有時講即空即有。究竟是有還是沒有?他搞不清楚。我們證到了真如實相以後,明明有這個不生不滅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東西。你還說他假嗎?那個時候句句都是好的。你說他是非空,是非空呀,明明是有嘛,了了分明嘛。你說非有,是非有啊,一切都是虛妄的,緣生性空嘛。乃至于即空即有也是這樣子,雖然明鏡照東西的時候,空空寂寂,但是明鏡裏面的東西,種種的形象很清楚。空有不二的。當然諸佛菩薩度生的時候,就是行空花之佛事,做水月之道場。雖然有許多道場,行許多佛事,實際上是水中之月,他不以爲是真的,遊戲之事。所以佛教裏面有遊戲叁昧。大德、佛菩薩都是遊戲叁昧,你看他很忙,實際上他不忙。心中了無一事,了無一人,行其所無事。在《四書》裏面也有一句話,“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能夠行其所無事,這個智慧就大了。我們這裏看,有許多人做事情,行其所無事,好象沒有事。……他實際很忙呀,要打電腦,又要印書,又要管別的佛教上的事情,又要聽經,自已也要禅定,做功課呀,他行其所無事。最近《般若花》印出來了,下面還要印。他很忙。但是你看看他好象沒有事情,行所無事。各位,這就是修行功夫呀。一般我們普通的凡夫,稍微一點事就忙得不得了,苦惱得不得了,“哎呀,弄不清楚,搞不清楚。”這是不容易的,這是妙用。當然諸佛菩薩妙用比我們更大,他是十方世界,救度衆生,化身百千萬憶來救度衆生。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須菩提如果菩薩心住在這個法上,五蘊呀,六塵呀,六度萬行呀,我證得無上菩提呀,這都是住在法上。這樣行布施,好比人到暗室裏面去,看不見東西呀。所以菩薩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如果沒有觀照般若的話,不知道叁輪體空的話,他心住在六塵境界上,行布施,不但不能夠度脫煩惱,度脫根塵。而且他的貪心、他的嗔心,還是很重的。貪心、癡心還是要感招他,纏繞他。這樣子,修道就是障礙。好比眼睛到暗的地方去,沒有太陽光也看不見東西。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這是無住的功德了。菩薩發心修行,心不住在六塵諸法上,行一切布施。用觀照功行,雖然行一切布施,心裏沒有這回事。日光圓滿,頭頭是道。好比有人有眼睛,上面有太陽,光明照耀。這種種的事看得很清楚。這日光就是表示觀照般若了。種種的色是什麼呢?比喻實相的妙理呀。有了觀照的妙住,當然可以親自見到實相的妙理。見到六度萬行,一切無非是實相。實相究竟是什麼東西?實相就是,一切法就是它,一切法不離開它。實相不即一切法,也不離一切法。不是跟一切相相同的,也不離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