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26

  ..續本文上一頁業不可轉,否則也不叫定業了,有因必有果,過去所做的事情,他還是要受報的。叁昧水忏就是高僧過去世殺過人。他尋了幾世以後尋不到他,後來尋到以後,在膝蓋上面生一個人面瘡,痛得不得了。這也是受報,定業不可轉的。當然,他也重報輕受了。但是我們用功至誠忏悔的話,那還是可以轉的。不然的話,我們怎麼說一心念阿彌陀佛消八十一劫的生死重罪。至心念佛,念佛消八十一劫生死重罪。《觀無量壽經》,佛經上有的。總的來講,我們對業障至誠忏悔的話,一切業都是可以消除的。過去無始劫中,因爲有貪嗔癡,汙染修,所做的惡業是無量無邊。但是這個惡業如果有體相的話,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多得不得了。現在我們以清淨叁業,遍法界一切微塵的法塵裏面,向諸佛菩薩面前至誠忏悔,以後不造了。以後就是恒處寂靜一切功德,能夠這樣發心,那定業就可以轉的,不然的話,念佛無用呀。這裏我們要必竟的看待這個問題。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是講經的妙用,我在過去無量阿僧祗劫,在然燈佛面前,值到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那由他就是萬萬的意思,一億,一億就是萬萬。八百四千萬億再加上那由他,這許許多多的諸佛,我都是供養承事,沒有空過。如果有人在以後末世裏能夠受持讀誦這部經,他所得的功德對于我供養的功德比較起來呢,百分不及一,我這個一百分也不到抵他一分,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也比喻不到。這就是說明經的功德,經的妙用是不可思議。所以這裏比較。下面總結經的妙用,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以後末世受持讀誦這個經。他所得的功德,我如果具體地講,以前我不過是大略地講,如果具體地講起來呀,一般的人聽到以後,心裏就要狂亂,就是要懷疑,要毀谛。要狂亂,我也不敢具體的講,免叫末世的衆生遭谛佛之罪呀。須菩提!你要知道這個經義是不可思議,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所得果報什麼果報?荷擔如來家業。不是果報嗎?當得無上菩提。不是果報嗎?當下就證到自已的本來性德,當下能夠了生脫死,超登彼岸。所以這個果報是不可思議,經義是不可思議,果報也是不可思議。我們應該相信《金剛經》的功德,斷疑生信。按過去所分,上半部《金剛經》到十六分爲止,下半部從十七分開始,就是究竟無我分,梁昭明太子他分的是究竟無我分。上半部跟下半部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在講下半部之前把它說明一下。因爲上半部它講的是破掉粗分的我法二執。有些法師說上半部破我執,下半部破法執,這樣講法不很恰當。爲什麼呢?因爲上半部經裏,不是也有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也有嘛,無非法相,也講到非法嘛。不是破法執也破嗎?那麼,究竟有什麼不同呢?因爲它是粗的,粗的我法二執。下半部是破細的我法二執。所以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這是一個不同的地方。還有,上半部它是空境界,下半部是空心。空境界就是所執著的境界,它空掉。下半部就是能執著這個心也空掉。境界就是由粗到細,由境到心,一步深入一步,一步一步深入。同時呢,這個經很妙,實際上它是講是非兩個字。上半部講的一切皆非,一切都不是。非我,非人,非衆生,非壽者,就是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無法相,也無非法相。一切皆非。一切都掃掉,一切都破掉。非法,非非法嘛。都是非。下半部一切都是是。一個非,一個是,簡單的概括一下。爲什麼?下半部分它很多地講到證體啓用。“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啊。“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什麼是如來呀?諸法不變不易就是如來。它就確定下來了。上半部都空掉,下半部又啓用了。這個經是非常好。也可以這樣講。《金剛經》後面有二句話,它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也可以作金剛經的總結。上半部就是“不取于相”。不是把相都破掉嗎?我相、法相、非法相,我相、法相、空相,我執、法執、空執都破掉,不取于相,概括的意思。“如如不動”,下半部就是顯體,把本體顯出來了。是一個如如不動的境界,是本來微妙的境界。所以《金剛經》妙呀,很妙很妙。幾句話,一個是,一個非,把它總結出來了。兩句話,“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總結出來了。下面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這個時候,慧命須菩提,解空第一,釋迦牟尼佛弟子解空第一就是須菩提。他在佛前說明,世尊呀,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開發無上菩提之心,雲何應住?究竟應該怎樣住下來?究竟應該怎樣降服其心?上次也講了,這個雲何應住,跟以前的文字差不多。但是按照唐人, 的寫本裏面,雲何應住?前面的應該是應雲何住?這裏是雲何應住?這兩個文字意義是不同的,應雲何住,雲何降服其心?須菩提是代我們問的。我們衆生苦惱就是不能降服其心。哎呀,這個妄心起來不能降服是很痛苦的。對什麼事情都感到很痛苦,沒有辦法看到實相。有許多人他打麻將,看電影,跳跳舞,做什麼娛樂都是臨時的,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你跳舞跳好了,電影看好了,麻將打好以後,他心裏還是煩惱呀,原來的煩惱是原封不動呀,他沒有根本掃除它嘛,所以須菩提代我們問,雲何降服其心,應雲何住?初步怎麼下手?應該怎樣下手,住下來啊?把心降服下來呀?那麼這個地方又不同了,釋迦牟尼佛已經開示很多了。就是要離相無住,就是不要執著。《金剛經》主要講離相,講無住,講不要執著。一部《金剛經》就是講不要住,不要執著。講了很多,那麼這樣講起來,雲何應住?怎樣住,才能真正把心降服下來?這功夫又進了。你說離相無住,那麼住在什麼地方?離相無住,是不是住在真心裏面呀?才能降服妄心呀?我們住在真心對不對呀?住在般若波羅蜜多上對不對呀?各位,般若波羅蜜多也是法吧。住在般若波羅蜜多,那還是住在法上。法還沒有空嘛,怎麼能夠降服其心呢?這兩個,雲何應住?應雲何住?含義有所不同。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應該怎樣住下來?怎樣把心降服下去?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住?如果住在真心上對不對?住在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法上對不對?這裏的問題就進一步了,不是以前的問題了。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佛告訴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要開發無上菩提之心,當生如是心。應該生這樣上求下化的心,生無所住心,當生如是心,我應該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以後,但是呢?一切不執著,無有一個衆生是我滅度他,他心中無相,離開四相,也離開法相。如果不離相,幫助衆生是一回事,那又執著了。你執著以後你是凡夫了,你不是衆生啦,那你度衆生,講經說法不過是有爲的佛道而已。不是無爲的功德了。所以下邊講了,“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如果菩薩有我是能度的人,許多衆生是我所度的衆生,還有我說了什麼什麼法,使他們降服其心,特別是般若波羅蜜多之法,六度之修,這樣子我相、法相、住著在一起,怎麼能夠解脫呢?不能解脫。心中還是挂礙,還是疑惑,怖起來,如果有這個四相的話即非菩薩。總的來講就是應該無所住呀,今後度衆生應該無所住。不要住在六塵境界,不管是因上、果上我們都不能執著它,好象有一個菩提可以得到,好象有一個方法可以得到菩提。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證得之心。這個菩提心,發菩提心的法不光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是開發,開發自已本有的正等正覺。勤心起修,修而無修,能度所度都無所住著。下面就說明一下,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講清楚了。不也,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進一步講清楚,爲什麼說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須菩提,”又問他了,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在燃燈佛所,有什麼方法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嗎?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法是方法。是不是有念佛法門,忏悔法門、止觀法門呢?或者說有般若法門呢?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是這樣的,根據我所理解的佛所說的意義,“佛在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無有一法可得,也無有一法可以執著的了。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講,對的,無法可得的。所以《金剛經》講,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法不是沒有的嘛,還有什麼可說的?也沒有什麼法可說。這個經以後還是要講到的。佛講,對的,你講得不錯的,須菩提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