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法。就是不即不离。不住它,也不离开它。实相妙用。实相跟一切外境的关系,事物的关系就是这样。你说,“实相有实在的东西。”不对。你说,“没有实在的东西,离开它。”也不对。所以不即不离,这是真正实相的境界。我们心中不执法了以后,就契合了这个无实的道理。这个无实的道理来行布施的话,那么就起了无虚之理了。无实无虚嘛。所以六祖讲了,无实就是法体空寂,无相可得;但是恒沙的妙用用不完,所以叫它是无虚,因为有无量恒沙的妙用。行一切布施功德,但是本体是空寂的。所以不应该住在法上。即知道布施,又知道离相。总的来讲,我们即要知道布施,又要知道离相。这样就证到第一义谛,两谛不着,方才合乎般若的妙用。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今后的世界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对这个经受持读诵,那么以佛的智慧,他五眼六通、三身、四智都俱备;以佛的智慧完全了解这个人,知道这个人,见到这个人,都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无量就是时间了,无边就是空间了。无量无边功德,说明功德大得不得了啊。只要我们能够修持无住之行慧,佛的眼睛清清楚楚见到看到,他都是了解到,都能够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的。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这讲利益他人,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当然是大菩萨,菩萨发心的人,不是一般的人,发大乘心的人。他初、中、后日的时间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前面讲以七宝来布施,现在讲以身体来布施。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这样子无量百千万亿劫,这样长的时间以身体来布施。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典,信心不逆,相信,不反对,不反感,认为这是真的。“信为道源功德母”,《华严经》讲的。信心很重要,信心不逆,其福胜彼。这个福报比恒河沙数身命布施,三世以恒河沙数身命布施的功德福报还要胜过。何况这个人能够书写,这个人能够读诵,能够受持,能够为人解说,能够自利利他,总的来说能够自利利他。那当然更加胜过以身命布施了。总的来讲,说明什么呢?主要说明般若无住的功用是无可较量的。只要信心不逆的话,只要对这文字般若,无住的道理不生怀疑,佛法的大海你就能进去,唯信能入。由信而解,由解而行。所以发信心,有信根。……都是由信开始的。所以福德可以超胜。这是比较。一个是有为之法,有为的福报。而这部经讲的,就是听到这部经,无为的种子,菩提的种子种下去了。能够回光返照,又能够书写,为人解说,福德当然更加胜过有为的功德。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须菩提呀,总的来讲,要紧的来讲,这个经不可思议、不可用心来思,不可用口来议。不可称量,不可用称来称,不可用斗来量。这里无非形容功德之大,有无边功德。如来为哪个人说?为发大乘者说,就是发大乘菩萨心,要自利利他的人,大乘众生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为发要想成佛的人,最上乘就是佛乘,为想成佛的人说的。所以不可思,就是不是言语所能形容。不可议,不是口头所能测度。不是凡夫可以测度。不可思,不可议。思就是心思。议就是口头的形容,口头的称量。总的来讲,因为这部经是为发最上乘者说,为发大乘者说;所以它是圆顿之教。为什么到这时候方才说?因为众生根性成熟。佛说法五时八教。从《华严经》以后,众生不了解,就讲《阿含经》。《阿含经》以后,众生慢慢根性成熟了,就讲《方等经》。方等以后,开始讲《般若经》。般若圆满以后,就讲《法华》、《涅槃》,就是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部经就是讲般若波罗蜜,佛讲《般若波罗蜜多》讲二十二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有人能够实行接受,行持,能够读诵,而且能够广为人讲,为人说。如来完全知道,他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完全能够知见这个人,都成够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心思不可口议的功德。这些人将来就能担荷如来的家业,挑起宏法利生的大担子。荷担如来家业,能够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大事业。能够信仰这个般若大教,能够理解实相的大理,这个两大理。所以我们知道菩提大果就是如来的使命,荷担如来的家业。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何以故?反问的意思。何以故?必定要发大乘心,最上乘心才能够荷担如来无上菩提呢?因为须菩提呀,如果有人,他专门欢喜小法,小乘之法。小乘之法它虽然也讲到离我,离我相,也讲到空。不过他这个空是偏空啦。他只讲我空,不讲法空,更不讲空空。如果乐小法的人,他虽然能空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但是还有四见。执着见还是妄见了。各位,相跟见有不同的地方。第八识里面有二分,一分是相分,一分是见分。相简单的讲就是境界。见就是能见境界的心。一个比较粗,相比较粗,见比较细。这个经里面,以后下面一步一步下去,由粗到细。从空粗的我法二执,到最后空细的我法二执。一步一步地引向到深入。从这个地方开始见到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个见,讲到见的事情,如果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比方说拔无因果,这也是见。须陀洹他修行断见惑以后,他五个见都断了。这五个见里,首先就是我见。我见,力量很大,也就是身见,我们众生,大都都怕死,怕损坏我的身体。这个身体是我的,这个身体就是我见。须陀洹破我见了以后,见惑断了。见惑断了,才能修二果、三果、四果,到思惑也断了。见思惑。断见惑也是不容易的。断见惑以后就是醒了,叫入流,入到圣人之流的地方去。如果这样子对见没有忘,对于这个经他不能够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第九集上
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没有忘掉。意志下的人,不能发大乘之心。不发大乘之心,中道之理他不明了,所以不但不能听受读诵也不能为人解说啦。因此我们要发大心,不能好乐小法。发大乘之心,各位,大乘和小乘在发的时候并没有大乘、小乘。现在讲起来小乘就是原始佛教。原始佛教跟大乘有什么分别呢?原始佛教一般来讲,讲自利的多,讲利他的少。小乘佛教讲破我执,不讲破法执。它讲我空法有,法还是有的。我是空的,我是空的,但是法还是有的,五蕴还是有的,十二处,十八界,种种世间法都有的。大乘就不这样讲,我空了,法也是空的。原子、分子、粒子,到最后,没有了,变临虚尘,变波了。波了还有什么东西?没有东西。法也是空的。大、小乘境界不同。还有小乘多数都是自利,看众生烦恼很重,尘沙惑,他就不想度众生,度自已度掉算数。小乘、大乘就这些分别。《法华经》里面,化城就是接引小乘,在化城里住一下,休息好了再前进,登到宝上去。《法华经》讲得很清楚。各位,可能都读过的。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在在处处,如果有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它这里讲是讲天、人、阿修罗三个善道,但是本意上讲三个恶道也包括进去了,所以是一切世间,并不是讲三世间。一切世间都应该供养,不仅仅是人、天、阿修罗。应该知道这个地方就是供我们舍利的塔。有经的地方就是等于有供舍利的塔,都应该恭恭敬敬礼拜,恭恭敬敬唱赞围绕。身口意三业恭敬,而且以诸华香来散这个地方。前面所讲的,“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全经所在的地方呢?四句偈尚且应该这样做,何况全经呢?所以应该以诸华香,恭敬赞叹。好象佛亲自在的地方一样,以香华供养,以香华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还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这部经,一面读经,但是有人轻贱他,看不起他,骂他,毁谤他。这是什么道理呢?你讲《金刚经》功德不是很大吗?但是研究《金刚经》的人不一定各各人都受到好处呀。受人家的侮辱,受人家的侮辱也有的。要知道这个人先世的罪业应该到恶道里去。因为今世有人轻贱他,他先世的罪业就消灭了。重报轻受,本来应该重报,他就轻受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当来就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就告诉须菩提,持经的人碰到这种情况,你不要怀疑这个经是没有功德。应该知道这个人本来先世就有恶业,定业本来是不可转的,应该堕三恶道的。现在因为这种苦了以后,受到侮辱,受到苦恼以后,看不起以后,他先世的罪业就消灭了,重报就轻受了,定业就可以转了。他意思就是说,不要认为没有功德,还是有功德的。重报轻受不是功德嘛。各位,定业可转还是不可转,有两个方面的说法。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