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26

  ..续本文上一页业不可转,否则也不叫定业了,有因必有果,过去所做的事情,他还是要受报的。三昧水忏就是高僧过去世杀过人。他寻了几世以后寻不到他,后来寻到以后,在膝盖上面生一个人面疮,痛得不得了。这也是受报,定业不可转的。当然,他也重报轻受了。但是我们用功至诚忏悔的话,那还是可以转的。不然的话,我们怎么说一心念阿弥陀佛消八十一劫的生死重罪。至心念佛,念佛消八十一劫生死重罪。《观无量寿经》,佛经上有的。总的来讲,我们对业障至诚忏悔的话,一切业都是可以消除的。过去无始劫中,因为有贪嗔痴,污染修,所做的恶业是无量无边。但是这个恶业如果有体相的话,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多得不得了。现在我们以清净三业,遍法界一切微尘的法尘里面,向诸佛菩萨面前至诚忏悔,以后不造了。以后就是恒处寂静一切功德,能够这样发心,那定业就可以转的,不然的话,念佛无用呀。这里我们要必竟的看待这个问题。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是讲经的妙用,我在过去无量阿僧祗劫,在然灯佛面前,值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由他就是万万的意思,一亿,一亿就是万万。八百四千万亿再加上那由他,这许许多多的诸佛,我都是供养承事,没有空过。如果有人在以后末世里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他所得的功德对于我供养的功德比较起来呢,百分不及一,我这个一百分也不到抵他一分,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也比喻不到。这就是说明经的功德,经的妙用是不可思议。所以这里比较。下面总结经的妙用,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以后末世受持读诵这个经。他所得的功德,我如果具体地讲,以前我不过是大略地讲,如果具体地讲起来呀,一般的人听到以后,心里就要狂乱,就是要怀疑,要毁谛。要狂乱,我也不敢具体的讲,免叫末世的众生遭谛佛之罪呀。须菩提!你要知道这个经义是不可思议,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所得果报什么果报?荷担如来家业。不是果报吗?当得无上菩提。不是果报吗?当下就证到自已的本来性德,当下能够了生脱死,超登彼岸。所以这个果报是不可思议,经义是不可思议,果报也是不可思议。我们应该相信《金刚经》的功德,断疑生信。按过去所分,上半部《金刚经》到十六分为止,下半部从十七分开始,就是究竟无我分,梁昭明太子他分的是究竟无我分。上半部跟下半部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在讲下半部之前把它说明一下。因为上半部它讲的是破掉粗分的我法二执。有些法师说上半部破我执,下半部破法执,这样讲法不很恰当。为什么呢?因为上半部经里,不是也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也有嘛,无非法相,也讲到非法嘛。不是破法执也破吗?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因为它是粗的,粗的我法二执。下半部是破细的我法二执。所以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一个不同的地方。还有,上半部它是空境界,下半部是空心。空境界就是所执着的境界,它空掉。下半部就是能执着这个心也空掉。境界就是由粗到细,由境到心,一步深入一步,一步一步深入。同时呢,这个经很妙,实际上它是讲是非两个字。上半部讲的一切皆非,一切都不是。非我,非人,非众生,非寿者,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法相,也无非法相。一切皆非。一切都扫掉,一切都破掉。非法,非非法嘛。都是非。下半部一切都是是。一个非,一个是,简单的概括一下。为什么?下半部分它很多地讲到证体启用。“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啊。“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什么是如来呀?诸法不变不易就是如来。它就确定下来了。上半部都空掉,下半部又启用了。这个经是非常好。也可以这样讲。《金刚经》后面有二句话,它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也可以作金刚经的总结。上半部就是“不取于相”。不是把相都破掉吗?我相、法相、非法相,我相、法相、空相,我执、法执、空执都破掉,不取于相,概括的意思。“如如不动”,下半部就是显体,把本体显出来了。是一个如如不动的境界,是本来微妙的境界。所以《金刚经》妙呀,很妙很妙。几句话,一个是,一个非,把它总结出来了。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总结出来了。下面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个时候,慧命须菩提,解空第一,释迦牟尼佛弟子解空第一就是须菩提。他在佛前说明,世尊呀,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开发无上菩提之心,云何应住?究竟应该怎样住下来?究竟应该怎样降服其心?上次也讲了,这个云何应住,跟以前的文字差不多。但是按照唐人, 的写本里面,云何应住?前面的应该是应云何住?这里是云何应住?这两个文字意义是不同的,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须菩提是代我们问的。我们众生苦恼就是不能降服其心。哎呀,这个妄心起来不能降服是很痛苦的。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很痛苦,没有办法看到实相。有许多人他打麻将,看电影,跳跳舞,做什么娱乐都是临时的,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你跳舞跳好了,电影看好了,麻将打好以后,他心里还是烦恼呀,原来的烦恼是原封不动呀,他没有根本扫除它嘛,所以须菩提代我们问,云何降服其心,应云何住?初步怎么下手?应该怎样下手,住下来啊?把心降服下来呀?那么这个地方又不同了,释迦牟尼佛已经开示很多了。就是要离相无住,就是不要执着。《金刚经》主要讲离相,讲无住,讲不要执着。一部《金刚经》就是讲不要住,不要执着。讲了很多,那么这样讲起来,云何应住?怎样住,才能真正把心降服下来?这功夫又进了。你说离相无住,那么住在什么地方?离相无住,是不是住在真心里面呀?才能降服妄心呀?我们住在真心对不对呀?住在般若波罗蜜多上对不对呀?各位,般若波罗蜜多也是法吧。住在般若波罗蜜多,那还是住在法上。法还没有空嘛,怎么能够降服其心呢?这两个,云何应住?应云何住?含义有所不同。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该怎样住下来?怎样把心降服下去?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住?如果住在真心上对不对?住在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法上对不对?这里的问题就进一步了,不是以前的问题了。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开发无上菩提之心,当生如是心。应该生这样上求下化的心,生无所住心,当生如是心,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以后,但是呢?一切不执着,无有一个众生是我灭度他,他心中无相,离开四相,也离开法相。如果不离相,帮助众生是一回事,那又执着了。你执着以后你是凡夫了,你不是众生啦,那你度众生,讲经说法不过是有为的佛道而已。不是无为的功德了。所以下边讲了,“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如果菩萨有我是能度的人,许多众生是我所度的众生,还有我说了什么什么法,使他们降服其心,特别是般若波罗蜜多之法,六度之修,这样子我相、法相、住着在一起,怎么能够解脱呢?不能解脱。心中还是挂碍,还是疑惑,怖起来,如果有这个四相的话即非菩萨。总的来讲就是应该无所住呀,今后度众生应该无所住。不要住在六尘境界,不管是因上、果上我们都不能执着它,好象有一个菩提可以得到,好象有一个方法可以得到菩提。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证得之心。这个菩提心,发菩提心的法不光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开发,开发自已本有的正等正觉。勤心起修,修而无修,能度所度都无所住着。下面就说明一下,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讲清楚了。不也,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进一步讲清楚,为什么说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须菩提,”又问他了,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在燃灯佛所,有什么方法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吗?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法是方法。是不是有念佛法门,忏悔法门、止观法门呢?或者说有般若法门呢?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是这样的,根据我所理解的佛所说的意义,“佛在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无有一法可得,也无有一法可以执着的了。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讲,对的,无法可得的。所以《金刚经》讲,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法不是没有的嘛,还有什么可说的?也没有什么法可说。这个经以后还是要讲到的。佛讲,对的,你讲得不错的,须菩提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