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27

  ..续本文上一页实无有,事实就是讲无有一法可得的,无有一法可执着的。你不要执着什么法,什么法。所以六祖说,诸佛菩萨说法都是不异语,不是你这样讲,他这样讲。《六祖坛经》里,我们这里有许多人都学过。他不是讲,实际上没有一法要给人讲。没有真实的佛法讲,都是随方解缚。根据根性,根据他的烦恼,解脱他的依缚。实际上是没有法可得,也无有定法可说。各位,这样我们眼界就开开来了,不被法执所障蔽,不被法执所干扰。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是没有法可得的。扫掉,法也扫掉了。不但我扫掉,法也扫掉了,空也扫掉。我得到一个空是吗?心空空寂寂的?不对。空也扫掉。你还有空执嘛,还是法嘛,还是法执嘛。这法执还是我执啦。四法相里有,人我执,法我执。都是不舍我执,不舍法执。我执还是法执里面来的。法相里面都讲到这个问题。所以实无有法。释迦牟尼佛讲,“如是,如是,”就是印证须菩提讲的话。你的解释是这样子的,我也是这样子,如是,如是。因果很自然的。因上是无法可修,果上是无法可得。因为因果相连的,因上没有法,果上有什么法可得吗?所以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心的时候无法,究竟归到底还是无法。这是很重要的。是不是没有东西可得到?当然也不是。下面就有了,讲到有了,“一切法都是佛法,此法无实无虚。”你说它虚也是不虚的。各位,我们研究经典,一定要和修证结合起来。如果不从明心见性,不从眼见本来面目的实相上下手的话,讲到后来自己也莫明其妙。讲空啊,有啊;是啊,非啊,两边,搞不清楚。证到这个境界,确实是这样,就知道了,“哎呀,原来是这样的。是无实无虚的,是非空非有的,是常寂常照的,是不生不灭的,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和修行结合起来,那学习起来更有味道。得到一分境界,再和经上再印证一下,这经的道理就更明了。修行的方面也更能不断地进步。下面释迦牟尼佛再讲一讲,说明很重要。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须菩提,如果有法如来可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话,那么燃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的,说你将来可以作佛,名字叫“释迦牟尼佛”。因为没有住着一法,不住在法上,也不住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真如之法上。真如是无智也无得,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燃灯佛给我授记。他怎么讲?他说,“你将来,来世的时候你可以作佛,这佛号叫释迦牟尼。”这意思就是说,如果有法得菩提,则有能得之心,能得之法,有所得的菩提。这是能所分明,能所清清楚楚。法相还宛然在嘛,我相法相还在,妄心还没有降下去,真心怎么能够住下来呢?怎么能够成就佛道呢?所以不能授记。现在你已经了解无法可得了,那么就授记了,说你当来一定可以成佛。预计这个事情,你以后一定能够作佛,作佛以后,名字叫“释迦牟尼佛”。“释迦”就是能仁的意思。能仁所以普利一切众生。寂默就是智慧呀,寂然不动啊。所以能仁就是慈悲,寂默就是智慧。悲智双运啦,救度众生。以仁慈来救度众生,也是以寂默来安住无为。这是“释迦牟尼”四个字的大概意思。下面还有五分钟,各位大德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已经开始到下半部了,下半部的妙义还是无尽的。我们大家以后一起来受用。请各位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来讨论。

  第九集下

  它主要的就是粗、细以外还有体、用有不同的。上面都是一切扫掉,破相。我相破掉,法相、非法相都破掉。非,一切都非。下面它就肯定下来,有一个诸法实相,有一个诸法随缘不变的一切法如义,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肯定下来,见到本体。也就是说上半部主要是启用,下半部主要是得体。下半部主要是如如不动。上半部就是不取于相。境界上来讲,上半部空境的多,下半部空心。因为我们修行的时候,空境界,第二步就是空心,第三部就是空法,第四部就是空空。一步一步,好比是剥笋皮一样,一层一层地剥掉。这时候空境还是容易的,空心比较难。心和境本来是一样的,有境就有心。但是有时候也不一定一样。比方我看见一个人,一个冤家,很讨厌他,冤家旁边已经没有了,他心里还在想。所以心和境有时候不一定同时的。修行的境界一步步深入以后,他不但空境,不但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心也去掉。空也要去掉。说到空,《观世音耳根圆通》里面讲得很清楚,空动静二相,空觉相,空空相,生灭法都空掉以后,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就现前了。《金刚经》讲一步一步修行。这个时候,我是在修行的,那个时候自然知道,相空掉了,粗的没有,细的东西不太容易空掉,一天到晚装在脑子里,还是有微细的分别,还有微细的。这在禅宗里面,破初关,明心见性以后,破初关还有一个重关,还有一个牢关。由粗到细,由细到微细。《金刚经》也是这样先是粗的。法相也是空的,都是空的。破粗的,细的都在下面。还有从修行的执着来讲,有二种。一种是分别我执,一种是分别法执;一种叫俱生我执,一种叫俱生法执。分别我执跟分别法执就是在上半部分,破粗的。分别的东西很方便,你不分别了,象初果须陀洹不分别以后,见惑就断掉了。破俱生我执,破俱生法执,就不容易了。俱生跟生一起来的,什么呢?贪、嗔、痴、慢、疑、骄傲、怀疑六个根本烦恼还有,这就不容易破。这叫俱生,与生俱来。这也是我执、法执。到什么时候?到八地菩萨,不动地,好了,微细的俱生我执,我法两执都去掉了。慢慢以后再证到等觉菩萨。所以这个境界有俱生跟分别,总的来讲还可以归到粗、细两个方面。大概是这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今天我们再继续学习下去。十七分很长,下面我们学习的还是十七分的没有讲完的部分。先念一下经文,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讲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为什么这样讲呢?何以故?因为如来者,什么是如来?先把如来两个字讲清楚。如就是如如不动的意思,不变,不变就是如。来是什么?是随缘。不变随缘就叫如来,这就是我们本性的功能。我们的本性经过六道轮转,无始以来生生死死,但是我们本体实际上是没有变化的。实际上我们本体还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体是不变。但是用呢?是随缘。心里迷乱了以后我们就六道轮转。修得好,清净了以后,我们就成佛,成菩萨,成罗汉,成缘觉,这个心发起。所以十法界都是随缘显相,或到清净的地方,或到污染的地方。不变随缘这是我们本体的功能。也是体和用。体是不变,用是随缘。因为什么呢?如来者诸法如义。各位,诸法是什么法?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什么?包括因果、理事,金属的、物质的,事情的、问题的,什么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就是诸法。也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如义就是一切法不离实相,不离真如这个如是真如本体。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诸法都是依靠真如本体所显现的。一切诸法都是真如本体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诸法和本体没有两样。一切诸法就是本体。讲得再清楚一点,就是相就是性。事就是理。讲这个问题,想起来,《六祖坛经》也讲到这问题,《六祖坛经》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离世间觉”就是“即诸法如义”一样的道理。“即诸法如义”讲得通俗一点就是“不离世间觉”,完全可以对起来。“不离世间觉”真如实相不离开世间的一切法。但是要觉悟,不觉悟的话就不是真如实相,当然也不能起妙用啦。所以我们对世间法和佛法毫不矛盾。矛盾在我们碰到世间的事情以后,污染了,于是迷惑了,住着了。住着了以后那当然就迷于世间法,也不能够解脱自在。所以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所谓如来者,如来的本性怎么样呢?这个本性实际上不离开真如实相,真如实相能够显于一切法的相貌。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一切诸法都是真如实相。虽然不变而能随缘。上面不是讲了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实无法发心。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是无法可得的。无住也无得。这样讲恐怕有人讲,这样子修佛法修菩提好象都落空了。无佛可成,无法可得,一切都是没有了,落空的方面去了。这产生一个空见。所以释迦世尊为了断这个疑惑。所以讲,授如来之记,就是一定要证到诸法如如不动的境界。如果有得到菩提呢?又不能如如了,又不能如如不动了。所以特别说明了,你要见到诸法实相吗?诸法实相就在诸法中间,不动的,不变不易。诸法就是实相。所以《法华经》上讲得很多的都是诸法实相。《楞严经》也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藏。各位这样一想,我们对世间法一点不矛盾。所以有许多人讲我们佛法是讲迷信的。这句话你再去看,是不是迷信呢?一切诸法跟真如实相没有两样啦。问题就在一个住。不要粘附,不要住着,这是关键。如果住着的话,那是凡夫,就是烦恼、无明,怎么能够算是诸法实相呢?所以这句话,一共只有五个字,“即诸法如义”含义很深。所以普通的解释就是“不离世间觉。”这句话就可以解释它,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明了。“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是真的有所得到,有所证到呢?释迦牟尼佛按照实际情况来谈,按照真如本体的实际道理来谈,无有少法可得。没有能得之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