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也没有所得之菩提。能得和所得,因与果都是没有少法。因为你稍微有点执着一个法了,那就是法执了。稍微有点执着一个空执了,那就是空执了,空执也就是法执,比较微细的。因此他绝定讲了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我们普通讲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无得而得这才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落空了。空是不空的,但是你说有得,有这个得之见呢,又是污染了,又是法执了。佛法就是轻不得,重不得。你重了又不好,轻了又不好。所以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啊,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总之,一切诸法跟真如实相是不一不异。你说它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一个。一个是相,诸法是相;真如实相是体,是性。性跟相是不一的。不异,相性是不异的。性就是在相上见这个本体。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讲了,“山河大地实际上都是自已的妙明真心”,“青青翠竹皆是般若,郁郁黄花无非法身。”黄花和翠竹都是我的法身。这就是相和体不异。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住着,不住着。住着了以后,翠竹还是翠竹,黄花还是黄花,真如实相还是真如实相。不住着的话,合和成一体,相就是性,体就是用,全妄即真,全相即性。这个道理我尽量这样讲,不知道各位能否领会。以后在实践中间多体会这个境界。总的来讲这是一个实践的境界。到那个时候自然知道一切法不离自性。不然的话自性还是自性,一切法还是一切法,两个东西分开来了。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各位,“无实无虚”四个字,我常常讲这四个字等于一部佛法。全部的佛法都在“无实无虚”四个字。须菩提,如来无得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呀,这个菩提实际上无实无虚。无实空的,没有。无虚,也不空,不虚的,不是空的,是妙有的。实际上我们证到自性之后,它就是无实无虚的,两边不住。你说它空,它不空,妙有的。你说它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是没有。无实无虚,不落两边。不落两边就是中道。你这样的,自性不是很清楚的吗?本来面目不是出来了吗?所以无实无虚,非空非有。非空非有方才合乎中道。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里又讲一切法皆是佛法。各位佛法是什么?佛法就是觉悟之法。换句话说,一切法本来就是真如实相的觉悟的境界。也就是刚才讲的不离世间觉。不离世间就是一切法。觉就是佛法。不离开世间一切诸法而能真如。真如实相就是一切法就是般若里面的。所以如来讲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上面讲的诸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上面讲的“诸法如义”,两句话是一样的。如就是真如实相嘛。佛法就是觉悟之法。所以这两句话名词、名相上有些不同,实际上含义都是一样的。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啊,佛讲的一切法,一切因果,一切事理,一切金属的,物质的东西,问题,什么一切总总事事物物,都是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也不能执着它。但是也不是没有,一切法还是有一切法的体相,《法华经》讲的十个如是嘛。十如是。所以也可以假名一切法。不断灭。一方面即非一切法,是空,一方面是故名一切法,是有。一面是真谛,一面是俗谛。真谛和俗谛,二谛融通。所以在这一段文章里面,我们最主要了解的就是,因果一切诸法,从相上来讲是虚妄的,生死涅槃都是空花;从性上来讲呢,全相就是性,一切相就是佛法,一切相就是菩提。再换句话说,一切相都是无相就是无实;一切相都是佛法就是无虚。无实无虚。《法华经》有二句话,可能各位还记得,“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一切世间法住于原来的诸法位置,与原来的诸法的应得的位置不动。也就是一切的世间的诸法不离开世间相。世间相就是一切法。世间一切的诸法都在它本来的位置不离开一切法。世间法都是常住真心。全相即性。每一个法无非就是不生不灭的佛性。所以这句话讲得比较清楚了。《金刚经》我们讲到这里,是一步步深入。上半部讲的都是,相不对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都是虚妄,都扫掉。这地方就是见到本体了。上面就是启用,启用以后扫掉一切相。下面就是归体,证到体。一切诸法都是真如实相,一切法都是佛法。从妄上反过来见到本体,这个时候妄也不是妄了,全妄即真,全相即性。所以从理论上讲,到这地方又深入了。你只要应无所住就能而生其心。这个心就是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皆是佛法,归到本体了。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各位,须菩提听佛开示到这个地方,他也就是证到初地的位置。人身长大什么意思?就是显法身的意思。自已的法身显示出来了。万缘放下,见到自已的本体遍满虚空。法界光明,智慧光明遍满虚空,好比是人身长大。如果有人身为须弥山王,须弥山王很大。如果有人见到他身体,见到法身以后,好象人身长大,很大很大。因为什么呢?如来得到菩提无非是得到本有的法身。本有的法身得到以后,它是遍满一切处,也就是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到这个时候,好比人身长大起来了。所以有些大德说这一段就是见道位。见道位,各位什么位?从别教讲起来就是初地菩萨,圆教讲起来就是初住菩萨。圆教四十二品无明嘛,别教破十二品无明。这里初地菩萨,就相当于圆教的初住菩萨。因为这地方他开始自性法身广大圆满,他自已终于证到了,见道了。所以大乘的见道位,别教初地菩萨就是见道位。见道以后怎么样?见道以后就修道了。以后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到破十二品无明,到等觉菩萨破一品无明以后,成为妙觉。圆教来讲呢,它破四十二品无明。就是说到初地以后再破一品无明到等觉菩萨,等觉菩萨以后破一品生相无明到妙觉菩萨,这就是修道位。到妙觉的时候就是究竟位,究竟成佛。因此有些大德就讲,“人身长大,看到法身,是大乘菩萨见道位。”小乘见道位是什么?小乘见道位就是初果须陀洹,破见惑。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个见破掉。这是小乘。小乘破见惑,好象断四十里的流水。四十里的大水冲下来,能够断掉,把它刹住。这样大的流水能刹住吗?这比喻破见惑是不容易的。不要说破思惑了。贪嗔痴慢疑就是思惑。修道位是一步一步的。二果、三果不过是欲界的六品思惑。还有色界、无色界的七十二品思惑。三果以后才断,断了以后才是阿罗汉。所以譬如人身长大。释迦牟尼佛下面法身就没有讲下去,因为法身的事情不是言语可以讲清楚的。所以就不言语,譬如人身长大就不讲了。须菩提发言了,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你如来说的人身长大,实际上,法身有大小的吗?法身离一切相,并没有大小可以衡量,并没有方圆、高低、远近可以分别。所以佛说人身长大,即非人身长大。无所谓大身,只不过引用人身来比喻。是名大身,但不是没有,法身开了以后,广大圆明,遍满法界,可以说它是大身,是名大身,假名是叫大身。不落于空,也不落于有。非大身就是空,是名大身就是有。非空非有就是中道。中道就是见到我们本来面目。《金刚经》处处地方都在讲非空非有,不住两边,中道就出来了。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佛在以前讲明,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这里以这个为原则,他说菩萨也是这样子,亦如是,也这样子。如果他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就不叫菩萨。为什么?住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实际上,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因为没有能度之我,也没有所度之法,也没有所度之众生,必竟是无相的。无相他就成为菩萨,如果有相,执着四相,我是能度的菩萨,对方是所度的众生,有这个相他就不是称为菩萨。所以实无有法名为菩萨。佛说一切法无佛无众生。一切法本来是无我,我相既然没有了,当然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可得了。如果菩萨认为,“哎呀,我能够度无量众生”,这个菩萨就有我执。自以为能度众生,还有一个众生,能度的众生在,心里想以为我为能度,众生为所度。有能有所,我执,缠缚还没有去掉。这个心还不是和凡夫的心是一样的吗?所以说,不名菩萨。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呀,如果有菩萨他这样讲,我也来庄严佛土,这个心念的菩萨不名为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他自以为我有功德庄严佛土。他有庄严佛土,就是有我能庄严,佛土是所庄严。他人相、众生相四相还没有除掉,凡夫之见还没有去掉,怎么叫为菩萨呢?不名菩萨。为什么呢?庄严佛土者,佛土是要庄严,不是不庄严,菩萨修六度万行不是就是庄严佛土吗?这用普通一句话就是,“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佛法门前是这样,什么法门都是佛法。礼拜、供养、忏悔、清明,总总的佛事,不舍一法,都是佛法。“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下面呢,“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实际的功夫理地上,实际的真如实相上,一尘不染,一点丝毫的灰尘也粘不上。不是有两句话吗?“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就是不住相,心中常常清净,这样子叫真正的庄严。心中有一个我能,有一个所,不叫庄严了。所以如来说庄严佛土即非庄严,不要住着庄严之相。是名庄严,但不是没有庄严这回事,也可以假名庄严。
须菩提,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