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無有,事實就是講無有一法可得的,無有一法可執著的。你不要執著什麼法,什麼法。所以六祖說,諸佛菩薩說法都是不異語,不是你這樣講,他這樣講。《六祖壇經》裏,我們這裏有許多人都學過。他不是講,實際上沒有一法要給人講。沒有真實的佛法講,都是隨方解縛。根據根性,根據他的煩惱,解脫他的依縛。實際上是沒有法可得,也無有定法可說。各位,這樣我們眼界就開開來了,不被法執所障蔽,不被法執所幹擾。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是沒有法可得的。掃掉,法也掃掉了。不但我掃掉,法也掃掉了,空也掃掉。我得到一個空是嗎?心空空寂寂的?不對。空也掃掉。你還有空執嘛,還是法嘛,還是法執嘛。這法執還是我執啦。四法相裏有,人我執,法我執。都是不舍我執,不舍法執。我執還是法執裏面來的。法相裏面都講到這個問題。所以實無有法。釋迦牟尼佛講,“如是,如是,”就是印證須菩提講的話。你的解釋是這樣子的,我也是這樣子,如是,如是。因果很自然的。因上是無法可修,果上是無法可得。因爲因果相連的,因上沒有法,果上有什麼法可得嗎?所以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發心的時候無法,究竟歸到底還是無法。這是很重要的。是不是沒有東西可得到?當然也不是。下面就有了,講到有了,“一切法都是佛法,此法無實無虛。”你說它虛也是不虛的。各位,我們研究經典,一定要和修證結合起來。如果不從明心見性,不從眼見本來面目的實相上下手的話,講到後來自己也莫明其妙。講空啊,有啊;是啊,非啊,兩邊,搞不清楚。證到這個境界,確實是這樣,就知道了,“哎呀,原來是這樣的。是無實無虛的,是非空非有的,是常寂常照的,是不生不滅的,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和修行結合起來,那學習起來更有味道。得到一分境界,再和經上再印證一下,這經的道理就更明了。修行的方面也更能不斷地進步。下面釋迦牟尼佛再講一講,說明很重要。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須菩提,如果有法如來可以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話,那麼燃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的,說你將來可以作佛,名字叫“釋迦牟尼佛”。因爲沒有住著一法,不住在法上,也不住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真如之法上。真如是無智也無得,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燃燈佛給我授記。他怎麼講?他說,“你將來,來世的時候你可以作佛,這佛號叫釋迦牟尼。”這意思就是說,如果有法得菩提,則有能得之心,能得之法,有所得的菩提。這是能所分明,能所清清楚楚。法相還宛然在嘛,我相法相還在,妄心還沒有降下去,真心怎麼能夠住下來呢?怎麼能夠成就佛道呢?所以不能授記。現在你已經了解無法可得了,那麼就授記了,說你當來一定可以成佛。預計這個事情,你以後一定能夠作佛,作佛以後,名字叫“釋迦牟尼佛”。“釋迦”就是能仁的意思。能仁所以普利一切衆生。寂默就是智慧呀,寂然不動啊。所以能仁就是慈悲,寂默就是智慧。悲智雙運啦,救度衆生。以仁慈來救度衆生,也是以寂默來安住無爲。這是“釋迦牟尼”四個字的大概意思。下面還有五分鍾,各位大德還有什麼問題,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已經開始到下半部了,下半部的妙義還是無盡的。我們大家以後一起來受用。請各位還有什麼問題提出來,大家來討論。
第九集下
它主要的就是粗、細以外還有體、用有不同的。上面都是一切掃掉,破相。我相破掉,法相、非法相都破掉。非,一切都非。下面它就肯定下來,有一個諸法實相,有一個諸法隨緣不變的一切法如義,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肯定下來,見到本體。也就是說上半部主要是啓用,下半部主要是得體。下半部主要是如如不動。上半部就是不取于相。境界上來講,上半部空境的多,下半部空心。因爲我們修行的時候,空境界,第二步就是空心,第叁部就是空法,第四部就是空空。一步一步,好比是剝筍皮一樣,一層一層地剝掉。這時候空境還是容易的,空心比較難。心和境本來是一樣的,有境就有心。但是有時候也不一定一樣。比方我看見一個人,一個冤家,很討厭他,冤家旁邊已經沒有了,他心裏還在想。所以心和境有時候不一定同時的。修行的境界一步步深入以後,他不但空境,不但空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還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心也去掉。空也要去掉。說到空,《觀世音耳根圓通》裏面講得很清楚,空動靜二相,空覺相,空空相,生滅法都空掉以後,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寂滅就現前了。《金剛經》講一步一步修行。這個時候,我是在修行的,那個時候自然知道,相空掉了,粗的沒有,細的東西不太容易空掉,一天到晚裝在腦子裏,還是有微細的分別,還有微細的。這在禅宗裏面,破初關,明心見性以後,破初關還有一個重關,還有一個牢關。由粗到細,由細到微細。《金剛經》也是這樣先是粗的。法相也是空的,都是空的。破粗的,細的都在下面。還有從修行的執著來講,有二種。一種是分別我執,一種是分別法執;一種叫俱生我執,一種叫俱生法執。分別我執跟分別法執就是在上半部分,破粗的。分別的東西很方便,你不分別了,象初果須陀洹不分別以後,見惑就斷掉了。破俱生我執,破俱生法執,就不容易了。俱生跟生一起來的,什麼呢?貪、嗔、癡、慢、疑、驕傲、懷疑六個根本煩惱還有,這就不容易破。這叫俱生,與生俱來。這也是我執、法執。到什麼時候?到八地菩薩,不動地,好了,微細的俱生我執,我法兩執都去掉了。慢慢以後再證到等覺菩薩。所以這個境界有俱生跟分別,總的來講還可以歸到粗、細兩個方面。大概是這樣子。“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今天我們再繼續學習下去。十七分很長,下面我們學習的還是十七分的沒有講完的部分。先念一下經文,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爲什麼講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爲什麼這樣講呢?何以故?因爲如來者,什麼是如來?先把如來兩個字講清楚。如就是如如不動的意思,不變,不變就是如。來是什麼?是隨緣。不變隨緣就叫如來,這就是我們本性的功能。我們的本性經過六道輪轉,無始以來生生死死,但是我們本體實際上是沒有變化的。實際上我們本體還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本體是不變。但是用呢?是隨緣。心裏迷亂了以後我們就六道輪轉。修得好,清淨了以後,我們就成佛,成菩薩,成羅漢,成緣覺,這個心發起。所以十法界都是隨緣顯相,或到清淨的地方,或到汙染的地方。不變隨緣這是我們本體的功能。也是體和用。體是不變,用是隨緣。因爲什麼呢?如來者諸法如義。各位,諸法是什麼法?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什麼?包括因果、理事,金屬的、物質的,事情的、問題的,什麼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就是諸法。也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如義就是一切法不離實相,不離真如這個如是真如本體。爲什麼呢?因爲一切諸法都是依靠真如本體所顯現的。一切諸法都是真如本體所顯現出來的,所以諸法和本體沒有兩樣。一切諸法就是本體。講得再清楚一點,就是相就是性。事就是理。講這個問題,想起來,《六祖壇經》也講到這問題,《六祖壇經》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離世間覺”就是“即諸法如義”一樣的道理。“即諸法如義”講得通俗一點就是“不離世間覺”,完全可以對起來。“不離世間覺”真如實相不離開世間的一切法。但是要覺悟,不覺悟的話就不是真如實相,當然也不能起妙用啦。所以我們對世間法和佛法毫不矛盾。矛盾在我們碰到世間的事情以後,汙染了,于是迷惑了,住著了。住著了以後那當然就迷于世間法,也不能夠解脫自在。所以釋迦牟尼佛開示我們,所謂如來者,如來的本性怎麼樣呢?這個本性實際上不離開真如實相,真如實相能夠顯于一切法的相貌。因爲這個道理所以一切諸法都是真如實相。雖然不變而能隨緣。上面不是講了嗎?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實無法發心。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是無法可得的。無住也無得。這樣講恐怕有人講,這樣子修佛法修菩提好象都落空了。無佛可成,無法可得,一切都是沒有了,落空的方面去了。這産生一個空見。所以釋迦世尊爲了斷這個疑惑。所以講,授如來之記,就是一定要證到諸法如如不動的境界。如果有得到菩提呢?又不能如如了,又不能如如不動了。所以特別說明了,你要見到諸法實相嗎?諸法實相就在諸法中間,不動的,不變不易。諸法就是實相。所以《法華經》上講得很多的都是諸法實相。《楞嚴經》也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如來藏。各位這樣一想,我們對世間法一點不矛盾。所以有許多人講我們佛法是講迷信的。這句話你再去看,是不是迷信呢?一切諸法跟真如實相沒有兩樣啦。問題就在一個住。不要粘附,不要住著,這是關鍵。如果住著的話,那是凡夫,就是煩惱、無明,怎麼能夠算是諸法實相呢?所以這句話,一共只有五個字,“即諸法如義”含義很深。所以普通的解釋就是“不離世間覺。”這句話就可以解釋它,比較容易理解,比較容易明了。“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不是真的有所得到,有所證到呢?釋迦牟尼佛按照實際情況來談,按照真如本體的實際道理來談,無有少法可得。沒有能得之方…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