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呀,如果有菩薩他能夠徹底通達了解,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也無法、也無非法相,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第十集上
各位,無我、法者。各位,實際上無我有兩個方面,不光是無我。因爲無我有我執、法執兩個執。我執是人我執,法執是法我執。都是我執。通達無我、法者。無我、法,我執和法執一齊消滅。這是大乘。不光是小乘一樣光破我執,不破法執。它我執、法執一起破。所以各位這裏通達無我,通達無法。我、法皆空,空也空。這樣的人,如來說是真正的菩薩啦。下面,一體同觀分,第十八。昭明太子分這一段爲一體同觀。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這裏講佛有五種眼睛。並不是須菩提不了解。但是也要我們發覺見地怎麼樣?難道須菩提還不知道佛有五眼嗎?問他的目的,就是考驗考驗他見地是否十分明確了。這五個眼。我們普通人只有肉眼,我們所生的肉眼只能夠見近,不能夠見遠。只能見明的地方,不能見暗的地方。隔一個牆就看不見了。這是肉眼。天眼就不同了,它能看近也能看遠。近遠都能看到。暗的地方,我們認爲暗看不見,它也能看到。這是天眼。有些鬼神他也有天眼,一小部分,他各人的業報不同。我們沒有天眼。一般的人修持了以後開始有天眼。當然有些天眼不是真的,是虛妄心。有些氣功家他能開天眼,中間開一個眼晴,他能見到光啊,見到本尊啊,見到佛相啊。這都不是他本體。爲什麼呢?他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都是以虛妄相當它是真實之相。所以往往出毛病。從前我聽到有一個居士,他修道家的功夫。修道家功夫呢,觀這個……觀到後來他看見頂上一個小孩跑下來。所以頂上出來一個小孩,他就開心得不得了。功夫到家了,奇怪的事情出來了,就寫信告訴印光法師。印光法師馬上寫信喝斥他,“這是魔啊,這是魔障的境界,不是真實的功夫的境界。”他不相信。到後來這個小孩子跑出去就不回來了。陽神出去了,不回來了。爲什麼呢?他是魔,邪道。他趕快抛棄道家的修持法門,抛掉這個修陰神、陽神這一套道家法門。趕快修淨土,後來這個人念佛生西。所以我們對于道家這個天眼不要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有慧眼,慧眼就是二乘人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道空,就是智慧,就是菩提。各位,這個眼不是眼睛的眼。慧眼、法眼不是眼睛的眼。慧眼就是知道空。二乘人知道一切法空,人也是空,但是法不空,沒有空到底。所以證有余涅槃,他還有余呢。到了菩薩回小向大,說一切法廣度衆生。他有法眼,他能觀機,這個衆生用什麼方法度他,這個衆生用什麼方法度他。各位,用什麼方法度這個對象,這很有關系。不然不能度衆生。我舉一個故事給大家聽。從前,……。有兩個弟子。叫守墳墓的人,墳墓是很不幹淨的,修什麼?修數息觀。修呼吸,一呼一吸就是一,一呼一吸就是二。他一邊守墳墓一邊修數息觀。後來還有一個人,他叫他拉風箱的,打鐵拉風箱的,叫他修不淨觀。不淨觀,就是我們身體是不幹淨的啦,七竅流出來的都是不幹淨的東西。不管你男女老少,從裏到外,沒有一個身體是幹淨的,可以這樣講。他讓拉風箱的人修不淨觀。二個人修了很久的時間,修不下去,就不想修了,不想修了。“爲什麼?”佛問他,“爲什麼還住?”他說,“因爲修這個法門不相應,沒有用,我們現在還是妄想顛倒。”佛說,“你們不要外馳了,你們把兩個方法換一換就可以了。”守墳墓的人修不淨觀。死人嘛,當然不淨的。經常觀不淨。進進出出都是死人,觀不淨不是很容易修嗎?拉風箱的人叫他修數息觀。一拉,一呼一吸。一拉,一呼一吸。數這個呼吸,一呀,二呀,叁呀……這不是很好嗎?後來這兩個人都相應了。觀機施法是很有關系的。這菩薩就是看衆生的機,這個衆生應該修什麼?這個衆生應該修什麼?法無定法,沒有定法。你不能說這個法好,那個法不好。不能這樣講。這樣說,他就是本身不了解。法無有定法,也不是說法。從來祖師大德講,沒有說法的人。所以六祖在《六祖壇經》裏講,我沒有給求法的人講,不過是隨緣方便而解他的束縛。隨方解縛,無有定法。能夠觀機施法很重要的。當然佛當然是有法眼。須菩提!佛當然還有佛眼。佛就是俱足五眼。一般來講佛也能……。他能夠了解諸法的一切相,能夠達到無礙的境界。這樣子呢,就是要發大乘心,回小向大方能成佛。所以跟二乘人是不同的,二乘人光能空,他能從空出假。所以別教菩薩他就是修次第叁觀,空、假、中。圓教菩薩他就修一心叁觀,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境界是不同的。別教和圓教不同。大乘和小乘不同。所以下面講。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釋迦牟尼佛對須菩提講,問他,“在你的意思怎麼樣?象一恒河中的沙多不多?”這個沙當然多了。“佛說是不是沙?”,“當然,世尊。如來說是沙。”“那麼須菩提,你講講看,一個恒河中所有的沙,這許多的恒河,每一個沙一條恒河。這許多恒河所有的許多的沙,佛世界這麼多的話,這世界多不多啊?”“很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爾所,就是這許多,這許多的國土裏面所有的衆生,若幹種心,沒有數量好講,若幹。若幹就是種種的差別很多。各種差別的心,若幹種心如來悉知。”爲什麼知道呀?知道它也都是虛妄的。而且如來當然知道衆生的起心動念。如來也知道這些妄心離相以後就是菩提真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這些許許多的沙,許許多多的恒河,許許多多的衆生,他們的起心動念無非是妄想執著,他所執著的心也無非是虛妄。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假名是心。各位,這個心是妄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就是這個心,虛妄之心。爲什麼說它是虛妄之心呢?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過去的心已經過去了,沒有了。現在的心也不可得。起後一個字的時候,前面一個字已經沒有了。比如罵人,所以佛經裏面這樣講的,罵人你不要當他是真的。他後面一個字一起,前面一個字已經滅掉了;後面再生出來,前面一個字又滅掉了。生生滅滅,那麼成爲一句話,怎麼算是罵人呢?不算是罵人啦。佛經裏也有的,優婆薩戒經裏有講的。我們講這是對的。他生滅法嘛,你不要當它是真的。當然我們凡夫心裏想,他罵人,罵我;心裏不高興。經常要以釋迦牟尼佛被歌利王節節支解的境界,來鞭策自己。才能夠受人惡罵如飲甘露。這是蕅益大師講的,“受到惡罵,不好的罵人,好象飲甘露水一樣。”聞惡言如獲至寶。聽到逆境的事情,不合理的事情,象得到寶貝一樣。各位這什麼境界?大菩薩境界。一切諸佛菩薩他們的修行過程中間,沒有一個不是在逆境當中鍛煉出來的。安安定定,舒舒服服想得到菩提是不可能的。所以明朝蕅益大師,他在《淨土十要》裏面有,叫念佛偈子。念佛偈子裏面有一段話……。就是說,他所面臨的一切,他所碰到的一切,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跟他不隨順,都是跟他不相應。處處都是煩惱,處處都是矛盾。只有這樣,只有經過碰到有障礙的事情才能成就菩薩。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我們修行並不是舒舒服服地看看經啊,打打坐啊,老實講只不過是做做准備工作而已,直正的境界還沒有來。所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也不可得,未來心呢?還沒有來呢。叁心是不可得的。一切衆生的生滅妄心,過去、現在、未來,叁際牽流,念念不住,沒有實體。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的它無住,無所住;未來的還沒有來。所以過去、現在、未來叁方面求這個心,心是不可得的。心不可得,……。因此生死涅槃本來平等。從前,初祖達摩法師到少林寺時候,……,這時候二祖因爲要求法,求法時候,……。二祖慧可……,初祖問他,“你要做什麼?”他說,“我要求法。”他說,“你求法有這樣簡單嗎?”他就把左臂割下來。左臂斷了以後,奉獻給初祖。這是我表我的決心。初祖看他確實有決心,把左臂斷下來,爲法不惜生命。他就問他,“你要什麼東西?”二祖講,“我心未甯啊,我心裏不安呀,要求老師給我安安心。”怎麼安心呢?首先把心拿出來吧。所以達摩祖師就跟二祖講,“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心。”各位,心怎麼拿得出來。妄心啊,它本來就是生生滅滅。你沒有看到嗎?滅掉的時候已經滅掉,生的時候,已經滅掉,一面生一面滅,所以是刹那生滅。後來慧可祖師,就是二祖說,“哎呀,大師,覓心了不可得。”找不到心呀。本來我心不安,現在你讓我找心,我心拿不出來。正在這個時候,萬緣放下,什麼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麼都沒有。在大師面前當然……。達摩祖師講,“你覓心了不可得嘛,那已經把心給你安好了。還要安什麼心啊?”“噢,”二祖這樣一聽就馬上大悟,“噢,心原來是不可得的呀。”各位,這個公案,二祖就是這樣開悟。佛法你說它容易是不容易,你說它難也不難。“噢,覓心了不可得,”二祖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