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30

  ..續本文上一頁明白了。二祖學問很好,他老子、莊子都看過的……。達摩祖師是有道之人所以來度他,經過老師開示以後他就開悟了。這也是覓心了不可得的公案。覓心了不可得還有一個公案給各位講一講。禅宗裏面有個德山禅師。德山禅師可能各位聽過。他本來姓周,叫周金剛。他專門研究《金剛經》的,他叫周金剛。他寫了一百卷的疏鈔。《金剛經》的疏鈔,它名字叫《青龍疏鈔》,一百卷。他聽到人家講了,“南方啊,”他在北方,“南方禅宗很盛,不立文字,見性成佛了,直指人心。”他們那兒邊有什麼資格講這話,他說,“魔子魔孫啦,都是。我去教化教化他們去。”他就背著一百卷的《青龍疏鈔》離開四川這個地方到南方。中途的時候,肚子餓了。肚子餓了以後,見有個老婆婆賣餅。老婆婆問,“袋子裏頭什麼東西呀?”他說,“我這個袋子裏是《青龍疏鈔》,我寫的。”“《青龍疏鈔》講得是什麼東西呀?”“我講的是《金剛經》。”老婆婆一聽,《金剛經》,那大德我問你啦,“經中有一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現在要點心,你要點哪個心呀?”周金剛以前沒有想到這一句話的妙用,他一時答不上來。他說,“你能夠答上來,我就供養你,供養你點心。你答不上來,你到別處去,這裏不賣給你點心。”德山法師想,“南方的老太婆還有這樣的本領,這樣的機鋒,的確南方的禅風很盛,我不能輕視。”給他個下馬威。後來他到龍潭禅師地方,龍潭禅師知道他要來。他來了以後,見面以後,龍潭禅師開示他,到晚上的時候叫他來。來了以後,講完一段話送出去,送到方丈室門外。這時天已經黑了,就給他一個燈燭,燈點亮送他出去,正在點亮的時候,又把它吹滅了。龍潭禅師點好這燈以後,點好以後又把它吹滅。這是機鋒。這個時候,德山禅師突然大悟,“啊,我以前講的青龍疏鈔,沒有用啊,不是功夫啊,不是實際開悟,不明白,只是理解上。”當然這理解不是容易的,但他都是依文解義。各位,依文解義叁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你真正講經說法的人,離開經就是魔說。你依照文字一句一句地講,就是叁世佛冤,叁世佛都冤枉。……掃掉,……全部掃掉。這個公案說明叁心不可得。所以你不要執著,一切都是虛妄的。各位這在日常中間自已可以衡量。有時候自已發火了,有時候自已有貪心了,或者其他總總的妄想;這個心是念念生滅無常變化。所以四念處有“觀心無常”。這句話很重要。釋迦牟尼佛,臨涅槃的時候,阿難就問他,“今後大師去了,我們以什麼爲師?”以戒爲師。“以什麼爲住呀?”他說,“以四念處住。”什麼是四念處呀?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受是苦,觀身不淨。以這個四念處經常觀察這個情況,道心自然不退。身體是不幹淨的嘛,用智慧來看是一切法是無我的。這一切法無我,但是我們衆生無始以來,我執很重。這些地方就體現,我執來了,各種煩惱都來了。心是無常的,什麼心都是無常的,盡管你講得千好萬好,到明天又是一回事情。所以心是無常的,你不要當它是真的。我的老師王骧陸居士,他有個偈子,好得不得了。他說,“萬事緣空,何苦作真,”各種事情都是因緣所生,都是空的,緣生性空的。“萬事緣空,何苦作真。”不要當它是真的。何苦呢?你當它是真的,何苦呢?它本來是因緣和合起來的。沒有因緣和合,本來沒有這個事情。因緣和合起來有這個事情出來了。得得失失,好好壞壞還不是因緣?過後就沒有了,何苦作真呀!“一切放下,唯有觀心。”一切放下,我們修行的人一切放下,放下以後怎麼樣?觀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自已看看起心動念,動的是什麼念,起的是什麼心?“一切放下,唯有觀心。”後面幾句還要好,“心本不有,”心本來是沒有的。“心本不有,煩惱何起。”還有什麼煩惱?本來是沒有的,你爲什麼起煩惱。你自已迷迷糊糊起煩惱了,有人有我,有是有非,有長有短,有清淨有不清淨呀,有大有小呀,二元對待。“一切放下,唯有觀心,心本不有,煩惱何起?但此一轉,即是妙訣。”你只要轉一轉就是修行的妙訣。“心本不有,煩惱何起?”煩惱就是心,心本來是不有的,你起什麼煩惱。各位,能夠從這幾句話領會的人,實踐的人,那是大德、大善根、大智慧。沒有大智慧、大善根、大福德,不可能領會這幾句話。下面,法界通化分第十九啦,講到這個地方。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你想想以爲怎麼樣啊?如果有人以叁千大千世界七寶這樣來布施,以這個心,不可得的心作爲因;用這樣多的東西來布施,作爲緣,這樣的因緣,你看得福多不多呀?”“當然,世尊呀,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這個人因爲他是無心布施,以心不可得的心來布施,當然得福很多的。釋迦牟尼佛上面講了叁心不可得。叁心不可得,我布施的時候以不可得的心作爲因,以叁千大千世界的寶貝作爲緣,以這個因緣來布施的話,那麼福德當然是很多的啦。布施的時候不住相布施,感受到福報的時候,也是以不可得之心來感受福報,不住于相。心不住心,施也不執,布施也不執著,心也不住心。這樣子福報很多。這就是恐怕說叁心不可得,怕布施沒有福報。這也不是。……,以無心之因就是得無量福報之果。不執著在福報裏面,也無福報的相可得的,福德無實。““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這裏就解釋了,這個福德因爲有心不可得的話,所以這個福德沒有住相布施。福德有實,就是住相布施。好啦,就象梁武帝一樣,“我造了很多的寺廟,我度了很多的僧寶,我有很多的功德了。”這就是住相,那麼福德有實了。如果福德真是有實的話,成爲有爲之因,這是有爲了,不是無爲的境界,因爲他是緣生之法。

  第十集下

  因爲它是緣生之福。緣生之福,這個福報不能說它是多的,有限的,有爲的。報盡還要墜落下來。福報多了,證到人天福報,享受了以後,業報盡了以後,還要墜落到叁惡道。佛教上這樣的例子很多。本來升到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壽命,八萬大劫以後又墜落下來爲獸了,做螞蟻。佛教上也有。所以實際上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上很苦惱,自已迷迷糊糊,虛度一生,幾十年的人生過去了,他不知道有個六道輪回。不知道我死了以後做來做去到什麼地方去還不曉得。做人做天也不是究竟的,做馬做牛那更不得了,做鬼怎麼樣,做雞怎麼樣。這是實實在在的事情,眼前幾年就過去了,過去了以後,這個苦夠我們受的。所以我常常講,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發菩提心,就是要行願廣度衆生,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就是佛法。也是自已了生脫死的真如之法。看看是衆生,實際上沒有。我現在有親戚,有朋友,有夫妻,有子女,臨終的時候,你的朋友,你的子女,你的夫妻,都幫不上忙。你只有獨來獨往,一個人去啊,中陰身飄飄蕩蕩,到什麼地方去還不知道。各位這樣子想,大悲之心油然而生啦。但衆生對這個問題都不了不解。有些學佛的人知道了,他無動于衷,他以爲佛法只不過是要讓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對妄想沒有辦法了,實際上對生死還不得了解。所以古人有句偈,這個偈很好,“一句彌陀作大舟”,一句阿彌陀佛我們至誠懇切的念,在苦海裏邊一句阿彌陀佛能度人出苦海。苦海無邊,各位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度人出苦海。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度人到彼岸。臨命終時,一心不亂,正念分明,阿彌陀佛即領衆現在其前。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希望跟各位同修大家一起學習。所以福德有實的話,我們不說他福德多啦。以福德無故,因爲離相布施,如來說他福德多。所以如來說福德甚多。因爲無相布施,福德象虛空一樣的。因爲住相布施福德就不多。因此布施不要執著,連布施本體也不要執著。布施不要執著。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前面講得很多,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我以前講得身相都是應身、化身。這具足兩個字就是色報身。根據《觀無量壽經》觀想諸佛色報身,……。不是我們一般的衆生能觀想得到的。所以具足色身是色報身,色報身是很高大的身。無量奇妙。這樣講起來,你的意思怎麼樣?是不是可以具足色報之身來看佛可以嗎?“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世尊呀,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不要因爲是報身了而見到。爲什麼呢,如來所說報身,如來所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他是報身嘛,不是法身。報身我們也不可以執著的,報身和應化身也是因緣而生的。不能執著。即非具足色身,不能執著。不能住在色身上來見到法身。是名具足色身。但是法身也不離開具足色身,也不離開色身,法身也可以具足色身上見。所以俱足色身也可以稱之爲法身。因爲什麼呢?因爲色身、報身和法身是不一不異的。相上來說是不一的。但是從本體上講是不異的。因此,如來所說具足色身,雖然即非具足色身,也可以名具足色身。具足色身就是高大之身,這高大之身是無量奇妙的,所以叫具足色身。這個高大之身有二種,一種叫他受用報身。十地菩薩能看到的。就是說修行功夫到一定時候,顯報身,有無量奇妙。諸佛菩薩爲了讓十地菩薩看到自已的奇妙相貌,促進他的功夫。所以十地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