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白了。二祖学问很好,他老子、庄子都看过的……。达摩祖师是有道之人所以来度他,经过老师开示以后他就开悟了。这也是觅心了不可得的公案。觅心了不可得还有一个公案给各位讲一讲。禅宗里面有个德山禅师。德山禅师可能各位听过。他本来姓周,叫周金刚。他专门研究《金刚经》的,他叫周金刚。他写了一百卷的疏钞。《金刚经》的疏钞,它名字叫《青龙疏钞》,一百卷。他听到人家讲了,“南方啊,”他在北方,“南方禅宗很盛,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了,直指人心。”他们那儿边有什么资格讲这话,他说,“魔子魔孙啦,都是。我去教化教化他们去。”他就背着一百卷的《青龙疏钞》离开四川这个地方到南方。中途的时候,肚子饿了。肚子饿了以后,见有个老婆婆卖饼。老婆婆问,“袋子里头什么东西呀?”他说,“我这个袋子里是《青龙疏钞》,我写的。”“《青龙疏钞》讲得是什么东西呀?”“我讲的是《金刚经》。”老婆婆一听,《金刚经》,那大德我问你啦,“经中有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现在要点心,你要点哪个心呀?”周金刚以前没有想到这一句话的妙用,他一时答不上来。他说,“你能够答上来,我就供养你,供养你点心。你答不上来,你到别处去,这里不卖给你点心。”德山法师想,“南方的老太婆还有这样的本领,这样的机锋,的确南方的禅风很盛,我不能轻视。”给他个下马威。后来他到龙潭禅师地方,龙潭禅师知道他要来。他来了以后,见面以后,龙潭禅师开示他,到晚上的时候叫他来。来了以后,讲完一段话送出去,送到方丈室门外。这时天已经黑了,就给他一个灯烛,灯点亮送他出去,正在点亮的时候,又把它吹灭了。龙潭禅师点好这灯以后,点好以后又把它吹灭。这是机锋。这个时候,德山禅师突然大悟,“啊,我以前讲的青龙疏钞,没有用啊,不是功夫啊,不是实际开悟,不明白,只是理解上。”当然这理解不是容易的,但他都是依文解义。各位,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你真正讲经说法的人,离开经就是魔说。你依照文字一句一句地讲,就是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冤枉。……扫掉,……全部扫掉。这个公案说明三心不可得。所以你不要执着,一切都是虚妄的。各位这在日常中间自已可以衡量。有时候自已发火了,有时候自已有贪心了,或者其他总总的妄想;这个心是念念生灭无常变化。所以四念处有“观心无常”。这句话很重要。释迦牟尼佛,临涅槃的时候,阿难就问他,“今后大师去了,我们以什么为师?”以戒为师。“以什么为住呀?”他说,“以四念处住。”什么是四念处呀?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受是苦,观身不净。以这个四念处经常观察这个情况,道心自然不退。身体是不干净的嘛,用智慧来看是一切法是无我的。这一切法无我,但是我们众生无始以来,我执很重。这些地方就体现,我执来了,各种烦恼都来了。心是无常的,什么心都是无常的,尽管你讲得千好万好,到明天又是一回事情。所以心是无常的,你不要当它是真的。我的老师王骧陆居士,他有个偈子,好得不得了。他说,“万事缘空,何苦作真,”各种事情都是因缘所生,都是空的,缘生性空的。“万事缘空,何苦作真。”不要当它是真的。何苦呢?你当它是真的,何苦呢?它本来是因缘和合起来的。没有因缘和合,本来没有这个事情。因缘和合起来有这个事情出来了。得得失失,好好坏坏还不是因缘?过后就没有了,何苦作真呀!“一切放下,唯有观心。”一切放下,我们修行的人一切放下,放下以后怎么样?观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自已看看起心动念,动的是什么念,起的是什么心?“一切放下,唯有观心。”后面几句还要好,“心本不有,”心本来是没有的。“心本不有,烦恼何起。”还有什么烦恼?本来是没有的,你为什么起烦恼。你自已迷迷糊糊起烦恼了,有人有我,有是有非,有长有短,有清净有不清净呀,有大有小呀,二元对待。“一切放下,唯有观心,心本不有,烦恼何起?但此一转,即是妙诀。”你只要转一转就是修行的妙诀。“心本不有,烦恼何起?”烦恼就是心,心本来是不有的,你起什么烦恼。各位,能够从这几句话领会的人,实践的人,那是大德、大善根、大智慧。没有大智慧、大善根、大福德,不可能领会这几句话。下面,法界通化分第十九啦,讲到这个地方。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你想想以为怎么样啊?如果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这样来布施,以这个心,不可得的心作为因;用这样多的东西来布施,作为缘,这样的因缘,你看得福多不多呀?”“当然,世尊呀,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这个人因为他是无心布施,以心不可得的心来布施,当然得福很多的。释迦牟尼佛上面讲了三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我布施的时候以不可得的心作为因,以三千大千世界的宝贝作为缘,以这个因缘来布施的话,那么福德当然是很多的啦。布施的时候不住相布施,感受到福报的时候,也是以不可得之心来感受福报,不住于相。心不住心,施也不执,布施也不执着,心也不住心。这样子福报很多。这就是恐怕说三心不可得,怕布施没有福报。这也不是。……,以无心之因就是得无量福报之果。不执着在福报里面,也无福报的相可得的,福德无实。““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这里就解释了,这个福德因为有心不可得的话,所以这个福德没有住相布施。福德有实,就是住相布施。好啦,就象梁武帝一样,“我造了很多的寺庙,我度了很多的僧宝,我有很多的功德了。”这就是住相,那么福德有实了。如果福德真是有实的话,成为有为之因,这是有为了,不是无为的境界,因为他是缘生之法。
第十集下
因为它是缘生之福。缘生之福,这个福报不能说它是多的,有限的,有为的。报尽还要坠落下来。福报多了,证到人天福报,享受了以后,业报尽了以后,还要坠落到三恶道。佛教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本来升到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大劫寿命,八万大劫以后又坠落下来为兽了,做蚂蚁。佛教上也有。所以实际上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很苦恼,自已迷迷糊糊,虚度一生,几十年的人生过去了,他不知道有个六道轮回。不知道我死了以后做来做去到什么地方去还不晓得。做人做天也不是究竟的,做马做牛那更不得了,做鬼怎么样,做鸡怎么样。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眼前几年就过去了,过去了以后,这个苦够我们受的。所以我常常讲,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发菩提心,就是要行愿广度众生,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佛法。也是自已了生脱死的真如之法。看看是众生,实际上没有。我现在有亲戚,有朋友,有夫妻,有子女,临终的时候,你的朋友,你的子女,你的夫妻,都帮不上忙。你只有独来独往,一个人去啊,中阴身飘飘荡荡,到什么地方去还不知道。各位这样子想,大悲之心油然而生啦。但众生对这个问题都不了不解。有些学佛的人知道了,他无动于衷,他以为佛法只不过是要让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对妄想没有办法了,实际上对生死还不得了解。所以古人有句偈,这个偈很好,“一句弥陀作大舟”,一句阿弥陀佛我们至诚恳切的念,在苦海里边一句阿弥陀佛能度人出苦海。苦海无边,各位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度人出苦海。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度人到彼岸。临命终时,一心不乱,正念分明,阿弥陀佛即领众现在其前。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希望跟各位同修大家一起学习。所以福德有实的话,我们不说他福德多啦。以福德无故,因为离相布施,如来说他福德多。所以如来说福德甚多。因为无相布施,福德象虚空一样的。因为住相布施福德就不多。因此布施不要执着,连布施本体也不要执着。布施不要执着。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前面讲得很多,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我以前讲得身相都是应身、化身。这具足两个字就是色报身。根据《观无量寿经》观想诸佛色报身,……。不是我们一般的众生能观想得到的。所以具足色身是色报身,色报身是很高大的身。无量奇妙。这样讲起来,你的意思怎么样?是不是可以具足色报之身来看佛可以吗?“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世尊呀,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不要因为是报身了而见到。为什么呢,如来所说报身,如来所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他是报身嘛,不是法身。报身我们也不可以执着的,报身和应化身也是因缘而生的。不能执着。即非具足色身,不能执着。不能住在色身上来见到法身。是名具足色身。但是法身也不离开具足色身,也不离开色身,法身也可以具足色身上见。所以俱足色身也可以称之为法身。因为什么呢?因为色身、报身和法身是不一不异的。相上来说是不一的。但是从本体上讲是不异的。因此,如来所说具足色身,虽然即非具足色身,也可以名具足色身。具足色身就是高大之身,这高大之身是无量奇妙的,所以叫具足色身。这个高大之身有二种,一种叫他受用报身。十地菩萨能看到的。就是说修行功夫到一定时候,显报身,有无量奇妙。诸佛菩萨为了让十地菩萨看到自已的奇妙相貌,促进他的功夫。所以十地菩…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