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萨以上才能够见到的。我们见到化身。应身化身是不同的。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应身。……布袋和尚是化身。化六道之身是化身。乘愿再来是应身。这分别来讲,应化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这个具足不能称为具足,只能叫它,是名具足。实际上许多相都是一样的。具足诸相的话。就是诸佛成就报身了以后,根据《华严经》(如来)现相品里讲,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报身啊,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三十二相……,《观经》里不是也有。就说明这个大人之相,有许多华藏世界,这样子微尘来做为大人之相。……。每一个相都是……。这样子,但是,世尊不应以诸相见,不要在诸相上执着。何以故?因为如来所说的诸相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非具足,是空的。是名具足,还是有的,你不能说它是没有,你不能说它是空,是缘生之法,是空有具足。所以讲即非,所以讲是名。实际上即假即中。佛法就是要离开两边,非空也非有。中道究竟有没有?实际上中道也没有,般若也没有,无有一法可得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下面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不能以为如来有所说法作为方法。不能作是念。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你不要认为如来是这样想,“哎呀,我要说法去了,我曾有所说法啦。”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讲如来有所说法,那就是诽谛。这句话怎么讲呢?佛究竟说法了没有?三藏十二部不是佛法吗?佛说法四十九年。三十岁成道,八十涅槃,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究竟有没有说?但是佛讲,“如果有人讲我说过佛法的,就是诽谤。”为什么呢?他不明白我的意思。实际上他的意思,不应该取法,也不应该取非法。虽然他讲了很多的法,讲了等于没有讲。不要执着,不要住相。所以释迦牟尼佛快要涅槃的时候讲,他说,“有人说我说法四十九年,这个人不是我的弟子;有人说我不曾说法,这个人也不是我的弟子。”意思不要住相说法,也不要离相说法。这个意思如果不明白的话,他说释迦牟尼佛说法了,不是诽谤我吗?我的意思他没有领会。所以究竟说法的人,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说了以后还等于没有说,没有丝毫的相住着。而且说法也是因缘所成。也是即空即假,也是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所以如来说法实际说了没呢?实际上说了等于没有说。但是无说而说,不是没有说,不是没有法,是名佛法,叫它佛法。所以法身不来不去。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不会说,“哎呀,佛没有说法。”你说他没有说法也是谤佛,说他说法也是谤佛。所以说了但是不着相,没有说。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过去有些大德,有些善士,他弟子开座让他讲法的时候,他上座了以后,他把醒木一拍。说法就说好了。这不是法吗?诸法如义。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也是佛法嘛,讲好了。没有法好讲的啦。从前须菩提在山洞中间坐的时候,空中落下香花。须菩提讲啦,“哪个人在下雨呀,把花落下来呀。”他说:“我是帝释”,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玉皇大帝。你为什么下雨,把花落下来为什么?他说,“供养你尊者,你须菩提尊者能够解空第一,说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说:“哎呀,我对般若法门没有说过一个字啊。”那么天帝讲了,“正因为你没有说,我也没有听。你没有说,我也没有听到,这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维摩经》也是这样,维摩诘居士问文殊师利菩萨,“你菩萨怎么说般若法门。”文殊菩萨讲了,“一切法没有什么好讲的,要离开一切相,离开这个问答,这就叫般若法门。”他问维摩诘,“你是怎么说般若法门的?”维摩诘不讲,一句话不讲。文殊菩萨讲,“哎呀,维摩大师你真是般若法门。”各位,无说而说。虽然没有说,实际上说了。
“这个时候,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释迦牟尼佛恐怕后来的人执着众生两个字。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那么就答复他,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他不讲,是不是生信心呀?他答复“众生”两个字。因为众生也是因缘所生,所以非众生,你不要讲众生,他不是众生。但是没有成佛以前他又是众生。他功夫没有到呀,非不众生。须菩提一方面他不是众生,一方面他修行还没到又非不众生。佛为什么这样讲?我说的非众生,非不众生,众生、众生啦,如来说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实际上这些已经不是烦恼的众生了。但是呢?菩萨功夫还没有到,也可以叫他大心菩萨。大心菩萨,大心众生。这地方,已经说明了,生信心自然有大心菩萨,有菩萨发心的人听到这个法,生起信心。虽然释迦牟尼佛没有答复生信心否。实际上已经答复了。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这些众生,都是不是凡夫众生了,就是发大心的众生了。换句话讲就是,有信心相信这个法了。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上面讲了无有定法,是名菩提。实无有法得菩提。各位,这样恐怕以后的人想,“哎呀,一切法不可得,那说法也没有了,佛果也得不到了。”是不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吗?佛讲,“如是,如是。”为无所得耶?这个“耶”这个文字好象还没有郑重决定的样子,要等待佛来决定。佛讲,“如是,如是。”知道须菩提已经契入般若本体,已经明白无得、无修、无证、无得之事了。所以他就讲,“如是,如是。”无法可得。这个无法可得,上次我们也已经讲了。能得的法门,所得的菩提之果也没有。没有能得、所得。因法,果法都是无所得。无所得才是真得,所以无所得以后才能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最后再决定一下,我证无上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假名这叫无上正等正觉。各位,少法对于多法来讲。虽然没有三身、六通、五眼种种诸佛的功德。很少的微尘一样的法也没有得。如果有少法可得呢?那就是法见,就是法执。有法见,法执怎么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所以无有少法可得。我们学过《坛经》。《坛经》也是这样讲的,“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既然没有一法可得,还有什么菩提可证呢?所以一般功夫到这儿就是无修无得无证。没有这个境界。你看他终日没有修持,也不修法,也不拜佛,也不念佛,实际上他二十四小时里面观照不断,寂照时时,那个时候,习气都转了。很小的一件事出来都照到。所以修行的人不见得离相。当然我们……的人不离开形相。一离开形相什么也没有。理也没有,事也没有,落空了。“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下面,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有高下,也就是清净之心,一切法都是佛法,还有什么高下呢。但是一切法,一切菩萨,一切圣贤都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在无为法里面还是有高高下下。在《景德传灯录》里面有一个公案。从前,有一天,吕洞宾,八仙里面不是有一位叫吕洞宾吗?吕洞宾有一天走过一个山上的时候,看到山里面好象祥气充满,瑞气充满,瑞气很好的。他想这地方可能有得道的高人。他就跑进去了。跑进去以后黄龙禅师在说法。黄龙禅师看见他来了,就大喝一声,“来的是什么人啊?”这个时候大家互相论机锋了。吕洞宾说,“我是云水道人。”黄龙就考验他了,“你是云水道人,他说云水没有的时候你怎么样?云也没有了,水也没有了,你怎么样?”看他答得上答不上来。禅宗里面,你一句,我一句,讲得都是心地法门,都是自已明心见性的事情。你回答不出来,就说明你没有见性,是从别的地方听得来的这句话,机锋答的时候你就讲不出来。要是真正见到的话,……。黄龙禅师就问啦,吕洞宾就没有话好讲了。这样子,吕洞宾就问黄龙禅师,“你怎么讲?”他说我也问问你怎么讲。“云水没有的时候你怎么样啊?”黄龙禅师说,“云沉水枯的时候,我黄龙就出现了。”他是黄龙禅师。我是黄龙呀。你说云没有,水没有怎么样?我黄龙就出来了。也可以讲我们无明烦恼没有的时候,自已本性就出来了。很简单。见到佛性以后,没有障碍了。
“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这个法是平等的,般若本体,人人都有的。是法平等。众生有,诸佛也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这里有,你那里也不是没有。所以《楞严经》讲,众生本来都是跟诸佛菩萨,成佛是无二,无缺。所以讲是法平等。但是我们凡夫不见到自已的真心,因虚妄分别,起高下,“哎呀,你高啊,我低啊。你功夫好,我功夫不好。你法门比我的好,或者我的法门比你的好。”执着高下,所以迷妄、颠倒、分别、妄想。他还以为开悟了、成佛了,就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