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以上才能夠見到的。我們見到化身。應身化身是不同的。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應身。……布袋和尚是化身。化六道之身是化身。乘願再來是應身。這分別來講,應化身。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這個具足不能稱爲具足,只能叫它,是名具足。實際上許多相都是一樣的。具足諸相的話。就是諸佛成就報身了以後,根據《華嚴經》(如來)現相品裏講,有九十七種大人之相。報身啊,有九十七種大人之相。叁十二相……,《觀經》裏不是也有。就說明這個大人之相,有許多華藏世界,這樣子微塵來做爲大人之相。……。每一個相都是……。這樣子,但是,世尊不應以諸相見,不要在諸相上執著。何以故?因爲如來所說的諸相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非具足,是空的。是名具足,還是有的,你不能說它是沒有,你不能說它是空,是緣生之法,是空有具足。所以講即非,所以講是名。實際上即假即中。佛法就是要離開兩邊,非空也非有。中道究竟有沒有?實際上中道也沒有,般若也沒有,無有一法可得是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下面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不能以爲如來有所說法作爲方法。不能作是念。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你不要認爲如來是這樣想,“哎呀,我要說法去了,我曾有所說法啦。”不要這樣想,爲什麼呢?如果有人講如來有所說法,那就是誹谛。這句話怎麼講呢?佛究竟說法了沒有?叁藏十二部不是佛法嗎?佛說法四十九年。叁十歲成道,八十涅槃,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究竟有沒有說?但是佛講,“如果有人講我說過佛法的,就是誹謗。”爲什麼呢?他不明白我的意思。實際上他的意思,不應該取法,也不應該取非法。雖然他講了很多的法,講了等于沒有講。不要執著,不要住相。所以釋迦牟尼佛快要涅槃的時候講,他說,“有人說我說法四十九年,這個人不是我的弟子;有人說我不曾說法,這個人也不是我的弟子。”意思不要住相說法,也不要離相說法。這個意思如果不明白的話,他說釋迦牟尼佛說法了,不是誹謗我嗎?我的意思他沒有領會。所以究竟說法的人,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說了以後還等于沒有說,沒有絲毫的相住著。而且說法也是因緣所成。也是即空即假,也是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所以如來說法實際說了沒呢?實際上說了等于沒有說。但是無說而說,不是沒有說,不是沒有法,是名佛法,叫它佛法。所以法身不來不去。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就不會說,“哎呀,佛沒有說法。”你說他沒有說法也是謗佛,說他說法也是謗佛。所以說了但是不著相,沒有說。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過去有些大德,有些善士,他弟子開座讓他講法的時候,他上座了以後,他把醒木一拍。說法就說好了。這不是法嗎?諸法如義。一切法皆是佛法。這也是佛法嘛,講好了。沒有法好講的啦。從前須菩提在山洞中間坐的時候,空中落下香花。須菩提講啦,“哪個人在下雨呀,把花落下來呀。”他說:“我是帝釋”,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玉皇大帝。你爲什麼下雨,把花落下來爲什麼?他說,“供養你尊者,你須菩提尊者能夠解空第一,說般若波羅蜜多。”須菩提說:“哎呀,我對般若法門沒有說過一個字啊。”那麼天帝講了,“正因爲你沒有說,我也沒有聽。你沒有說,我也沒有聽到,這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維摩經》也是這樣,維摩诘居士問文殊師利菩薩,“你菩薩怎麼說般若法門。”文殊菩薩講了,“一切法沒有什麼好講的,要離開一切相,離開這個問答,這就叫般若法門。”他問維摩诘,“你是怎麼說般若法門的?”維摩诘不講,一句話不講。文殊菩薩講,“哎呀,維摩大師你真是般若法門。”各位,無說而說。雖然沒有說,實際上說了。
“這個時候,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釋迦牟尼佛恐怕後來的人執著衆生兩個字。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那麼就答複他,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他不講,是不是生信心呀?他答複“衆生”兩個字。因爲衆生也是因緣所生,所以非衆生,你不要講衆生,他不是衆生。但是沒有成佛以前他又是衆生。他功夫沒有到呀,非不衆生。須菩提一方面他不是衆生,一方面他修行還沒到又非不衆生。佛爲什麼這樣講?我說的非衆生,非不衆生,衆生、衆生啦,如來說即非衆生,是名衆生。實際上這些已經不是煩惱的衆生了。但是呢?菩薩功夫還沒有到,也可以叫他大心菩薩。大心菩薩,大心衆生。這地方,已經說明了,生信心自然有大心菩薩,有菩薩發心的人聽到這個法,生起信心。雖然釋迦牟尼佛沒有答複生信心否。實際上已經答複了。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這些衆生,都是不是凡夫衆生了,就是發大心的衆生了。換句話講就是,有信心相信這個法了。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上面講了無有定法,是名菩提。實無有法得菩提。各位,這樣恐怕以後的人想,“哎呀,一切法不可得,那說法也沒有了,佛果也得不到了。”是不是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嗎?佛講,“如是,如是。”爲無所得耶?這個“耶”這個文字好象還沒有鄭重決定的樣子,要等待佛來決定。佛講,“如是,如是。”知道須菩提已經契入般若本體,已經明白無得、無修、無證、無得之事了。所以他就講,“如是,如是。”無法可得。這個無法可得,上次我們也已經講了。能得的法門,所得的菩提之果也沒有。沒有能得、所得。因法,果法都是無所得。無所得才是真得,所以無所得以後才能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
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最後再決定一下,我證無上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假名這叫無上正等正覺。各位,少法對于多法來講。雖然沒有叁身、六通、五眼種種諸佛的功德。很少的微塵一樣的法也沒有得。如果有少法可得呢?那就是法見,就是法執。有法見,法執怎麼證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所以無有少法可得。我們學過《壇經》。《壇經》也是這樣講的,“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既然沒有一法可得,還有什麼菩提可證呢?所以一般功夫到這兒就是無修無得無證。沒有這個境界。你看他終日沒有修持,也不修法,也不拜佛,也不念佛,實際上他二十四小時裏面觀照不斷,寂照時時,那個時候,習氣都轉了。很小的一件事出來都照到。所以修行的人不見得離相。當然我們……的人不離開形相。一離開形相什麼也沒有。理也沒有,事也沒有,落空了。“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下面,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無有高下,也就是清淨之心,一切法都是佛法,還有什麼高下呢。但是一切法,一切菩薩,一切聖賢都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在無爲法裏面還是有高高下下。在《景德傳燈錄》裏面有一個公案。從前,有一天,呂洞賓,八仙裏面不是有一位叫呂洞賓嗎?呂洞賓有一天走過一個山上的時候,看到山裏面好象祥氣充滿,瑞氣充滿,瑞氣很好的。他想這地方可能有得道的高人。他就跑進去了。跑進去以後黃龍禅師在說法。黃龍禅師看見他來了,就大喝一聲,“來的是什麼人啊?”這個時候大家互相論機鋒了。呂洞賓說,“我是雲水道人。”黃龍就考驗他了,“你是雲水道人,他說雲水沒有的時候你怎麼樣?雲也沒有了,水也沒有了,你怎麼樣?”看他答得上答不上來。禅宗裏面,你一句,我一句,講得都是心地法門,都是自已明心見性的事情。你回答不出來,就說明你沒有見性,是從別的地方聽得來的這句話,機鋒答的時候你就講不出來。要是真正見到的話,……。黃龍禅師就問啦,呂洞賓就沒有話好講了。這樣子,呂洞賓就問黃龍禅師,“你怎麼講?”他說我也問問你怎麼講。“雲水沒有的時候你怎麼樣啊?”黃龍禅師說,“雲沈水枯的時候,我黃龍就出現了。”他是黃龍禅師。我是黃龍呀。你說雲沒有,水沒有怎麼樣?我黃龍就出來了。也可以講我們無明煩惱沒有的時候,自已本性就出來了。很簡單。見到佛性以後,沒有障礙了。
“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這個法是平等的,般若本體,人人都有的。是法平等。衆生有,諸佛也有,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我這裏有,你那裏也不是沒有。所以《楞嚴經》講,衆生本來都是跟諸佛菩薩,成佛是無二,無缺。所以講是法平等。但是我們凡夫不見到自已的真心,因虛妄分別,起高下,“哎呀,你高啊,我低啊。你功夫好,我功夫不好。你法門比我的好,或者我的法門比你的好。”執著高下,所以迷妄、顛倒、分別、妄想。他還以爲開悟了、成佛了,就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