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32

  ..续本文上一页高。不知道心明,不知道自已本性。他认为迷妄就是低下。实际上他不知道我们的本体来讲,不增也不减,本来没有高下。所以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性佛菩萨也不增加一点。我们凡夫迷妄、颠倒、六道轮回的时候,也不少的。你把妄想烦恼去掉,妄想息灭,本来就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是平等的。三无差别的。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以无有四相,一切不执,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四相都没有,来修一切善法。四相没有是什么?一切不立,一切放下。修一切善法时候一切法非。并不是说一切放下,说什么都没有,佛法也不修。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切不立就是空,修一切善法,就是有。空有双融。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应无所住”,修一切善法就是“而生其心”。这句话很妙,功德也很大。有许多人不了解。听到佛法讲空,我空、法空、空空。好啦,以为善法也不要修。实际上不是这样。所以要修一切善法。问题在什么地方?修善法不要执着。一执着又是有实了,只是升人天的福报而已呀。福报享完了,还是要坠落下来。执着一个善,不是究竟的。放弃修善也不是究竟的。应该无四相修一切善法,就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上面讲的平等的性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下面讲,修行功夫。你不要执着四相来修一切善。善有善报。六度示现。一切唯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善法我们都要修。我们跟其他宗教,跟道教什么教不同。……。不执着以后……。释迦牟尼佛比他高明,高明在什么地方?就是不执着。善事尽管做啊,不是不做,心里没有这回事,说法没有说,做一切善事,布施,没有这一回事,心中无事。所以他无往而不自在,什么地方去都是自自在在的,菩萨心里空了嘛。所以有没有挂碍,能自在不自在,有智慧光明没有智慧光明,这是学佛的跟不学佛的分界线。不学佛的和学佛的一样吃饭,一样睡觉有什么两样呢?他心是两样的,受用不同。

  第十一集上

  受用不同,修持不同。现在我们凡夫当然我们有些人……,你还不了解……,他也不要你看出来。所以说非善法,如来让你这个法执也扫掉,你不可以执着它。是名善法。不要说善法没有,是名善法是可以的。即非善法就是空,是名善法就是有。真空妙有。不落空不落有,空有二边不住。《金刚经》这样的很多。也可以用二谛来形容,也可以用三谛来形容。所言善法者,是有谛,俗谛。即非善法,空谛,真谛。是名善法,中谛。三谛合一。下面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四句偈虽然文字是不多,大家容易记。在这个四句偈里面妙义无尽。这四句偈用文字般若来引起观照,就能得到离相无住的妙用,就能生起实相般若的境界。因此这里说明,福德用一般的七宝布施,以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宝象诸须弥山王这样高大的数量布施,福德当然是很多了。如果有人来以《般若波罗蜜经》甚至以最少四句话,四句偈来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领受、受持、朗读、背诵,为他人说,这个与前布施福德比较起来呢?七宝布施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下面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在你的意思怎样理解,你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想法,“我要度众生了,我要广度无量众生成就菩提了。”有个能度之我,有个所度众生。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能所分明。须菩提莫作是念,你不要这样说。如来不会有这样想法。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因为什么呢?无有众生如来可度,因为一切众生本来他是佛。每个人都是有真如本体,都是有实相境界,个个都有的,个个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如来虽然是说法度生,但是他并不是这样想,“哎呀,我要度众生了,我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了。”没有能度所度,也没有所度之众生。能所都不执着,这样子就进入了平等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在平等的法界,佛不度众生。实际上讲起来,都是他自已来度。不然的话,好象医生开药方,药方开好了以后,吃药还是要靠自已,你不吃药的话,你病还是要犯的。所以佛不度众生。当然我们要依靠佛菩萨,不经过佛菩萨开示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自己有这个不生不灭、非空非有、无实无虚这个本性,哪里有啊?所以下面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你的意思是怎么想的?是不是可以三十二相有相的音声,观有相的音声,来得到无相的法身行不行啊?可以通过三十二相来观如来吗?须菩提言,“如是,如是,可以用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是大善慧命,他怎么会不知道法身是离相的道理呢?为什么又讲起来,“如是,如是,可以用三十二相观如来呢?”因为以色身、诸法平等当中,平等一如诸法,法身如来本来是不离一切诸法。在诸法平等中间呢?不离一切诸法也就是诸法如义。实际上就是平等。前面已经讲了,不可以色身、音声见如来。……有……以前的讲,有……以后的。所以我们说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我们前面讲,见如来不。这里讲,观如来不。见与观不同。见如来,现量境界,如来现,现身,见到。观如来不,是修观的方法。可以以三十二相,通过三十二相观相,观有相的音声来得到无相的法身,这可不可以呀?因为什么呢?观相就是观性,本来就是不二的嘛。但是性和相也不是一样的,也不是两样的,所以不应该执着在两边。因此这个地方见和观有些不同。总的来讲,有许多众生他不明了法身的离相。所以他说,“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并不是须菩萨自已以前的话跟后面的话矛盾了,好象是矛盾了。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修行的方法,为众生安排下手的方法。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如果以三十二相观察如来,以为有三十二相就是如来。各位,这样讲起来,转轮圣王就是如来了。转轮圣王有四种圣王,金、银、铜、铁。这四种圣王他是领导四大部洲的。金王就是领东、南、西、北四大洲。银王领三洲。铜王领东南二洲,铁王领南方一洲。他是以十善来教化世间的众生。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他就乘轮宝到这里游行,来考察,来降服不善的地方。所以转轮圣王就是金轮王,他……,他有三十二相。所以修行的时候以为有三十二相就是如来,那岂不是转轮圣王也是如来了?他意思就是法身不住一切相,不可以在相上见到法身的。前面已经讲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非相才能见到如来。你执着三十二相,那怎么能够见到法身呢?怎么能够见到如来呢?所以下面,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主要说明这个问题。这时候世尊就讲法了,讲四句偈。若以色见我。这个“我“不是我、你、他的“我”,是法身。如果以色见我,想从色身上面来见到我的法身。听到这个声音了,“哎呀,释迦牟尼佛出现了,诸佛出来来加被我了,法身现前了,我的功夫到家了。”以音声来求我,是人行邪道,这个人所行的是邪道。跟法身如来是两回事。这个人是不能见到如来的;入魔有份呀,他入魔倒有份。释迦牟尼佛讲这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音声就是以相为真。但是所以相皆是虚妄,已经讲清楚了,你还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现在有许多的人,各种各样的外道。他们就是以什么东西来引导大家?就是以色,以音声。看见什么东西了,他可以放光,他可以离地三尺飞,他有天耳能够听到讲话,别人听不到的东西他能听到。总总的特异功能。特异功能我们众生有没有呀?特异功能当然还是有特异功能,是本体本有的功能,只要我们障碍没有了,特异功能就现前了。但是特异功能他是一时妄想的,不是根本上法身见道的境界。识自心,见到本体,从根本上下手,也不至于着魔,也不至于逃避世间。释迦牟尼佛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大陆有许多外道,有许多气功家,他讲到……。我就问他这两句话怎么解释,这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不是我讲的。他答不出来,他没有话好讲。《金刚经》哪个人不佩服,你说它假的,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这部经真是追根到底,从根本上下手,给我们无量的智慧,给我们无量的底气,辩明是非、邪正。看来下面再讲一次,这部经就讲完了。现在讲到,法身无相分第二十六,下面还有六分,这六分很短。那么下次我们讲得时候再归纳一下,分析一下。使大家有一个比较简单明确的概念。我们下次再学习一次就可以了。好,现在大家回向。

  各位大德,上次我们说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