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地方主要说明不能够让人执着这个常见。断见和常见都是边见,两边。不是常就是断,因为众生就是:说有啦,就当它真是有回事;说空了,就以为断灭了,什么都没有了。实际上不是这回事。这一段就是恐怕我们众生执着常见,叫我们离开常见。离开常见以后,不在“有”的一边执着,也就是不执着见闻觉知。我们众生就是执着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执着以后就是生死流转。因此这一段主要是让我们离开常见。下一段就是要我们离开空见。离开常见以后是不是空了,什么都没有了,他就到空的一边去?所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对须菩提讲啦,你如果这样想,如来不具足庄严之相。不以具足相,就是讲如来没有庄严之相;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候,什么都没有,庄严之相也没有,不具足。佛是圆满具足的。一个人证到真如本体以后,自已遍满十方,十方圆明;不是没有的境界。所以“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这样想是不对的。所以下面,须菩提,莫作是念,你不要这样想啊,“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没有庄严之相,换句话说空,什么都没有,断灭了。这样讲是不对的。所以上面执着这个有,就失掉本体。下面这一段呢,执着空,就成为断灭。各位有些大德学过了,《坛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来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就是真如自性能够起念,我们六根虽然是见闻觉知,“有”,但是呢?不染万境,一切境界上不污染。不污染在一切境界上,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也就是我们修行到后来,我们也能证到这个的境界。这许许多多的境界实际上不受到影响,实际上没有危害。各位,我们学佛就在这地方下手,当下就得到真如,并不是临终以后才得到真如,并不是下一世才得到真如。我们修般若波罗蜜多,就要眼前就得到真如。这样子学佛才有利益。所以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讲,“你听到声音了,看到颜色了,以为这就是佛教了,那是邪道。”如果不以具足相,这又是落空了,落到空无的一边去了。这又不对。所以要离开常见,要离开空见。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发无上正等正觉的人,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不要这样想。“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真如之法。这个法是真如之法,不是方法,也不是一切事事物物。真如之法不说断灭,好象真如之法是没有的。我以前讲,般若波罗蜜多即非般若波罗蜜多,实相即非实相。你可以讲这个法是断灭吗?但是你也不可以讲是断灭。我们学佛法关键就在这地方。什么又是空,又是不断灭?能够认识这东西,好啦,非空非有,你说他空他不空,你说它有它没有。无实无虚。你说它是实的吧?它不是实的,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无虚。断灭了吧,没有了吧?也不是,所以于法不说断灭相。讲得很清楚,它本体就出来了。所以有人说《金刚经》下半部都是讲本体,上半部都是讲起用。下半部本体现前,本体现出来了。下面是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这么多来布施。若另外有人知一切法无我,无我就是人无我,法也无我,这两个。得成于忍,能够认可这些,能够认可无生,无生认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就是初地菩萨的境界。他对一切法不执着,当然就是无生。法忍,对于这个真如之法,能够认可,心不动。所以无生法忍就是大乘菩萨修行的境界。大乘的见道位。到七地、八地功夫更加深。所以在初地菩萨已经有这个境界。八地以后无生法忍寂然不动,所以八地是不动地。到八地是无功用道。你说他修行,他不修行,一天到晚好象是逍遥自在,实际上自已在观照不断,但是他没有功用,你看不出他。所以有些人你看他好象一天到晚无修无得无证的样子,不用功。实际上他一天到晚观照不断的,没有形相。当然有形相也是好的,理、事般若,事就是理,并不是拜佛不好。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不二。所以如果“有菩萨能够知道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句话力量很大。我们碰到烦恼的时候,碰到违缘的时候,碰到不如意的时候,知道“一切法无我”,我这个人不是真的,是因缘和合的。“得成于忍”,能够忍过去,能够忍过去,不动于心。这个菩萨比七宝布施的功德都要殊胜。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这些菩萨不受福德故。他不受这个有为的福报,所以胜过有为的七宝布施。不贪着有为的福报,不贪着有为的功德。受有为的,到一定的时候还要坠落下来,享受人天福报以后又坠落下来。因此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功德比七宝布施的功德还要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领会佛所讲的意思,跟佛讲,“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实际上须菩提代我们问的。他怎么会不知道?他是空生,解空第一,是空生,不是断灭是空。但是代我们问,“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佛告诉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该贪著。”不应该执着。众生供养菩萨、法师比较多,但是不要贪,不住,不执着福。所以说不受福德。因为如果菩萨贪着福德就会成为有为的因果。因果是有为的,不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只有菩萨所作的福德不贪的话,才能成为无为的功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如果有人讲,“如来来了,去了,坐了,卧了,这就是如来。”来了嘛,去了嘛,有来有去,有坐有卧这一切行动好象就是如来了。这样子,这个人不解我所说的道理。他还没有了解什么叫如来,什么叫实相,他还没有了解。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各位我们证到法身的时候,清净寂灭,圆满光明。你说它哪里来?没有来的地方,他本来就是这样。你说它到哪里去吧?也没有去的地方。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也就是说,法身周遍十方,没有来去之相,来去之相都没有。
所以各位,我们净土宗里有句话,“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我们生到西方的人一定能够生到西方世界去,一定可以生。释迦牟尼佛不骗人的,“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那么极乐世界去了。去实际上没有去,这话怎么讲呢?如果从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道理。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我自性中间的净土,并不是外来的。娑婆世界也是我自性中间一土的。诸佛世界也是我自性中一土。自性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所以生到西方等于没有生西方,生自性的土嘛。净土宗这句话,就是根据如来这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总的来讲,如果有人以为如来去呀,来呀,坐呀,卧呀,这就是如来;这个人不解我的意思。什么是如来?就是诸法如如不动的意思。有来去坐卧之相的,这样子,法身之理体就不周遍了。无所来也无所去嘛,法身遍满十方。既然无所从来,去也就无所从去。无来无去,这叫如来。
还有“如来”实际上包括体用的意思:如者就是不变,来者就是随缘。不变随缘就是如来。我们的本体就是这样,本来不变不动,这是体。用呢,就是随缘。你不干净的缘,带污染的话就是六道轮转。清净的缘就是成佛的,成菩萨,成罗汉,成缘觉。四个圣界,六个凡界,十法界都是随缘的。……。圣人凡人都是自已自造的。下面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你想想看,这个微尘多不多啊?须菩提言,“甚多,世尊。”当然多了,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这个微尘还不多吗?当然很多的。说明什么?世界可以成为微尘,微尘合起来可以成为世界。都是缘生之法,不要认为世界是实有,也不要认为微尘是实有,所以变来变去。各位我们现在地震发生的地方很多,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世界不是永远不变的,它是变化的。
第十一集下
世界不是永远不变的,它是变化的。碰到因缘不好的时候,地震,粉碎,大地可以化为微尘。世界没有的时候,遇到这个火啊,风啊,水啊,变的时候,大地就没有了,也可以把物质化为能量。物质化为能量,能量化为物质,所以变来变去。缘生之法,没有一定不变的东西。世界化为微尘。所以总的来讲,下面再讲世界和微尘的关系,也就是实相和妄想的关系。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为什么这样讲呢?如果微尘众是实…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