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34

  ..续本文上一页有的话,佛就不讲微尘众了。因为微尘众都是缘生性空了,所以佛说是微尘众。实际上这个微尘众并没有实在的体性,则非微尘众,假名微尘众。所以我们这样子来看世界,是微尘,更明白更清楚地知道一切法都是缘生。世界可以成为微尘,微尘可以合为世界,世界和微尘都没有自性,都不是实有。但是我们众生往往因为没有智慧,没有般若妙智,所以处处执着。看见世界就执着世界,看见微尘就执着微尘。实际上,世界有,但是多个微尘。多个微尘实际上也是世界合一。一多互相交换,一多也是互相没有防碍。这就说明什么呢?说明真妄是不二的。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世尊,如来所讲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为什么讲即非世界?因为世界也是缘起性空,也是因缘和合的。把微尘合起来了,称为世界了,微尘分散以后,世界就空了,成住坏空。则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尘合起来的时候,没有世界,是微尘;没有世界,不过这个世界假名而已。……,有名就有世界的,所以世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西洋的唯心论就是这样讲,“我思故我在。”我一想到了就是有我,我没有想到,我没有起心动念这世界就没有,客观的东西都没有。我们从唯识道理上讲,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缘起,都是唯识。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所以佛法讲空、假、中,假相还是有啊,这就是圆融了。西洋的观点不能执着它。说他有啊,但是假名而有啊,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为什么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果世界实有的话,那不过合而唯一之相了。合而唯一了有世界了,分散了又没有了。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世界可以散为微尘,微尘可以合为世界,即非一合相,假名一合相而已。“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本来一合相是不可说的,为什么?你讲物质,它是相,相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相是假名,不可执着的。从性上来讲,把我们的烦恼比为微尘,一合相比作真如。我们的真如本体是一合相的话,可以说吗?也不可以说。为什么?真如离文字相,离言语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不过呢,一般没有修行的凡夫,没有功夫的凡夫看见妄就是真,看见相就是性。执着假相。贪着这件事。贪着外边的境界,随外边境界而流转。所以他就是以妄为真了。世界,微尘所成的,一合相。真如,我们烦恼息下来才现这个相。总的来讲,正报、依报不能贪着。如果我们不明白自已的真心,贪着事相的话,贪著其事,不得了解真如的本体,不了解不生不灭的境界。以妄为真,贪著其事。这样子呢?流转生死了,不能证到真如实相的本来境界。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本体,我们的本性不是实有的,是空,不是实有的。就象做梦的时候,做梦的时侯好象有,醒来以后,了无一物。讲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四句偈非常好。须菩提,众生迷真起妄了,从妄心来讲有八万四千多烦恼妄想,就象世界碎为微尘一样的。……。各位我听见……。……分别越多,烦恼的事情越多。好比是一棵树,……。这样子,……是不行的,你分别越多,烦恼的事情越多。不能解脱,放又放不下,去又去不掉,不能得到自在解脱。……。因此我们想到世间没有学佛的人,不知道佛法的真理的人,……烦恼很多。他一天到晚,贪嗔痴慢疑,邪见,不识心王。所以我看现在不学佛的人乃至学佛的人,能够解脱自在的很少。所以学佛法要有福报善根。……,只是劝人为善,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所以……很大。因此我们对于真心两个字。真心不离烦恼。所以我们放下烦恼就是真心。就象微尘合起来就是世界,道理是一样的。不过我们众生贪着其事,看见微尘就是微尘,看见世界就是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样子才能不落文字言语。真如本体就是离开言语相,离开心缘相,离开一切相。所以不可说,不可说。当然不可说不至于讲不清楚。但是你落在文字、言语上,……。讲空非空,说有非有。你说无住到有住上去。你说真空,真空不空。

  从前,老子,……老子是道家的祖师,他讲得很有道理。他有一句话,“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说,“我做学问越作学问越多,修道的不是这样的,是越来越减少,什么都放下,什么都看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减少还要减少,放下还要放下。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不是我们消极逃世了,什么事都不做了。……他事情做了不少,但是他无为。他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没有这回事。……这话如果不是真正见到实相的话,讲不出来。……。

  对于微尘烦恼和真心的问题。要明白可以息妄显真,妄想息下来后,当下,了了分明的东西是什么?……几个地方讲到,“前念已灭,前面妄想已经灭下来了,后念未生,后面妄想还没有生出来,中间是什么?”如果这地方我们能够体会的话,修行很便当的,明心见性也不是难的事情。前念已灭,它生灭法嘛,一定有生有灭的时候,是吧。后念还没有起。又不是木头,又不是石头,无实无虚,了了分明。是什么?各位参参。这里有几位居士在修心中心。当修心中心两个小时以后,万念俱空,……,但是了了分明。这究竟是什么境界?如果回光返照的话,当下就见到本来。……。下面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须菩提,如果人讲: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话,你看他这样子,理解我的意思吗

  我是不是这样讲,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但不能住着四相,也不能住四见。见是什么?见是心。相是外境。境是粗,见是细。境在外面,心在里面,粗细的不同。实际上心境是一如。但是不一不异,有时侯是一个,有时候不是一个东西。我看见一个人,看见以后,这个人的相貌如何,到这个人跑掉以后,我的心里这个人的相貌还有,第六意识的影相。所以心和境又是一个东西,又是二个东西。人跑掉以后,影子还有。这就光有心,没有境。各位我们修行,大体上是空境、空心,妄心空掉了,再空法,法空掉了,再空空。如果有一个法没有空,一个空没有空,都是不能自在的境界,至少不能大自在的境界。如果人讲: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人也不知道我讲的道理。这里不是讲我相,讲我见了。“不也,世尊。”须菩提言,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为什么呢?佛讲的四见是不见而见,并不是我们凡夫虚妄分别之见。你说他不见,他还是见的,见闻觉知照常有。这是六祖讲的话。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还是有见闻觉知,但是不染万境。见闻觉知还是有,他不是在色声香味触法上起念。不污染在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境界上。所以见闻觉知照样,不污染,他就是有这样的妙用。这就是佛法与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就在这。寂然不动,了了分明。《金刚经》讲,……在事上不动心,在事上保护。所以,“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如来讲的四见实际上没有自体可得。他是不见而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安这样一个假名,并不是真正有所见。好象跟凡夫一样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有我见就有身见,边见。有我见就有边见,有边见就有邪见。不信因果呀,这是邪见。断常不分啊,这就是边见。我见就深了,我见是见惑里面最重的一个见。须陀洹,初果,断见惑的人,首先断我见。我见最难破,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法执、我执一起破掉。这个破了,以后第六识就好办。第六识的根就是第七识。第六识的根就是我执。什么事情来,他就先来个我,对我来考虑,我应该吗?我有好处吗?对我有没有损害呀?第六意识是分别的……,这个心是污染的。……所以如来所说四个见实际上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假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四见是没有自体可得。因为对治众生的执着之心,佛就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假名而已。不要以为如来还有我相,如来还有我见。这样的众生不理解佛所说的道理。总的来讲,这地方讲见。比以前要深一些,深入到心地法门去。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呀,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一切法,应该这样子来证知它,证知,证到了;不是我分别而说第六意识的知。如是见,见性的见,明心见性的见;并不是第六意识的见。如是信解,应该这样子信受,应该这样子圆解。信受、圆解,不生法相。这样子知见,信解,不生法相。法相也舍。不生法相。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恐怕大家听到法相两字,又执着法相了,法相也扫掉。《金刚经》一边立,一边扫,到最后了无一法可得,无少法可得。《金刚经》真是成佛的经。……,证到实相以后才到涅槃的境界,证到菩提。……名相不同,道理是一样的。……《金刚经》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所以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