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33

  ..續本文上一頁,“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地方主要說明不能夠讓人執著這個常見。斷見和常見都是邊見,兩邊。不是常就是斷,因爲衆生就是:說有啦,就當它真是有回事;說空了,就以爲斷滅了,什麼都沒有了。實際上不是這回事。這一段就是恐怕我們衆生執著常見,叫我們離開常見。離開常見以後,不在“有”的一邊執著,也就是不執著見聞覺知。我們衆生就是執著見聞覺知,見聞覺知執著以後就是生死流轉。因此這一段主要是讓我們離開常見。下一段就是要我們離開空見。離開常見以後是不是空了,什麼都沒有了,他就到空的一邊去?所以…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對須菩提講啦,你如果這樣想,如來不具足莊嚴之相。不以具足相,就是講如來沒有莊嚴之相;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候,什麼都沒有,莊嚴之相也沒有,不具足。佛是圓滿具足的。一個人證到真如本體以後,自已遍滿十方,十方圓明;不是沒有的境界。所以“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這樣想是不對的。所以下面,須菩提,莫作是念,你不要這樣想啊,“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時候,沒有莊嚴之相,換句話說空,什麼都沒有,斷滅了。這樣講是不對的。所以上面執著這個有,就失掉本體。下面這一段呢,執著空,就成爲斷滅。各位有些大德學過了,《壇經》裏有這樣一句話,“如來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就是真如自性能夠起念,我們六根雖然是見聞覺知,“有”,但是呢?不染萬境,一切境界上不汙染。不汙染在一切境界上,這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也就是我們修行到後來,我們也能證到這個的境界。這許許多多的境界實際上不受到影響,實際上沒有危害。各位,我們學佛就在這地方下手,當下就得到真如,並不是臨終以後才得到真如,並不是下一世才得到真如。我們修般若波羅蜜多,就要眼前就得到真如。這樣子學佛才有利益。所以釋迦牟尼佛對須菩提講,“你聽到聲音了,看到顔色了,以爲這就是佛教了,那是邪道。”如果不以具足相,這又是落空了,落到空無的一邊去了。這又不對。所以要離開常見,要離開空見。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發無上正等正覺的人,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不要這樣想。“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于法不說斷滅相。”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對于真如之法。這個法是真如之法,不是方法,也不是一切事事物物。真如之法不說斷滅,好象真如之法是沒有的。我以前講,般若波羅蜜多即非般若波羅蜜多,實相即非實相。你可以講這個法是斷滅嗎?但是你也不可以講是斷滅。我們學佛法關鍵就在這地方。什麼又是空,又是不斷滅?能夠認識這東西,好啦,非空非有,你說他空他不空,你說它有它沒有。無實無虛。你說它是實的吧?它不是實的,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無虛。斷滅了吧,沒有了吧?也不是,所以于法不說斷滅相。講得很清楚,它本體就出來了。所以有人說《金剛經》下半部都是講本體,上半部都是講起用。下半部本體現前,本體現出來了。下面是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這麼多來布施。若另外有人知一切法無我,無我就是人無我,法也無我,這兩個。得成于忍,能夠認可這些,能夠認可無生,無生認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初地菩薩的境界。他對一切法不執著,當然就是無生。法忍,對于這個真如之法,能夠認可,心不動。所以無生法忍就是大乘菩薩修行的境界。大乘的見道位。到七地、八地功夫更加深。所以在初地菩薩已經有這個境界。八地以後無生法忍寂然不動,所以八地是不動地。到八地是無功用道。你說他修行,他不修行,一天到晚好象是逍遙自在,實際上自已在觀照不斷,但是他沒有功用,你看不出他。所以有些人你看他好象一天到晚無修無得無證的樣子,不用功。實際上他一天到晚觀照不斷的,沒有形相。當然有形相也是好的,理、事般若,事就是理,並不是拜佛不好。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不二。所以如果“有菩薩能夠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這句話力量很大。我們碰到煩惱的時候,碰到違緣的時候,碰到不如意的時候,知道“一切法無我”,我這個人不是真的,是因緣和合的。“得成于忍”,能夠忍過去,能夠忍過去,不動于心。這個菩薩比七寶布施的功德都要殊勝。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爲什麼呢?須菩提,因爲這些菩薩不受福德故。他不受這個有爲的福報,所以勝過有爲的七寶布施。不貪著有爲的福報,不貪著有爲的功德。受有爲的,到一定的時候還要墜落下來,享受人天福報以後又墜落下來。因此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功德比七寶布施的功德還要大。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領會佛所講的意思,跟佛講,“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實際上須菩提代我們問的。他怎麼會不知道?他是空生,解空第一,是空生,不是斷滅是空。但是代我們問,“爲什麼菩薩不受福德?”佛告訴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該貪著。”不應該執著。衆生供養菩薩、法師比較多,但是不要貪,不住,不執著福。所以說不受福德。因爲如果菩薩貪著福德就會成爲有爲的因果。因果是有爲的,不能成爲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說,只有菩薩所作的福德不貪的話,才能成爲無爲的功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如果有人講,“如來來了,去了,坐了,臥了,這就是如來。”來了嘛,去了嘛,有來有去,有坐有臥這一切行動好象就是如來了。這樣子,這個人不解我所說的道理。他還沒有了解什麼叫如來,什麼叫實相,他還沒有了解。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各位我們證到法身的時候,清淨寂滅,圓滿光明。你說它哪裏來?沒有來的地方,他本來就是這樣。你說它到哪裏去吧?也沒有去的地方。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也就是說,法身周遍十方,沒有來去之相,來去之相都沒有。

  所以各位,我們淨土宗裏有句話,“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我們生到西方的人一定能夠生到西方世界去,一定可以生。釋迦牟尼佛不騙人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那麼極樂世界去了。去實際上沒有去,這話怎麼講呢?如果從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道理。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我自性中間的淨土,並不是外來的。娑婆世界也是我自性中間一土的。諸佛世界也是我自性中一土。自性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所以生到西方等于沒有生西方,生自性的土嘛。淨土宗這句話,就是根據如來這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總的來講,如果有人以爲如來去呀,來呀,坐呀,臥呀,這就是如來;這個人不解我的意思。什麼是如來?就是諸法如如不動的意思。有來去坐臥之相的,這樣子,法身之理體就不周遍了。無所來也無所去嘛,法身遍滿十方。既然無所從來,去也就無所從去。無來無去,這叫如來。

  還有“如來”實際上包括體用的意思:如者就是不變,來者就是隨緣。不變隨緣就是如來。我們的本體就是這樣,本來不變不動,這是體。用呢,就是隨緣。你不幹淨的緣,帶汙染的話就是六道輪轉。清淨的緣就是成佛的,成菩薩,成羅漢,成緣覺。四個聖界,六個凡界,十法界都是隨緣的。……。聖人凡人都是自已自造的。下面一合相理分第叁十

  一合相理分第叁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你想想看,這個微塵多不多啊?須菩提言,“甚多,世尊。”當然多了,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這個微塵還不多嗎?當然很多的。說明什麼?世界可以成爲微塵,微塵合起來可以成爲世界。都是緣生之法,不要認爲世界是實有,也不要認爲微塵是實有,所以變來變去。各位我們現在地震發生的地方很多,也可以說明這一點,世界不是永遠不變的,它是變化的。

  第十一集下

  世界不是永遠不變的,它是變化的。碰到因緣不好的時候,地震,粉碎,大地可以化爲微塵。世界沒有的時候,遇到這個火啊,風啊,水啊,變的時候,大地就沒有了,也可以把物質化爲能量。物質化爲能量,能量化爲物質,所以變來變去。緣生之法,沒有一定不變的東西。世界化爲微塵。所以總的來講,下面再講世界和微塵的關系,也就是實相和妄想的關系。

  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爲什麼這樣講呢?如果微塵衆是實…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