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即非法相就是無相,是名法相就是無不相。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也可解釋爲,無相而無不相。無爲而無所不爲。佛法也是這樣,妙用無盡,但是一法不可得。“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一個灰塵也不受。下面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
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須菩提如果有人以這個有住相布施來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用有住相布施來布施。各位,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勝過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布施的人。福德因緣勝過他,因爲他住相。演說四句偈是不住相。下面就講清楚了,雲何爲人演說。爲人演說,其福勝彼。怎麼來演說?並不是用文字來演說。望文生義講不好,離經一字也講不好。所以古人兩句話,望文生義,叁世佛冤,離經一字,如同魔說。依文解意,依靠文字來解釋它,就是叁世佛冤。叁世的佛也冤枉。不能光是依文解義。……,但是離開這個經一字就是魔講。所以輕不得,重不得;輕不好,重也不好。不要亂講。……怎麼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意義無量無邊,一般的講,應無所住就是不取于相。而生其心就是如如不動。離開一切諸相,是名諸佛。不取于相就是離開一切諸相。是名諸佛,就是如如不動。前面講的此法無實無虛。無實就是不住于相,相都是虛妄的。如如不動就是無虛。如如不動以後有一個不動的境界。我也講過,到那個時候,十方世界什麼也沒有,如如不動。你說它虛吧,說他沒有?也不是。無實無虛。不取于相就是離相了。如如不動就是無虛了。這兩句可以這樣講。上半部就是不取于相,下半部就是如如不動。爲什麼這樣講呢?上半部就是起用,一切相都是虛妄。諸相非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什麼相都掃掉。下半部是顯現如如不動。
第十二集
一切相都是非有的,都是非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什麼相都掃掉。相是現相,我們見到的世界,都是相,包括思想,包括我們的煩惱都是相。各位,凡所有相都是虛妄。這地方我們就可以說煩惱是假的。心生種種法生。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有生有滅,不是真心;破相。下半部就不同了,顯本體。上半部就是空諸相,下半部就是顯本體。……
這地方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爲法都是如夢的,不是實有。爲什麼說它是夢幻泡影呢?做夢的時候,我們都有體會。做夢的。什麼叫夢?第六意識的分別是夢。我們白天還是第六意識的分別。爲什麼好象是真的?因爲是跟眼耳鼻舌身根結合起來。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根跟意識結合起來,好象是真的。因爲它在起作用,眼睛也在起作用,耳朵也在起作用。實際上這還是第六意識,追根到底還是第六意識。夢是怎樣?夢裏還是第六意識,你做夢的時候……。它跟醒的時候有什麼不同呢?叫獨頭意識……它睡著了以後,眼睛也不看了,……不起作用,但是他意識還在活動嘛。活動的意識就是夢。醒了以後,跟眼睛、耳朵、鼻子打交道了,好象不是夢,實際上還是夢。
諸葛亮說,大夢誰先覺?做人就是大夢,哪個人先覺悟呀?平生我自知。諸葛亮,《叁國志》裏面講的。李白講,“浮生若夢,爲歡幾何?”人生就象一場夢一樣的。要歡娛、歡喜、快樂還有多少時間啊?實際上是沒有多少時間。有人這樣講,如果我八十歲,一半時間睡覺,那就四十歲。四十歲裏邊,結婚呀,養子呀,做工作呀,什麼呀,又去掉一半,還有一半睡覺、吃飯呀,其他生活上的料理,又去掉一半。真正的我們人生的時間沒多少時間。如夢,假的,跟夢幻一樣,假的,變來變去,不是真的。這個假的東西現在很多,現在有許多氣功師,他講的境界,放光啊,見到本尊,菩薩啊,……。泡,水泡泡,小孩子玩吹水泡泡的時候,一吹就有很多很多水泡,大大小小的,它有顔色的。我們做人就是這樣。人生就是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我常常講人生就是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親人來了以後歡喜,離開了以後就是悲傷。悲歡離合……。有時候,運氣好了,……。影也是這樣,好象是水中月境中花。影子嘛,哪裏是真的。他是水中月。露也是這樣子……。他說人生苦短,譬如朝露,早上的露水一樣的,太陽一出來就化了。露水是有的嘛,你不能說它沒有,太陽一出來就沒了。人生苦短……這六個是如幻如化的。人生就是這樣。我們智慧的人一定要禅定觀照,看破。這都是真理,不是騙人的,不是迷信。不相信這個真理叫迷信。……應作如是觀。
江味農居士,他的《金剛經講義》講得很詳細,很慈悲。他裏邊有一段話,我供養大家。他講我學佛用各種方法去學佛,沒有進步。有一天,他對這個四句話,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四句話,好象明白了,好象開悟了。他就用這四句話觀心。那時候功夫還沒有成片,妄想很多。觀觀妄想又來了,觀觀妄想又來了。以後一觀再觀。碰到一切境界,很小的小事情,都是用很深的信仰心觀察它。不管順的事情也好,逆的事情也好,來了,都是夢幻泡影。用這四句來觀想。學佛法的時候他也是用夢幻泡影觀。佛法也是夢幻泡影呀,你念起來的時候,能觀之心,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個法尚應舍。好象木排一樣,好象渡河的船只一樣。佛法也是這樣子,……。他後來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功夫。行住坐臥不離開這句話,都是夢。大的、小的事情是夢。他這樣子後來慢慢地理解。一切境界來了都是夢,不動于心。大的、小的事情,乃至生老病苦,寂然不動。他就是老老實實用這句話。再供養各位,後來的人呀,他是慈悲心。這四句話好得不得了。總的來講,我們無明沒有破的時候,不知道這是一場夢。緣生性空,都是第六意識所起的作用。我們破除這個生死離開四相,看到他是緣生性空的話,那麼夢的境界,六塵分別的境界,一步步地清除。特別是,我們起夢、幻、泡、影、電、露這六個法。從這六個法裏,我們起妙觀,觀察虛妄生滅之相。虛妄生滅之相就是我們不動的實相。這句話怎麼講?就是虛妄生滅之相,當然是緣生,我們不動不搖,把妄想息下來,那麼當下就是真空。不要去另外找一個真空,找一個實相。所以有一句話,只要我們能夠把妄心息下來,實相就現前了。所以說,不用求真,但需歇妄。不要另外去求一個真如境界,只要把妄心息下來,就是真如境界。這句話,有許多人想,“我要修真心啦,我要找真心,要見到佛性。”但是你越是要見到,越是見不到。有些人他越是要明心見性,越不能明心見性。爲什麼呢?你要明心見性,這個要明心見性就是不對的。我能明心見性,我要明心見性都是不對的。明心見性不是要的。放下,當下就是。所以《楞嚴經》講,“妄心歇即菩提。”妄心歇下來就是菩提了。不要另外去找個菩提。我們修行,不要找真如本體,主要是歇妄,歇煩惱。煩惱歇下來,你自然知道,不來不去是什麼東西?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生不滅的是什麼東西?無實無虛的是什麼東西呀?你那時候自然知道,不用從文字上解釋。所以這裏很重要。
aaaaa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講好這個經以後,長老須菩提,跟這個比丘,比丘就是和尚,和尚就是乞士,乞士就是討飯的。爲什麼叫他乞士呢?因爲乞東西來養活生命,乞佛法來養活慧命。上求佛道,下面還是要吃飯,所以叫他乞士。還叫怖魔,魔看見比丘害怕了,比丘叁百肆拾捌種戒,受戒清淨,魔看見就怕了,魔宮要震動了。魔在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就是魔。當然他也是修善的,不然也不能升到天上去。還有就是破惡,比丘破一切惡的事情。比丘尼就是尼師了。優婆塞叫近善男。近善男就是跟佛菩薩可以接近,可以接近佛菩薩身邊學習佛法。優婆夷就是近善女。一般來講佛的弟子,叁寶皈依之後就是叁寶弟子。受了五戒以後就是優婆塞,優婆夷。不然的話,不能成爲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優婆夷叫清信士。清信士某某人實際上就是優婆塞,優婆夷。有時候叫菩薩優婆塞,受過菩薩戒,……。一切世間,不光是人、天、阿修羅,叁善道。一切世間。人、天、阿修羅修行更方便些,因爲是善道嘛,惡道就不容易修行。聽到佛這樣講以後,講般若波羅蜜的大法,皆大歡喜,法喜充滿,信受奉行。各位,《金剛經》我不成熟的,自已沒有研究,希望跟大家一起學習。講了許多的法,實際上是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無可說,沒有說法。而且對我來講,講了有許多不對的地方,……,還請各位多多的諒解。
今天是最後一天,我們還是要把這部經的道理,重複理一下,總結一下。我們通過對這部經的學習。首先講得是離相的道理,也就是講的無住的道理。上半部它許多地方講了離相。他講的離相的道理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菩薩有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都是離相。還有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也無非法相。無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還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是非住。這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