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45

  ..續本文上一頁以叁十二相來觀如來。這時世尊便說偈語: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你可能作這個念頭:如來不具足相、離相就得無上菩提。須菩提,不要起這個念頭。如果這樣的話,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就說諸法斷滅。不要起這個念頭,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不說諸法斷滅相,不誤解一切法空。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個是菩薩與菩薩較量功德,不是與凡夫行布施較量功德。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用來布施;另外有人,知一切法無我,不但人無我,而且法無我,能夠成就無生法忍,這位菩薩的功德勝過前面菩薩所得的功德。“無生法忍”,是真智不動的無生忍力,初地及七八地菩薩所證入的實相理體。須菩提,爲什麼會勝過前面菩薩呢?因爲他不受福德,什麼叫不受福德呢?佛說:須菩提,菩薩所受福德不應貪著,所以說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有人說:如來有來去坐臥之相,此人對我所講的並不了解,爲什麼呢?法身盡虛空、遍法界,如如不動,並無來去之相;既無來處,亦無去處,故稱爲法身如來。

  

一合相理分第叁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有人把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這樣的微塵衆算多嗎?很多,世尊,但微塵衆並非實有,微塵衆即非微塵衆,但名叫微塵衆。叁千大千世界,可散爲微塵,世界亦非世界,不過名爲世界而已。如果說世界是實有,只是一個和合之相。如來說,所謂一合相,可合可分,都非實有,本不能說定,但一般凡夫卻貪著其事。

  

知見不生分第叁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爲了說明問題,又問須菩提,若有人說“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這人了解我的意思嗎?世尊,此人不解如來所說的義理,爲什麼呢?世尊所說“我等四見”,即非“我等四見”,假名“我等四見”。佛說,須菩提,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對降心離相,住心無住的道理,應這樣知、這樣見,這樣信解,無修而修,修即無修,不但空我相,亦要空法相。佛隨說隨掃說:須菩提,所謂法相也是緣生性空,即非法相,假名爲法相而已。

  

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分是第七次較量福德。須菩提,如果有人以無量阿僧祗劫世界七寶用作布施,另有人發菩提心,對于此經,乃至四句偈受持讀誦,並爲他人演說,其福勝過前人。怎樣演說呢?要以如理的智慧,契合于真如的本體而寂然不動,爲什麼呢?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爲之法,都是因緣和合,幻生幻滅,如夢、幻、泡、影、電、露一樣,應用這樣觀照般若通達實相般若,達到離相降妄、安住真心的自在解脫境界。 “不取于相”,即離相,是啓用,可說是總結前半部。“如如不動”,即見性,是證體,可說是總結後半部,靈文玄義,真是不可思議! 佛說如是經,長老須菩提,以及許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近事男、近事女,還有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聽佛所說,都生大歡喜心,信受奉行。續佛慧命,傳燈無盡。整個《金剛經》的涵義,可以用“不粘不斷”四字概括之。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爲非住”,都是不粘的涵義。另一方面“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一切法皆是佛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都是不斷的說明。不粘即是真空,不斷即是妙有,真空妙有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妙谛天然,略述如是,不當之處,敬乞大德們指正。

  

五、慧徹叁空 功圓萬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語體文版)序

(一)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則得現前。”經中明確指出,如來智慧人人具有,但因無始以來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所以佛法流傳世間,以無量法門濟度群生,莫非轉化人們的妄想、執著習氣,修證方向,十分明確。經上所謂妄想,是指我們第六識的分別顛倒;所謂執著,是指我們第七識的我執、法執。如果我們對症下藥,時時返觀自己的起心動念,雖能對一切事物,照常應付,但不取不舍,不粘不著;無住而生心(清淨心),不入斷滅,生心而無住,不起分別;特別應知一切事物,無不是因緣和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此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正恁麼時,了了分明,不同木石,這是什麼?!實際上,這時兩邊不著,非空非有,無實無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正是我們的實相理體,本具佛性。

  但近代以來,許多修行人,往往怕談般若,以致這一佛法的綱要,棄而不究,尋枝摘葉,舍本逐末,茫茫苦海,不知何時才能獲得解脫。江味農居士對這一現象很有感觸,認爲有些學人,“對般若不敢問津,甚至相互警惕,不談般若,可悲之事,孰逾于此;違背佛旨,孰逾于此;誤法誤人,孰逾于此!”真可謂悲心激切,大聲疾呼了。

  

(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諸部般若的綱要。佛說《大般若經》四處十六會,共六百卷,此經是第九會所說。全經共5837字,雖義理玄奧,卻家喻戶曉,普遍持誦。古今大德也各出手眼,紛紛注疏,真是妙谛互呈,美不勝收,其中江味農老居士的《講義》,更是義理周詳,觸類旁通,深淺結合,辯才無礙的巨著。江老曾說此經是紹隆佛種、傳佛心印的無上甚深法寶。他在判經時,認爲上半部是約境來說明無住,以彰明般若的正智,下半部是約心來說明無住,以顯示般若理體;並以信、解、行、證判釋全經,脈絡貫通,條理分明。他還認爲上半部是遣除粗執,也即分別我、法二執,是對境遇緣分別而起的,例如說不應住六塵布施,不應住六塵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等等,是遣除其在境緣上生分別心。下半部是遣細執,是遣除與心念同時俱生的俱生我法二執,例如說:“于法不說斷滅相”、“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此法無實無虛”、“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遣除多生以來隨念即起的習氣種子,而入于般若理體。但所執的幻相,是起于能執的妄心,能所不二,並不局限。總的說來,江老認爲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慧徹叁空、功圓萬行、至極圓頓的大教,與過去把般若判爲帶通教、別教,正明圓教,有所不同。江老說:“正因爲此經是諸部般若的綱要,而般若又是一切佛法的綱要;且經中明明指出,“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佛語當信,不可誣也。”真可謂獨具慧眼,發前人所未發,深符佛旨,功在萬世!

  

(叁)

  鄭鍾褔、呂家森、聞妙叁位居士,對江老的講義仰慕已久,從198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