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45

  ..续本文上一页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这时世尊便说偈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你可能作这个念头:如来不具足相、离相就得无上菩提。须菩提,不要起这个念头。如果这样的话,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就说诸法断灭。不要起这个念头,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不说诸法断灭相,不误解一切法空。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这个是菩萨与菩萨较量功德,不是与凡夫行布施较量功德。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用来布施;另外有人,知一切法无我,不但人无我,而且法无我,能够成就无生法忍,这位菩萨的功德胜过前面菩萨所得的功德。“无生法忍”,是真智不动的无生忍力,初地及七八地菩萨所证入的实相理体。须菩提,为什么会胜过前面菩萨呢?因为他不受福德,什么叫不受福德呢?佛说:须菩提,菩萨所受福德不应贪著,所以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有人说:如来有来去坐卧之相,此人对我所讲的并不了解,为什么呢?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如如不动,并无来去之相;既无来处,亦无去处,故称为法身如来。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这样的微尘众算多吗?很多,世尊,但微尘众并非实有,微尘众即非微尘众,但名叫微尘众。三千大千世界,可散为微尘,世界亦非世界,不过名为世界而已。如果说世界是实有,只是一个和合之相。如来说,所谓一合相,可合可分,都非实有,本不能说定,但一般凡夫却贪著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为了说明问题,又问须菩提,若有人说“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人了解我的意思吗?世尊,此人不解如来所说的义理,为什么呢?世尊所说“我等四见”,即非“我等四见”,假名“我等四见”。佛说,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降心离相,住心无住的道理,应这样知、这样见,这样信解,无修而修,修即无修,不但空我相,亦要空法相。佛随说随扫说:须菩提,所谓法相也是缘生性空,即非法相,假名为法相而已。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分是第七次较量福德。须菩提,如果有人以无量阿僧祗劫世界七宝用作布施,另有人发菩提心,对于此经,乃至四句偈受持读诵,并为他人演说,其福胜过前人。怎样演说呢?要以如理的智慧,契合于真如的本体而寂然不动,为什么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之法,都是因缘和合,幻生幻灭,如梦、幻、泡、影、电、露一样,应用这样观照般若通达实相般若,达到离相降妄、安住真心的自在解脱境界。 “不取于相”,即离相,是启用,可说是总结前半部。“如如不动”,即见性,是证体,可说是总结后半部,灵文玄义,真是不可思议! 佛说如是经,长老须菩提,以及许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近事男、近事女,还有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听佛所说,都生大欢喜心,信受奉行。续佛慧命,传灯无尽。整个《金刚经》的涵义,可以用“不粘不断”四字概括之。经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都是不粘的涵义。另一方面“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一切法皆是佛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都是不断的说明。不粘即是真空,不断即是妙有,真空妙有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妙谛天然,略述如是,不当之处,敬乞大德们指正。

  

五、慧彻三空 功圆万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语体文版)序

(一)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则得现前。”经中明确指出,如来智慧人人具有,但因无始以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所以佛法流传世间,以无量法门济度群生,莫非转化人们的妄想、执着习气,修证方向,十分明确。经上所谓妄想,是指我们第六识的分别颠倒;所谓执着,是指我们第七识的我执、法执。如果我们对症下药,时时返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虽能对一切事物,照常应付,但不取不舍,不粘不着;无住而生心(清净心),不入断灭,生心而无住,不起分别;特别应知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和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此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了了分明,不同木石,这是什么?!实际上,这时两边不着,非空非有,无实无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正是我们的实相理体,本具佛性。

  但近代以来,许多修行人,往往怕谈般若,以致这一佛法的纲要,弃而不究,寻枝摘叶,舍本逐末,茫茫苦海,不知何时才能获得解脱。江味农居士对这一现象很有感触,认为有些学人,“对般若不敢问津,甚至相互警惕,不谈般若,可悲之事,孰逾于此;违背佛旨,孰逾于此;误法误人,孰逾于此!”真可谓悲心激切,大声疾呼了。

  

(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诸部般若的纲要。佛说《大般若经》四处十六会,共六百卷,此经是第九会所说。全经共5837字,虽义理玄奥,却家喻户晓,普遍持诵。古今大德也各出手眼,纷纷注疏,真是妙谛互呈,美不胜收,其中江味农老居士的《讲义》,更是义理周详,触类旁通,深浅结合,辩才无碍的巨著。江老曾说此经是绍隆佛种、传佛心印的无上甚深法宝。他在判经时,认为上半部是约境来说明无住,以彰明般若的正智,下半部是约心来说明无住,以显示般若理体;并以信、解、行、证判释全经,脉络贯通,条理分明。他还认为上半部是遣除粗执,也即分别我、法二执,是对境遇缘分别而起的,例如说不应住六尘布施,不应住六尘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等等,是遣除其在境缘上生分别心。下半部是遣细执,是遣除与心念同时俱生的俱生我法二执,例如说:“于法不说断灭相”、“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遣除多生以来随念即起的习气种子,而入于般若理体。但所执的幻相,是起于能执的妄心,能所不二,并不局限。总的说来,江老认为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极圆顿的大教,与过去把般若判为带通教、别教,正明圆教,有所不同。江老说:“正因为此经是诸部般若的纲要,而般若又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且经中明明指出,“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佛语当信,不可诬也。”真可谓独具慧眼,发前人所未发,深符佛旨,功在万世!

  

(三)

  郑钟褔、吕家森、闻妙三位居士,对江老的讲义仰慕已久,从198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