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研究生命終極的目標
——鎮江開示
2014.04.18
我們剛才看了一個短片《活著》,雖然我們離開家庭、離開自己溫暖的家,來到這裏,來到這裏聽大師的開示、學習佛法,會讓我們更理解家的含義、生命的意義,更加會拉近我們自己心靈的距離。有時候我們認識天下讀了很多書懂了很多文字,卻不懂得我們自己生命的語言,卻看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佛教這種知識、智慧,能夠增加我們生命的質量。所以剛才這個短片我想讓我們孝心都生起來了。
我們很想給自己、給家人創造機會多在一起,多在一起的時候增加它的質量,怎樣流露我們對親人的感情,去溫暖我們那樣一個家。但是這個孝心,我們還分叁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在父母的膝下、承歡服侍。衣食住行上、讓父母得到便利,可以讓父母感到我們溫暖的生命的存在、體驗到這種幸福,遊子存在膝下的這種幸福。
還有種孝,是實現父母的志向。就像當初的嶽飛、跪在地上,媽媽在他的背上刺下,“精忠報國”。一個男子漢也好,一個有志向的女人也好,如果能夠光宗耀祖,能夠實現一個對社會的責任感,能把自己的生命最大化,利益群體,我想這也是家族的榮耀,所謂光耀門庭。這也是一種孝。而且這個孝的層次就更高。
但作爲我們佛教徒來說,還有一種最大的孝,就是什麼呢?就是追求真理,探索生命究竟的真谛,乃至能幫助父母,超出生命的狹隘,能得到大自由。所謂的生命終極的目標。當然這種是難度最大的。也因爲它難度大,所以我們很陌生,因爲我們陌生,所以不理解爲什麼一個人會出家,爲什麼要弘揚佛法。我們下面再看一個短片,《出家的意義》,這也是一個可以引起我們去思考的。
看到這個好像會讓我們想起有一部喜劇片,去年拍的《泰囧》,到泰國去找他老板,他老板跑到泰國短期出家。他憑著那張照片找,但是泰國的寺院都造得一模一樣,讓我們想起這些。
我們現在剛轉過頭來,還記得剛才最後一個鏡頭,就是媽媽的眼神,多麼幸福的眼神!大家會理解嗎,媽媽爲什麼這麼幸福?如果兒子女兒讀書考到很好的學校,大家都很羨慕自己的孩子,請問媽媽會不會很欣慰?(會)當你工作了賺回厚厚一疊的鈔票,請問媽媽會不會欣慰?(會)她不在意你拿多少錢,她覺得你能奉獻了,你能自食其力了,我的孩子站起來了。雖然媽媽也不一定喜歡他兒子馬上就談戀愛,但是有時候會覺得,兒子竟然會有人愛他了。媽媽本來就這世界最愛兒子的,但是她會發現我兒子很厲害竟然有人會愛他了。她爲此會讓出自己一個母親的愛。所以那個媳婦叫“新娘”。起初有時候媽媽會吃醋的,你的兒子從你的懷裏跑出去了,跑到另外一個女人的懷抱裏去了,但是爲了兒子高興也願意。
但請問,這種種的成就,有沒有比一個媽媽親自看到自己的孩子,變成了一個聖賢感到欣慰?剛才你看,媽媽端著飯菜,也跪下來在途中等著她的兒子過來。她跪在地上,親自把飯菜打在兒子的缽裏,兒子親自給她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給自己的媽媽念的叁寶。當兒子念好,轉身離去的時候,媽媽是多麼的欣慰!我們都是惜聖、惜賢的人,我們周圍的家長最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成爲一個社會有用的人,這是最大的幸福。但是沒有哪一個成就可以讓自己的孩子這一生就成爲一個聖賢,讓別人去頂禮膜拜。爲什麼?因爲這需要自己兒子穿著那身衣服,去實踐一個聖賢的思想,降服他內心的黑暗!當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能降服他自心的貪、嗔、癡,那麼祥和,那麼甯靜,成爲人間明燈,衆生福田的時候,這個母親是那樣子的幸福!
剛才我看就是那種幸福的眼神,盡管是自己給自己的兒子磕頭。所以這是一種大孝的境界!不僅僅會安撫一個父母死去的靈魂,甚至也可以在他活著的時候,就能讓他們體驗到人生最高級的幸福。我們在座或許對出家的內容、對佛教的內容還不一定很了解,如果越了解你的幸福感會越強,研究聖賢之教。
星雲大師,作爲一個出家人,他是一個傑出的出家人,一個爲世界、爲中華民族做出貢獻的出家人,是一個魯迅筆下所說的,“出家人的這種精神,是一個民族的脊梁”這樣的出家人的典範。我們看不到玄奘大師,我們也看不到鑒真大師,但我們還可以親眼看到這樣一個如鑒真、如玄奘一樣有精神高度的一位大師。我們眼睛看到,叫有眼福,耳朵聽到,叫有耳福。爲什麼連習近平都要握著他的手跟他說,“你的書我都看過了”。短短的一年不到,就握過兩次手,見過兩次面。第一次說,“你的書我正在看”,第二次見面的時候,就說“你的書我已經全部讀完了”。
像今天送給我的就是那套書,你看那個書是很厚的。要想把它看完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我們在座的估計再忙也忙不過習近平吧?他居然會在他寶貴的時間當中抽出時間來看星雲大師的書!
他會給我們人群帶來什麼呢?他會給我們的國家帶來什麼呢?他說“看見夢想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夢想,但是“爲事在人,成事在天”。實現這個夢想,是需要去努力、去實踐的。那什麼樣的力量可以實現我們的夢想呢?所以這個話題是一個蠻偉大的話題,因爲每一個人有自己不同的夢.當然肯定都是好夢,沒有一個人會詛咒自己或詛咒他人。都是美好的夢,我們都想夢想成真。
我覺得今天晚上,我講話好像有一點嚴肅了,有點沈重了。所以我前面打岔,想到那個《泰囧》。但是這個時代,現在是學佛熱。你看不管是馮小剛拍的片子也好,還是這些大師拍的,都有佛教的一些元素在裏面。就連習近平的講話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舞臺上,都有大量的佛教的知識。來充斥著一個國家元首,對自己國家厚重的曆史文化的解讀。甚至也給我們布置下功課,說我去西安看過扶風法門寺的出土文物,我希望不管是博物館中的文物還是中華大地上的文物,希望它們活起來。文物是有內涵的,文化是有內容的。我們怎麼解讀這個文化,怎麼讓這個文化活起來,我們理解它、實踐它,讓他深入到我們的血液中去,這就叫活起來了。文化不僅僅是在博物館,我們只是旅遊者,文化是我們的祖先遺留給我們的財産,只有當它們融進我們的血液,變成我們的生命行爲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很驕傲的說,我是炎黃子孫。
所以習近平的這個功課布置的還是蠻好的。但是這個時代,盡管有這樣一個大的時代潮流的趨向,但是我們的內心都不會接受的。怎麼樣面對明天大師的演講,我們還要做一些心理准備的。
今天我們的見面,我想我不能喧賓奪主,我只是給大家一個引入,我甯願成爲諸位腳下的一個碎石塊。希望沒有硌到你們的腳。阿彌陀佛!
信衆提問:傳喜法師,我有一個問題,我是前年讀了《金剛經》,然後覺得自己找到了家。這兩年我一直在讀《金剛經》,但是前段時間有同道的師兄說,因爲你剛聞佛法,是不應該讀那麼高層次的經,你應該先打根基,我不知道像我這種情況,一直在讀《金剛經》對不對,還是應該從基礎學習?謝謝師父。
傳喜法師:這個《金剛經》,我們在座不管熟不熟悉的都會知道,我們中國有一個文化人,也是我們佛門大士,六祖大師,甚至大家都知道,毛澤東他隨身帶的書,有可能沒有馬列主義但必然會帶《六祖壇經》。這個著名的文化、一個標志性的人物,卻是一個不識字的人。我們大家就不會覺得有壓力了,一個不識字的人都可以成爲大學問家,成爲開千古文化之先河的人。曆代帝王都崇敬他,曆代帝王都追封他。他的肉身,就像他的思想、真理一樣,還留在我們人間,就在現在廣東南華寺。
六祖大師的肉身已經過去了一千兩百多年,他曾經就是因爲聽到《金剛經》,因爲他不識字他還沒有看,聽別人在讀。他是給員外送柴火,員外在家裏讀《金剛經》,他路過在窗外聽到的。而且只聽到一句話,他就寒毛直豎,久久站在那裏。等這個員外把《金剛經》讀完了之後,回頭一看,“給我們家送柴的這個柴夫,你怎麼站在這裏呀?”“剛才我聽到你在讀的是什麼啊?我聽到一句,我整個生命就享受在其中”。他說“你聽到哪一句了?”我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請問這句話,有沒有過失?(沒有)對于我們在座的來說,我們在座的大多數都是社會上比較成功、已經成功或者在追逐成功的人。這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個時代,大家幾乎家喻戶曉馬雲,在座的你們比我更熟悉他。因爲他是成功的一個典範。前一段時間媒體暴露他在西湖邊上有個會所,叫江南會。大家很注目的。不單單大家注目他,媒體也注目他,結果現在就關了,太注目了被媒體報道了之後就糟糕了。因爲他現在太引人注目了。連總理開會,都指名要他來,都是部長會議,他指名要馬雲來參加會議。
他這個江南會裏面,就有這麼一個形式。來到這個會所大家都把心裏的事放下。這個會所的宗旨就是,把心裏的東西都放下。爲什麼?因爲我們現在成功的也好,追求成功的也好,心裏面都是很多事情。
我們見面如果講一些不是關于你心裏想的東西,有可能就沒有興趣或者有的就直接打瞌睡了。爲什麼?因爲你的心裏長了很多東西。他這個會所,入門費都很貴的。加入它的會員,至少二十萬。還不太公開。進去的人,大家都學著,把心裏的東西放下。
請問,放下對于一個做事業的人來說,重要不重要?很重要的。放下是一種智慧。你這個心靈放空了,它才能夠有智慧。有智慧了才能抓住商機。商機不是天天有的,就是你沒有發現商機的眼睛。講到底,馬雲成功就是因爲他抓到了商機的。請問,他是驕子嗎?是天賜給他的嗎?不是。他早就學佛了,大家看到他打太極拳,他很早就是佛教徒的。
他只是把《金剛經》中的智慧運用在他的會所當中。有人說你讀《金剛經》太高,也可以這麼說,《金剛經》是很高。…
《佛教研究生命終極的目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