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一年有半年都在休假,無論我工作不工作,上不上課,照樣是國家發工資、獎金都不會少,我覺得我的人生好像沒有特別需要再努力的了;我的學曆背景、家庭背景,姻親背景,自己也沒有任何努力就得到了,所以我覺得我人生好像意義不是很大,沒有一個人生目標,別人都可能是忙得很累,每天夜不能寐,而我是閑得無聊夜不能寐,我覺得是不是有什麼方法可以指引我,能夠讓我靈魂充實一些,不像現在這麼空虛,我個人對人情世故的興趣也不是很大,我希望法師能夠拯救一下我的靈魂,給予我一些提點,謝謝!包括我上這種類型的課,基本上屬于蹭課形式,這次又是蹭江南地産的陳瑞生會長的課,因爲這樣,我實在是自身太無聊了,我認識這些朋友,希望能夠進入到他們的世界,了解一下,也是對自己人生的一點充實,但是,又是沒有經過任何努力就隨隨便便得到大家經過努力才得到的東西,我不知道是我的幸運呢?還是我人生的空虛,請法師給予我指點,謝謝!
師父:我們很多人聽了會覺得,真好羨慕你喔!你卻會覺得大把的時間作爲一種空虛去解讀這個時間,就好像我們現在坐在這裏,有這樣一個機會來接觸佛教的文化,接觸之後發現佛教文化是有內涵的,如果你“腸胃”很好,這個佛教文化是夠你消化的;也就是說如果你的生命能在時間裏萃取精華的話,時間是很寶貴的,是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我們講每一個人雖然都有佛性,但是,你要想讓他圓滿卻是需要很精進、很努力的。就像普通的水,科學家可以把他變成“氫”、“氧”分化出來,水還能變成能量。佛教裏面有一句話:“修行要像鵝王”。鵝王的嘴在水裏噼噼噼噼,能提出油來。魚在普通水裏,水是他的宮殿。鴨子說:水是我的高速公路。大家都看到很普通的水,鵝王能從水裏提出油來。有的人覺得時間不夠用,有的人覺得時間很富裕。時間是什麼?時間也是宇宙能量。如果我們能夠學佛;能夠了解我們的生命;能了解時間和空間;能生命在時間、空間裏面。講到時間、空間,我們“凡人是活在有限的時間裏,有限的空間裏”。
什麼是聖人呢?“聖人就是超越了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空間”。凡人在“空間”和“時間”面前是束縛的,無奈的,被動的。什麼是聖人呢? “聖人”就是在“時間”和“空間”面前是自在的,是超越的。大家知道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嗎?“南無阿彌陀佛”又是印度話,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是很深奧的。中國話是什麼意思呢?就叫“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的現代語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時間和空間”。“光”是代表“空間”,“壽”是代表“時間”,“無量”就是“無礙”。“凡夫就是有障礙的時間,有障礙的空間”。“聖人是時間沒有障礙,空間沒有障礙”。凡人是束縛的,不自由的。不管是你尋求經濟,尋求財富,尋求官位,錢賺多些,官當得更大,其實所有這些需求、努力,都是來自于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障礙,克服我們凡夫的一種困境。我錢多一點就自由一點,官大一點,管的人就多一點,管我的人就少一點,但實際上都來源于我們生命的一個本能;對時間、空間的一個掙紮。爲什麼說凡人獲得的那些名利,我們佛教卻看黃金如糞土。出家人又不掙錢,爲什麼看不上錢呢?錢在他眼裏像糞土一樣呢?世間財富也好,官位也好,所謂的一些成功,在佛教的眼裏,他的本質是一樣的。在獲得時間、空間自由的聖人眼裏,看一個沒有突破時間、空間束縛的一個凡人,不管你是皇帝還是個乞丐是一模一樣的。你有錢,你是富甲天下的比爾蓋茨,你跟一根毛都拿不出來的窮人,在聖人眼裏一模一樣的,都是個貧窮者,所以才說有錢的窮人很多。雖然他擁有錢,但是他沒有改變生命的本質,這是我們要思考的。
我們這幾年,各個北大、清華,各大學都在辦這樣班,確實也有很多人以各種目的來參加這種班。但是,我們來到佛門裏了,就來俯瞰人間,我們爲什麼要奮鬥?我們現在講的時候,像今天昆山發生爆炸,很多人在加護病房裏了,有的甚至已經死亡了。有一些人雖然沒有什麼天災,但是有人禍。世間人不管你怎麼奮鬥,你跳不出時間、空間的障礙,修行人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你看簡單,我們聽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的意思就是說:我要追求這樣的狀態。什麼狀態?“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時間沒有障礙,空間沒有障礙,“阿彌陀佛”是這個意思啊!但是很多人不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啊?通過修行“戒、定、慧”,這個生命開始越來越高、越來越高;讓我們的理智、我們的佛性做主人了,能夠掌控我們自己了。
今天下午這個見面,應該說是大家這次來“慧日禅寺”比較主要的一個交流。有人問我:“師父你來跟大家講課,主題是什麼呢”?我這兩天也在想:我們下午的主題是什麼呢?我們這個班是總裁班,不管怎麼樣也代表社會主流。我講的就是:“一個能夠做自己生命的主人的人”。我們都是這個潮流當種的一個漂泊者,有一句話叫“苦海無邊”,都是在這個苦海裏載浮載沈的人,怎麼樣做一個生命真正成功的人?這是要規劃的,這是一個理智的結果,不是本能的。我想好,我想發財,我想做官,我想快樂,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快樂是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是需要理智,需要有方法的。所以,佛教就是“智慧的教育”。“法”是成功的規律;“僧”是引領我們成功的伴侶、向導,所以構成了“人生叁寶”。我們說皈依叁寶;“佛寶、法寶、僧寶”,如果沒有這樣深入的去研究、去學習是不可能明白的。
爲什麼佛經“浩如煙海”?說明佛經講得清楚。你看世界上哪一個宗教經典有佛教這麼多?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言多必失”,難道釋迦牟尼佛不怕講錯話嗎?我們佛教已經兩千多年,現在二十一世紀科學這麼發達了,就拿現在科學觀念去看佛教;釋迦牟尼佛有那句話講錯了?梵蒂岡天主教,他們專門有各種各樣做學問的人,其中也有研究其他宗教的;要研究其他宗教他就要指出你的缺點,爲什麼天主教最高級?哪個教不好。其中有一個牧師他就是專門研究佛教的,他說要來指出佛教缺點的,結果研究了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最後你知道嗎?他加入佛教了,自己出家做比丘了。他說本來我是想找佛教缺點的,找到後來找不到。
不僅他這個宗教徒找不到,現代的科學家,人類科學已經分到很細很細了,在他這裏都是很權威的,用他的高度,用他的權威再來看佛教,一看佛教裏也分到很細的,用現在科學還是找不到缺點,找不到錯誤;不僅找不到錯誤,反過來會顯得“相形見拙”。某一科學的權威,他看了佛教之後,發現自己太渺小了。他沒看佛教的時候,還認爲自己在這個領域已經是權威了、老大了,但是到佛教裏再一看才知道自己是那麼渺小。
所以,這一次我們來到寺院至少要認識這個“文化現象”,對這個“文化現象”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一種價值判斷,你有正確的判斷了,這兩天就成功了,社會上有一句話:“不在于你在什麼位置,而在于你是朝什麼方向”位置不重要。你現在是個乞丐還是比爾蓋茨?是普通老百姓還是當權者?這些都不重要,方向很重要!如果方向對了,我們就會好因必有好果。方向對了, “千裏之行始于足下”,總有達到目標的一天。哪怕沒有達到目標,但是,你已經是走在這個目標的路上的人了,是正確的人。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沒有讀經、念經,就這樣講講你們也打瞌睡的,因爲現在這個大腦停下來了,一停下來不工作了就開始犯困了,這也是好現象,知道嗎?這是學佛的一個瑞相。
信衆:師父,雖然我沒有完全聽懂您給我的開示,但是我覺得好像對我是特別大的困擾,可對您來說只是很小的事情,就是用佛學的方法解決的話,好像已經不成任何問題,我也相信我自己能夠在您的引導下處理好自己的問題。謝謝您!
師父:首先恭喜你很有福報,因爲你有時間你知道嗎?時間太尊貴了,比鑽石還尊貴。
信衆:對。我嘗試過用我的時間去環遊世界,甚至嘗試過其他生活方式;去部隊裏玩真刀真槍,或者玩一些別人可能沒有的,除了吸毒、犯法的東西,我基本上很多東西都去嘗試過,但是我仍然感覺越嘗試越空虛。
師父:是的。因爲大家都向往成功,但是最後呢?能成功的人是很少的。成功的人來學佛,我就問他:“你現在又有錢,什麼都有,事業成功,你爲什麼會學佛呢”?他說“我之前是以爲我成功了就會快樂了,後來發現我成功了更不快樂。他是爲了尋找成功來學佛的”。社會上很多人,特別是一般性的普通人,他覺得我成功了我就會快樂了,現在苦是因爲我沒錢,我有錢了肯定就快樂了,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也不是因爲你有錢了,或者你有權了你就快樂了。我們寺廟門口有一塊牌子,牌子寫著什麼?“幸福是精神範疇”,這個很重要,幸福是精神快樂,快樂是一個精神範疇,他不是物質的,他跟物質沒有關系的,甚至我們的心靈如果被物質占據的得更多之後,我們的快樂會下降,所以才需要放下,就是把心裏的垃圾放下。講心靈垃圾的時候,有可能我們的物質、占有欲,這些都屬于垃圾,那怎麼合理處理好它,這個對于很多人就會更深度地去思考。
信衆:法師,我有一個問題,佛曰:“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我發覺看透都是蠻容易的一件事情;能看透,就像我們大家都能知道我們有一天都會走到那個地方去,但我覺得放下確是很難的,如果是能放下的話,那自在、隨緣就容易了,所以,如何能做到放下,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我又覺得放下是對的嗎?該不該放下呢?比如說我們現在大部分人都是做企業的,我們能不能說爲了自己的心就可以把所有的一切都放下;對員工不負責任,對社會不負責任,對企業不負責…
《做生命的主人——複旦提升班法堂心靈交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