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法語類編1

  淨空法師法語類編(一)

  【談發心】【談禮敬】【談忏悔】【談讀經】【談布施】【談持戒】

  【談忍辱】【談精進】【談止觀】【談般若】【談破相】【談菩薩行】

  【談發心】

  △ 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輕則懈怠廢弛,重則道心全退,大乘學人不能片刻離開菩提心。道者不可須臾離也,修道與求學一樣,不進則退。佛說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事,魔所攝持,故無菩提心而修善事即是魔。魔非青面獠牙、叁頭六臂之謂,凡是被煩惱障礙所攝即謂之魔。例如對于某人特別喜歡,勤加慈愛,但無菩提心,待來生可能同他變成眷屬;如有菩提心,對于某人只有慈悲而無情愛,即不著相。菩提心如同一鏡子,照得清清楚楚,俨然實現,但事後一點痕迹都沒有,即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如心中不清淨,即是爲自己找麻煩。

  △ 菩提心包括叁心:(1)直心。正念真如法,與真如本體相應,不與外界相應。反聞聞自性謂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2)深心。歡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屬自利的善行,切實修學,自生歡喜。(3)大悲心。是利益一切衆生之心,自利利他。

  △ 經雲:“發起大悲心,救護諸衆生,永出人天衆,如是業應作。”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衆生有苦難,去救度他,不過救其一時之急,是善心與善行而非菩提心;度其出六道輪回,了生死,才算是發大悲心。

  △ 若發菩提心,一生能成就。發不發的行相(緣境的時候,心上現起一種了境的相貌,名曰行相),很容易分別。發菩提心者,我相就沒有了;若還有四相,就是還沒有發菩提心。經中說;“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可以證明。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發菩提心,佛菩薩會自動來加被的。

  △ 學佛,菩提心太重要了!下品下生,生凡聖同居土,也要發菩提心。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不是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學佛必須是大乘法器。犧牲自己爲了利益一切衆生,受苦受難也情願。幼稚園的菩薩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衆生爲己任,但此心還是發得太小了。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的衆生都要度,雖一時辦不到,但不能無此願,有此願,終有達到之一日。如果處處爲自己打算,連二乘人都不如。

  △ 學佛必須發大心,萬萬不可有倚賴心,要有獨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傑都是由無依無靠的環境中起來的。佛所說的皈依叁寶,依靠叁寶,是教衆生依照佛的教訓,自行起修,不是依賴佛菩薩賜與什麼。

  △ 行菩薩道的人應常常發願無有間斷,地藏菩薩生生世世常發大願,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常發大願即不會懈怠,願爲行之先導,所以大願必須常常發。

  △ 菩薩是表法門的,文殊大智、普賢大行、觀音大悲、地藏大願,合四大菩薩之大願即是佛之大願,所以學佛無論那一種願都要,否則不能圓滿。

  △ 開智慧必須要發大慈大悲心,悲心一發,智慧即開了,也是消業障最有效的辦法。在理上講,衆生都是佛,因衆生皆有佛性,性體相同;既屬相同,見衆生受苦即等于自己受苦。須知整個法界就是自己一個人,沒有相當定功的人大概不容易體悟到此中的義趣。但是無論何人均會作夢,夢中山河大地、人物虛空全是自己心中變現出來的,一旦醒悟,在夢中隨便拈一法無非是自己心的一部分;我們現在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大夢,真如本性迷了,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己真性中所現之物。常作如是觀,即能生起同體大悲心。

  △ 你要是念念祝願一切衆生健康快樂,你自己一定健康快樂;你要是祝願他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菩薩的大法與事業一定會傳給你。

  △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爲自了,原爲度衆生,方與彌陀本願相合。修淨土法門正爲滿此大願,若僅僅念佛求生,恐品位不高,不能滿願。

  △ 世人拜佛,其目的不過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數年毫無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便以爲佛菩薩不靈,乃灰心放棄學佛之願。—— 此實最可憐憫之人。要知佛事門中有求必應,了生死是世間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況其他!果能發大心,與佛菩薩之心願相合,自然蒙佛加被,有願必成。

  △ 佛是無所住而住。住在一個地方,心量境界就限于一個地方,有界限、有範圍,等于一個圈套就跳不出去了。如不將心量拓展,死守一處,無法開悟。佛菩薩常遊十方是願力,我們常遊六道是業力,假如我們的願力超過業力,我們就是乘願再來的人。願力大過業力是菩薩,業力大過願力是凡夫,愈往下去,業愈大願愈小。

  △ 佛的大涅槃謂之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行于生死中是大悲心,佛菩薩住在六道之中,與凡夫一樣。大乘學人接受佛的開示要作菩薩,其願力心力超過業力,即可轉變境界,由現在起就是乘願而來的菩薩。來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薩,大菩薩照顧小菩薩,小菩薩有隔陰之迷,經大菩薩一點破,恍然大悟,其願力再超過業力,又是一個再來的人。轉凡成聖就在此時,不要等來生。

  【談禮敬】

  △ 十大願王以禮敬諸佛列爲第一,禮敬並非僅向佛像叩頭禮拜而已,是無論善惡,對一切人均要恭敬,一律平等看待,此系菩薩道之基礎。

  △ 所謂善巧方便,是求學態度與修學的方法。其實態度重于方法,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無恭敬心得不到利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是禮敬諸佛,世出世間無論大事小事均不能離開恭敬二字,敬是學習的態度,尊師重道實際上是成就自己。學佛最要緊的是態度,至于修學方法只不過是幫助而已。

  △ 佛法所修覺、正、淨。禮拜修清淨心。拜佛時心裏沒有妄念,至誠恭敬,身體動作要按照規則五體投地,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得很正確。這是最高明的養生之道。身體是機器,如常不動,就會出毛病。禮拜是最好的運動。因此,有人一天拜一百、叁百、叁千拜。現代富貴人毛病很多,因爲顛倒了:身體很舒服不動,心則胡思亂想;心要清淨,它偏偏靜不下來。

  △ 心中一念不生即可以禮敬十方一切諸佛,心中無妄念即是恭敬,學佛無他,二六時中保持清淨心而已。心要平要靜,自然會生觀照作用,此是學佛的總綱,不如此就會走冤枉路。

  △ 我們凡夫肉眼看不見的事與物太多了,不能因爲沒有看見即否定其存在。佛菩薩訓誡我們不妄語,不妄語爲學佛起碼的五戒之一,佛菩薩還能打妄語嗎?所以我們要依聖言量相信佛所說的經典。我們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與畜生道,其余天、修羅、地獄、鬼道均看不見,看不到不能說沒有,依聖言量,我們知道尚有四道。

  【談忏悔】

  △ 業障是與生俱來的,人人皆有;如無業障,是佛菩薩再來。業障重可以忏悔,忏分事忏與理忏:事忏要發露忏悔。業造作之後一定有果報,發露的意思是使惡業作增上緣,不要藏在裏面,發泄出來,使人知道,能早日了結。事忏力量薄,不能消滅惡業的種子。理忏要修定,是見性。見了性才能轉業,轉阿賴耶識成根本智。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即是理忏的境界。

  △ 我們修行爲什麼不能成就?是因爲過去世業障太重,一爲煩惱障,一爲所知障。七情六欲均爲煩惱障,有感情即有煩惱障。看經一看就悟就是所知障輕,有宿慧善根;有人常年聽經而仍不懂,是所知障重,必須忏悔業障,所以十大願王中在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之後,即是忏悔業障,修忏悔禮敬能開正知正見,如想斷除二障非忏悔不爲功。 

  △ 佛門中有求必應,若求不到是有業障,必須忏悔業障。念佛一聲,能滅億劫生死重罪,必須信真願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才成。功夫成片能帶業往生,至少要願力超過業力,若能超過即是乘願再來,生死自在;有一絲毫挂礙就作不到。

  【談讀經】

  △ 福田一定要由叁寶方面去種。末法時期種福田較爲困難,魔子魔孫現出家人相,混在叁寶中來,衆生以魔當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時代,要多讀大乘經典,開智慧,才能分別邪正。

  △ 消業要心境都看空了,好壞均不執著,保持平靜心才能消舊業,環境好天天享受也是造業,環境壞怨天尤人也是造業,不讀大經大論焉能懂得。

  △ 古人讀經用無分別心讀之,今人則以文學眼光讀之,或用考據方法研究其翻譯之來源,欣賞其文字之優美,或分別其名相,如此則是佛學而不是學佛。讀經必須以至誠心讀誦,至誠者即心中一念不生,讀經如此,讀古人注解亦如此,甚而推及世間書籍,以此種態度閱讀,亦能以慧眼觀察,別有悟處。以至誠心看經就是修定,不可用分別心,一字跟著一字讀下去,不生分別心,有叁年五年功夫必然開悟。智慧是清淨心中現出來的,福德亦是清淨心中現出來的,清淨心現前,福慧自然具足。

  △ 佛經的用途,是爲了印證自己的知見與佛的知見是否相符?五祖以前以《楞伽經》作印證,五祖以後以《金剛經》作印證。在行的階段,學人可以用之;初學之人,只能以佛經當作一面鏡子用,修正自己的的毛病,叁寶以法寶爲中心,僧雖爲人天師,但佛說法“依法不依人”,依經與論修證自己的知見,依戒律修正自己的行持。

  △ 現在人心散亂不易成就,應以性之所近,研究一部經典,幸勿貪多。研經的標准最低限度要講十遍,講一遍比看十遍還有用。利根者一經通,一切經通。

  △ 聽經看經自己以爲真悟,其實是解悟,解悟屬于意識的作用。……第六識是虛妄的,聽法——會聽的用本元心地(真心)可以開悟,用第六意識聽,終無開悟之日,衆生之迷在此,聞法多年未開悟者亦在此。

  △ 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千七百則公案如有一條不懂,則全部不懂。求智慧應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求到,後得智自然現前。心地清淨,湛然不動,是根本智。讀經時把心定下來不要打妄想,一個字一個字的接著往下念,不要揣摩,可以求到根本智;若心不專一,一面讀經一面又…

《淨空法師法語類編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