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九十四)▪P2

  ..續本文上一頁該盡量去思維輪回過患、因果不虛等這些內容。以前我們很仔細地講了很多這些內容,諸如因果是怎樣不虛的,輪回是怎麼痛苦的……大家通過思維這些內容,才會生起真正的出離心,才知道什麼是苦,才知道爲什麼苦。這個才重要啊!相對而言,跑道場不重要,到處去朝拜不重要。做這些也不是不行,但是相比之下,這些不是很重要。

  但是,有些學佛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今天跑這個道場,明天跑那個道場,然後就開始評價“這個道場清淨,那個道場不清淨……”說這些造業的話。

  朝拜也是如此。如果你能這樣憶念也行:印度的某某地、西藏某某處,這些都是聖地啊,是人間淨土啊,那裏有佛親自加持過的佛像,有佛親自傳法的地方啊……這樣憶念,還能生起一點信心。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真正到那個地方看了,心裏就想:這跟我家的佛像也沒什麼差別啊,這跟我們那個地方也沒什麼差別啊。今天見見這個飛來佛像,明天又去朝拜一下那個聖地……次數多了以後,就開始厭煩了,開始退失信心了,最後根本就沒有信心了。這都有什麼意義啊?

  有時爲了放松,偶爾去旅遊一下,朝拜一下也可以,但不要把精力都放在這上面。有些人把一切精力都放在這上面了,一有時間就要跑,一有條件就要跑。攢錢,攢錢……錢攢到了就開始跑了;攢假期,攢假期……攢到一個禮拜、半個月了就開始跑了。其實,還不如利用這些時間、條件好好地、精進地聞思修,多聞、多思維、多觀修、禅修,這多好啊!這才是真正的解脫方法,這樣才可以真正解脫啊!

  作爲學佛人、修行人,首先要明確學佛修行的目的。如果你是爲了解脫、成佛,那麼接下來就要明白怎樣才能解脫、成佛,把這個弄清楚,然後去做一些能解脫的事,去修一些與解脫有關的法。否則,口頭上說“要解脫”,但實際做的卻是與解脫、成佛相違背的事,這不是背道而馳了嗎!

  我們都是凡夫,有一些煩惱習氣是正常的。但是作爲學佛人,我們不能盲目啊!

  壬二、(答辯)分叁:一、以教略說;二、以辯答廣說;叁、攝共同之義。

  癸一、以教略說:

  般若經中說:無慧無菩提。

  《般若經》中說:“若無證悟空性之此慧,則無菩提果。”若是沒有證悟空性的智慧,不能獲得菩提果。“叁菩提果”指的是聲聞的果位,緣覺的果位和佛的果位。

  若是沒有證悟空性,就不能獲得叁菩提中任何一個果位。不僅得不到佛的果位,連聲聞和緣覺的果位也得不到。《般若經》中又雲:“欲成善逝聲聞者,獨覺以及正等覺,不依此忍不可得。”“忍”指空性。若是不依靠空性智慧,無法能夠獲得聲聞、緣覺以及正等覺果位這叁菩提中的任何一個果位。

  在本論中,寂天菩薩也講,聲聞和緣覺也要證悟空性。聲聞和緣覺不僅要證悟人無我,還要證悟法無我。

  對方(聲聞有部等)說修習四谛就可以了,不用空性見。這裏也有這層意思:即證悟人無我就可以了,不用證悟法無我。

  寂天菩薩說,若沒有證悟空性的智慧,就不能獲得叁菩提中的任何一個果位。意指聲聞也必須要證悟空性,不僅要證悟人無我,還要證悟法無我,這樣才可以獲得聲聞之果位。

  印藏很多大德高僧對此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也有很多辯論。比如印度的清辯論師、藏地的夏瓦秋桑等很多論師認爲,聲聞、緣覺只證悟了人無我,但沒有證悟法無我。月稱論師對此進行遮破,他通過“叁教七理”——叁種教證、七種理證,說明“聲聞緣覺也要證悟法無我”的道理。後來格魯派的一些大德主要靠月稱論師的教證、理證,提出“聲聞緣覺不僅圓滿證悟了人無我,還圓滿證悟了法無我”的觀點。但我們自宗甯瑪派全知麥彭仁波切認爲,“未證悟法無我”與“圓滿證悟法無我”這兩種觀點都不究竟。

  自宗的觀點是什麼?自宗認爲,聲聞和緣覺圓滿證悟了人無我,還證悟了部分法無我。這種觀點也非常符合寂天菩薩在此處講的教理。

  聲聞緣覺證悟了部分法無我,不是證悟了全部。佛經裏也講,聲聞和緣覺也證悟了空性,但他們所證悟的空性特別小。他們是怎樣證悟這部分法無我的呢?他們爲了獲得解脫,就要抉擇人無我,因此首先要破除人我執,證得人無我的智慧。把五蘊的綜合視爲“我”,這是人我執。他們破人我執的時候,通過諸如“五蘊是五個,不是一個”等邏輯,主要抉擇沒有五蘊的綜合。他們認爲,粗物和相續是虛妄的,都屬于世俗谛;但刹那心和極微塵是實有的,是勝義谛。他們雖然沒有了知一切法爲虛妄或者空性,但是部分法——粗物和相續已經了知爲虛妄,了知爲空性。

  證悟了部分法無我,也就是證悟了小部分空性,也可以稱爲“證悟了空性”。爲什麼?猶如喝大海的水,即使喝了一口海水,也可以說“喝海水”了,不用全部喝進去。同樣的道理,證悟了一部分的法無我也可以說“證悟了空性”,不用證悟圓滿的法無我,不用了知一切法爲空性。

  自宗的說法是最究竟的,這並不是在自贊謗他,事實就是這樣的。若說“聲聞和緣覺絲毫沒有證悟法無我”,或者說“聲聞和緣覺圓滿證悟了法無我”,這兩種說法都不太合理,因爲既不符合教證,也不符合理證,所以都不是很究竟的。而自宗的說法是最究竟的,都可以圓融。

  正如《般若經》中所講的,若是不依空性見,叁菩提中的任何果位,無論是聲聞、緣覺還是佛果,統統都不能獲得。但是聲聞,尤其是傲慢聲聞沒有明白這一真理,所以跟中觀出現爭論。

  癸二(以辯答廣說)分叁:一、不成立之诤辯;二、大乘教典成立佛說;叁、修持勝義正道。

  子一、不成立之诤辯:

  前文是以教證、以教理略說,下面是以辯答廣說,也就是以辯論的方式廣說。爲什麼要進行辯論呢?這是一種抉擇的方法,也是一種宣講的方法。以通過辯論、辯答的方式說,會理解得更深,更正確。以前印度也用這種方式,現在尤其是藏傳佛教中,非常強調辯論。通過辯論的方式去宣說,去抉擇而理解的,才是正確的,才是非常堅定的。否則,如果不通過辯答,僅僅是大概理解一下,不會那麼深刻,也不會很正確。

  聲聞有幻化聲聞、大菩提聲聞、一邊寂滅聲聞和增上慢聲聞。幻化聲聞是佛所化現的、幻化的。大菩提聲聞,其內心的境界跟大乘是一致的,但是在外表上示現爲聲聞,是個小乘修行人。一邊寂滅聲聞,即通過修習四谛十六相等法要,最後獲得了小乘裏講的四聖果位,這是最純正的、真正的聲聞。增上慢聲聞,即覺得自己已經成阿羅漢了,實際沒有成阿羅漢。現在有很多人說:“我見性了,我開悟了……”自認爲自己見性、開悟了,實際沒有開悟,也沒有見性。這是“增上慢”。同樣,那些傲慢聲聞覺得自己已經解脫了,認爲自己是阿羅漢了,實際並沒有真正見到真谛,而且過于耽著自己的宗派,特別執著自己的宗派。

  這些傲慢聲聞跟大乘說:大乘不是佛法,大乘不是佛所說,因此不可以成立爲可信的正教。你們說《般若經》裏講了什麼什麼,大乘經典裏說了什麼什麼,這對我們來說起不到什麼作用。因爲這些都不是佛所說,所以不是可靠的證據。所以你們說這些毫無用處。他們認爲,龍樹菩薩是魔化現,大乘經典都是邪說。

  其實,曆史和現實總是有很多相似。剛開始龍樹菩薩在印度廣泛弘揚大乘教理,尤其是弘揚《般若經》的時候,遭到排斥,也有很多的誹謗,障礙非常大。同樣,現在我們弘揚密法也是如此。現在要廣泛弘揚無上密法,也有一些誹謗、排斥等等,這都是正常的,沒有什麼。大家應該相信,邪不壓正。最終大乘佛法弘遍世界,也可以說是弘遍法界了。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等一代代的傳承上師們一位比一位厲害,最後把大乘佛法、大乘理念弘遍了世界,弘遍了法界。同樣,我們現在弘揚正法,弘揚最殊勝的法門,遭到一些排斥,遇到一些誹謗,也是正常的。有的人不理解,“怎麼有誹謗呢?”“某人在誹謗密法……”自己特別生氣。不用這樣!說密法,誹謗密法,這都是正常現象。這個時候,我們更不能松懈,更要堅定信念,更要努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九十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