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九十五)▪P2

  ..續本文上一頁!”這樣就行了。既然不了解,你怎麼判斷是不是邪教、邪法?因爲沒有研究過,也沒有了解過,所以就“不知道”就行了,不說就行了,不要輕易評價!自己不了解的時候,不要說這些是非;自己沒有研究過的,不贊不謗就行了。

  現在有的人到處去拜這個“活佛”,去見那個“法王”,然後說“這個如何如何好……”“那個是成就者……”你了解嗎?都是道聽途說而已,根本不了解!“不贊不謗陌生師”,你不了解的時候,既不要去贊歎,也不要去誹謗。這種情況太嚴重了。現在所謂的“活佛”“法王”很多,尤其是到了漢地,真的是魚龍混雜。這些所謂信佛的人,也不去觀察,也不去了解,就盲目地崇拜,盲目地追隨,總有一天會後悔的,那個時候已經晚了。對這種情況,大家也應該這樣把握:不了解的時候,不贊不謗。你根本不了解,根本不知道怎麼回事。

  你要評論“活佛”“法王”,還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資格。若是你評價別人,說別人的是非,至少要有他心通,必須得知道他人的內心,這樣才有資格說。你連他心通都沒有,怎麼能說別人呢?對你來說是很模糊的,是根本無法了知的,所以不贊不謗就行了。同樣,若要評價宗派法門是正法或邪法,必須得精通顯密,你才有資格說,才有能力辨別,否則沒有這個資格。大家如果真想修行,就要不造業,不要造這些嚴重的業,沒有必要啊。所以,不贊不謗,不近不遠,這就行了。

  有些人容易變,容易動搖,一聽別人說點什麼就動搖。這種人可以說是不夠穩重,也可以說是定力不夠,沒有定力。若是有定力,不會輕易動搖的。穩重是做人的一個標准。若是一個穩重的人,他也不會輕易動搖的,雖然他沒有什麼定力,但是很穩重。

  有些人總是容易動搖,容易跟別人跑。作爲學佛人,作爲修行人,不能這樣!應該有自己的主見,應該去選擇自己的路。不能總隨著別人說,別人說好自己也說好,別人說不好自己也說不好。真的,我們一般不會動搖的,不會相信這些。他人看似說得再有理由,說得再天花亂墜,我是不會輕易相信的,也不會輕易動搖自己的決心。自己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自己有自己的修行方式,爲什麼要輕易改變呢!這些怎麼能輕易改變呢?不會的!

  我們爲什麼要皈依佛,爲什麼要依止善知識?很多事自己很難辨別,很難取舍,這時候就要聽佛的,聽上師的。否則,你皈依就沒有意義了,你依止就沒有意義了。自己成就、成佛了,就不用了。這時,自己就能做自己的主,自己就能走自己的路。當你見性了、成就了,基本上找到路了,基本上會走路了,這時就行了,盡管有時候可能要扶一下,有時候可能要指一下,但是沒有事,都是小事。之前是不行的。第一,你還沒有找到路;第二,你還不會走。之所以要皈依佛,依止善知識,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皈依的是釋迦牟尼佛,就要聽佛的話。聽釋迦牟尼佛的話,實際上就是聽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話。我們有自己的依止上師,你就一心一意地跟著他學,才能順利地到達解脫的彼岸。若是今天聽這個,明天聽那個,你依止上師就失去意義了。你聽依止上師的話,實際上就是聽了十方叁世所有善知識的話。但是人總是分別,“如果我只聽釋迦牟尼佛的話,那阿彌陀佛怎麼辦啊?我還供著阿彌陀佛呢。”“我依止了某某上師,那我那位上師怎麼辦啊?”自己又放不下了。爲什麼?沒有智慧嘛!

  看自己的緣分在哪裏,自己在哪裏真正得到利益,然後就依止誰,跟著誰學就行了!這樣實際上也等于親近、依止了一切具德的善知識。何必還要整天冒那麼大的險,心裏還總是懷疑著:是真的還是假的呀?是善知識還是魔知識啊?你這樣都有必要嗎?但是有些人就愛這樣,沒辦法,隨他去吧!

  今天所講的這些,可以說都是很有必要的。

  卯二、破非教之理由:

  對方認爲大乘經典,尤其是《般若經》等,都非佛教,是邪教。他們會找很多理由,下面就要對此進行遮破。對方的觀點都是不正確的,不可靠的。

  小诤大乘故。外道于阿含,

  自他與他教,二诤悉應舍。

  “小诤大乘故”:對方說:小乘是不是佛所說,對此沒有爭論;而大乘是不是佛所說,這是有爭論的。若是有爭論,就肯定不是佛所說,不是正教。

  大乘反問:有爭論就不是正教,就不是佛所說啊?

  對方說:是啊!

  “外道于阿含,自他與他教,二诤悉應舍”:大乘答辯:既然如此,不僅大乘和小乘之間有爭論,外道和內道之間也有爭論啊!另外,小乘也分很多,以前在印度,聲聞也分了十八部,不同宗派之間也有爭論啊。根據你們的標准,這些統統都不是佛所說,統統都不是正教,應該都要舍棄啊!那麼,你們爲什麼撿一個舍一個呢?你們認爲,小乘四阿含等經典是佛所說,是正教,要撿起來;《般若經》等大乘經典都不是佛所說,是邪教,要舍棄。這就不對了。

  如果按你們的觀點,有爭論就不是正教,就不是佛所說,那麼,小乘也一樣,對于小乘四阿含等這些經典,外道也爭論說這些內容都不正確,還說這些是邪法、邪教,那你們怎麼辦呢?若是這樣,是不是都應該舍棄啊。而且,你們小乘內部也有很多爭論嘛,那麼都不是佛所說,都不是正教,統統都應該舍棄啊。

  小乘和大乘之間之所以有爭論,這是因爲小乘行者自己不了解大乘,也沒有仔細地去研究過。如果真正地了解了,研究了,不會有這些邪見,不會有這些爭論的。

  辯論有很多種,有時主要是在意義上辯論,有時也有這樣在詞句上進行辯論的。既然你們這樣說,那麼你們所承許的小乘經典也有與大乘經典一樣的過失。

  寅二、破佛說之理由:

  “若語入經藏”直到“廢持大乘教”之間共有叁個偈頌。印度的慧源論師等有些論師認爲,這叁個偈頌不是阿阇黎的原論,是後人加入的。但是,印藏大部分論師都認爲這叁個偈頌是原論,只是有些論師放在下面解釋,有些論師放在此處解釋。比如堪布根華等都將這些偈頌放在下面解釋。陀美仁波切認爲,應該放在此處解釋,這樣使整篇論文,無論是詞句上還是意義上都比較連貫,容易解釋。確實如此,結合前後文的意思看,放在此處比較連貫,比較合適。

  放在下面也可以,在堪布根華的注釋裏是放在下面解釋的。但是放在此處講解、解釋更合理一些。我們這次用的是陀美仁波切所著《入行論釋•善說海》的科判。陀美仁波切是藏地的一位大德,“陀美”翻譯過來就是無著的意思。《入行論釋•善說海》也可以說是無著菩薩所著,但此處的無著菩薩不是印度的無著菩薩。我們據此把這叁個偈頌放在這裏講解。

  若語入經藏,即許爲佛語,

  叁藏大乘教,雲何汝不許?

  小乘行人說四阿含這些經典肯定是佛所說,爲什麼?這裏講的定學與經藏的內容非常相符,可以說完全是經藏的內容;所講的戒學與律藏的內容非常相符;所講的慧學,如四阿含小乘經典裏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法的法性,都不違背論藏。可見,這些都相合于叁藏的內容,就是叁藏的內容,所以就是佛所說的。而你們大乘有很多觀點是我們無法接受的,比如你們說“輪涅一切法無有自性,都是空性……”這太可怕了。

  他們不明白大空性的真理,一說“無自性,都是空的”,就理解爲單空,如同虛空一般,什麼也沒有,所以心裏對空性很恐懼,無法接受。他們很多人都接受不了,甚至有些傲慢聲聞一聽到這樣的話,吐血而亡。

  他們認爲,小乘這些經典的內容特別相合叁藏的內容,可以視爲叁藏。而大乘有些教理明明與佛的教言相違,所以不是正教,不是佛所說。

  大乘答辯:因爲你們小乘裏所講的符合叁藏的內容,所以是佛所說。同樣的理由,我們大乘經典裏所講的也符合叁藏的內容,也應該是佛所說。你們爲什麼不承許?

  我們大乘經典裏也講定學,也非常符合經藏的內容;也講戒學,也非常符合律藏的內容;我們也講諸法的實相、諸法的法相,包括空性等,這些也非常符合論藏的內容。我們也有叁藏,大乘經典裏講的這些也可以視爲叁藏啊!

  佛法包括教法和證法,教法指叁藏,證法指叁學。學習佛法,就是學習教法和證法。

  首先,學習叁藏,研究叁藏,這是學佛。小乘有叁藏,大乘也有叁藏;顯宗有叁藏,密宗也有叁藏。你學習叁藏了嗎?你研究叁藏了嗎?很多人要看這部經那部經,看這本書那本書。若是符合叁藏的內容,可以看,可以研究;否則,不允許看,不允許研究。若是你已經成就了,有定力了,看什麼都行,甚至看外道的、世間的各類書都可以。因爲這些動搖不了你,影響不了你,你只是了解了解,看看而已,多掌握點知識,這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如果你還沒有成就、沒有定力,就不要看太多,不用說其他外道、邪教的書籍,連世間的書籍都少看!知道、掌握得越多,心裏的雜念、分別念就越多。所以,沒到那個時候就少看。

  現在網絡發達了,很多人看這個看那個的,了解這個了解那個的,甚至全世界發生的事情你都知道,都了知。這對你的修行只有壞處,沒有好處。你沒有達到不受影響的程度,總是會受影響。難道你不受影響嗎?你自己看看。若你不受影響,就可以;之前,這些都少看。

  我們現在看書、研究內容也是如此。若自己沒有辨別、取舍的能力,就聽自己上師、善知識的安排,讓你看就看,不讓你看就不要看。這不是想控製你、左右你,而是怕你受影響,怕你走偏了,沒有別的。若是你自己有分辨、辨別的能力,有取舍的能力,就不用問了。前面講了,符合叁藏的內容就可以學,可以研究,這樣對你的修行、解脫只有幫助和利益,但首先你要有這個能力。

  其次,我們修什麼?就是證法,即戒定慧叁學。戒是什麼?戒是淨。讓你的相續變清淨了,這叫戒。定是什麼?不動搖,內心不輕易動搖。慧是什麼?是斷惑,內心沒有疑惑。

  戒定慧沒有立刻圓滿的,要逐步圓滿。我們經常講,最好的修行人應該日日有變化,日日有進步;中等的修行人應該月月有變化,月月有進步;下等的修行人應該年年有進步,年年有變化。相續逐漸變清淨,內心逐漸安定,內心的疑惑逐漸消失。如如不動,了了分明,這個時候相續自然就清淨了,戒定慧叁學就圓滿了。

  其他的不叫修行。叁藏主要是爲了叁學。有戒定慧叁學的功德,讓戒定慧叁學的功德圓滿了,修行就圓滿了,學佛就有結果了。

  若因一不攝,一切皆有過,

  則當以一同,一切成佛語。

  大乘反問:大乘佛法裏、經典裏講的一些道理,跟小乘佛法裏講的是一樣的,是吧?

  對方說:是,有些是跟我們一樣,但有些不一樣,所以不是佛所說。

  大乘答辯:既然部分內容跟你們不一樣,你們就說大乘所有經典都不是佛所說的,不是正教,是邪教。按這樣的邏輯,那麼,部分內容跟你們一樣,就可以說大乘所有經典都是佛語,大乘是正教。

   諸聖大迦葉,佛語未盡測,

  誰因汝不解,廢持大乘教?

  對方又說:那不一樣。你們說大乘經典是佛所說,都是正法,那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等大阿羅漢爲什麼不學這些,不傳講這些呢?他們所學、所傳講的沒有你們所說的這些內容。你們所說的很多內容都是相違的。大迦葉、阿難等大阿羅漢爲什麼沒有聽到?爲什麼不往下傳呢?

  對此可以這樣解釋:也許他們也沒有真正了知。爲什麼?佛講的一些法、一些真理,難以測度,難以衡量,難以了知。大迦葉以及阿難尊者等當時可能沒有真正明白。佛講了,也傳了,但他們沒有證得。正因爲如此,你們應該說“佛所講的這些內容太深奧了,太殊勝了!連大迦葉、阿難尊者等都沒有了知,沒有證得。”這樣說才對。所以,你們不能因爲大迦葉尊者沒有聽到,阿難尊者沒有了知,就認定這些內容不是佛法。不能這樣說!另外,你們怎麼知道大迦葉尊者沒有了知,阿難尊者沒有聽到過這些教理啊?你又不是當事人,怎麼知道的?這都不是可靠的依據。

  也可以這樣解釋:聲聞分很多種,有些是佛化現的,有些表面看是羅漢,但實際上是菩薩的境界。大迦葉、阿難尊者等也許是示現爲羅漢,而內心境界跟菩薩一樣,他們實際懂這些大乘經典的內容,但是裝不懂。這樣,你很難觀察,很難了知,你也不知道啊。所以,怎麼能以此原因而說大乘不是佛語呢?

  有些雖然是真正的阿羅漢,但可能真的不知道,沒有明白,甚至沒有聽到佛當時傳講的大乘佛法。佛傳講的方式有很多,諸如如來密意傳、持明表示傳、補特伽羅耳傳。你們知道的只是最差的一種宣講佛法的方式,還有持明表示傳和如來密意傳。

  當時達摩祖師到中原傳法,聽法的人很多,但只有一人知道他在傳法,其他人都不知道,認爲達摩祖師沒有傳法。怎麼沒有傳法呢?他一坐就傳法了。其中只有一個人有點兒明白,而其他的人都沒有明白。

  有時候傳法不用通過語言。這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很正常。我們的智慧、覺知是有限的。看似傳法了而實際沒有傳法,看似沒傳法而實際傳法了,這樣的情況有很多。佛與佛之間是如來密意傳,根本不用什麼方式方法。還有持明表示傳,對真正的大成就者或相續成熟的人,一個表示就能令其見性開悟。

  所以,當時有些人是沒有明白,不知道;有些人是懂了而裝不知道,裝不明白。你們不能以“阿難尊者、大迦葉尊者等不知道、不傳講”作爲理由,並因此否定大乘佛法。這都不是可靠的依據。

  好,今天講到這裏。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九十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