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五)▪P2

  ..续本文上一页!”这样就行了。既然不了解,你怎么判断是不是邪教、邪法?因为没有研究过,也没有了解过,所以就“不知道”就行了,不说就行了,不要轻易评价!自己不了解的时候,不要说这些是非;自己没有研究过的,不赞不谤就行了。

  现在有的人到处去拜这个“活佛”,去见那个“法王”,然后说“这个如何如何好……”“那个是成就者……”你了解吗?都是道听途说而已,根本不了解!“不赞不谤陌生师”,你不了解的时候,既不要去赞叹,也不要去诽谤。这种情况太严重了。现在所谓的“活佛”“法王”很多,尤其是到了汉地,真的是鱼龙混杂。这些所谓信佛的人,也不去观察,也不去了解,就盲目地崇拜,盲目地追随,总有一天会后悔的,那个时候已经晚了。对这种情况,大家也应该这样把握:不了解的时候,不赞不谤。你根本不了解,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

  你要评论“活佛”“法王”,还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资格。若是你评价别人,说别人的是非,至少要有他心通,必须得知道他人的内心,这样才有资格说。你连他心通都没有,怎么能说别人呢?对你来说是很模糊的,是根本无法了知的,所以不赞不谤就行了。同样,若要评价宗派法门是正法或邪法,必须得精通显密,你才有资格说,才有能力辨别,否则没有这个资格。大家如果真想修行,就要不造业,不要造这些严重的业,没有必要啊。所以,不赞不谤,不近不远,这就行了。

  有些人容易变,容易动摇,一听别人说点什么就动摇。这种人可以说是不够稳重,也可以说是定力不够,没有定力。若是有定力,不会轻易动摇的。稳重是做人的一个标准。若是一个稳重的人,他也不会轻易动摇的,虽然他没有什么定力,但是很稳重。

  有些人总是容易动摇,容易跟别人跑。作为学佛人,作为修行人,不能这样!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应该去选择自己的路。不能总随着别人说,别人说好自己也说好,别人说不好自己也说不好。真的,我们一般不会动摇的,不会相信这些。他人看似说得再有理由,说得再天花乱坠,我是不会轻易相信的,也不会轻易动摇自己的决心。自己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己有自己的修行方式,为什么要轻易改变呢!这些怎么能轻易改变呢?不会的!

  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佛,为什么要依止善知识?很多事自己很难辨别,很难取舍,这时候就要听佛的,听上师的。否则,你皈依就没有意义了,你依止就没有意义了。自己成就、成佛了,就不用了。这时,自己就能做自己的主,自己就能走自己的路。当你见性了、成就了,基本上找到路了,基本上会走路了,这时就行了,尽管有时候可能要扶一下,有时候可能要指一下,但是没有事,都是小事。之前是不行的。第一,你还没有找到路;第二,你还不会走。之所以要皈依佛,依止善知识,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皈依的是释迦牟尼佛,就要听佛的话。听释迦牟尼佛的话,实际上就是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话。我们有自己的依止上师,你就一心一意地跟着他学,才能顺利地到达解脱的彼岸。若是今天听这个,明天听那个,你依止上师就失去意义了。你听依止上师的话,实际上就是听了十方三世所有善知识的话。但是人总是分别,“如果我只听释迦牟尼佛的话,那阿弥陀佛怎么办啊?我还供着阿弥陀佛呢。”“我依止了某某上师,那我那位上师怎么办啊?”自己又放不下了。为什么?没有智慧嘛!

  看自己的缘分在哪里,自己在哪里真正得到利益,然后就依止谁,跟着谁学就行了!这样实际上也等于亲近、依止了一切具德的善知识。何必还要整天冒那么大的险,心里还总是怀疑着:是真的还是假的呀?是善知识还是魔知识啊?你这样都有必要吗?但是有些人就爱这样,没办法,随他去吧!

  今天所讲的这些,可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卯二、破非教之理由:

  对方认为大乘经典,尤其是《般若经》等,都非佛教,是邪教。他们会找很多理由,下面就要对此进行遮破。对方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不可靠的。

  小诤大乘故。外道于阿含,

  自他与他教,二诤悉应舍。

  “小诤大乘故”:对方说:小乘是不是佛所说,对此没有争论;而大乘是不是佛所说,这是有争论的。若是有争论,就肯定不是佛所说,不是正教。

  大乘反问:有争论就不是正教,就不是佛所说啊?

  对方说:是啊!

  “外道于阿含,自他与他教,二诤悉应舍”:大乘答辩:既然如此,不仅大乘和小乘之间有争论,外道和内道之间也有争论啊!另外,小乘也分很多,以前在印度,声闻也分了十八部,不同宗派之间也有争论啊。根据你们的标准,这些统统都不是佛所说,统统都不是正教,应该都要舍弃啊!那么,你们为什么捡一个舍一个呢?你们认为,小乘四阿含等经典是佛所说,是正教,要捡起来;《般若经》等大乘经典都不是佛所说,是邪教,要舍弃。这就不对了。

  如果按你们的观点,有争论就不是正教,就不是佛所说,那么,小乘也一样,对于小乘四阿含等这些经典,外道也争论说这些内容都不正确,还说这些是邪法、邪教,那你们怎么办呢?若是这样,是不是都应该舍弃啊。而且,你们小乘内部也有很多争论嘛,那么都不是佛所说,都不是正教,统统都应该舍弃啊。

  小乘和大乘之间之所以有争论,这是因为小乘行者自己不了解大乘,也没有仔细地去研究过。如果真正地了解了,研究了,不会有这些邪见,不会有这些争论的。

  辩论有很多种,有时主要是在意义上辩论,有时也有这样在词句上进行辩论的。既然你们这样说,那么你们所承许的小乘经典也有与大乘经典一样的过失。

  寅二、破佛说之理由:

  “若语入经藏”直到“废持大乘教”之间共有三个偈颂。印度的慧源论师等有些论师认为,这三个偈颂不是阿阇黎的原论,是后人加入的。但是,印藏大部分论师都认为这三个偈颂是原论,只是有些论师放在下面解释,有些论师放在此处解释。比如堪布根华等都将这些偈颂放在下面解释。陀美仁波切认为,应该放在此处解释,这样使整篇论文,无论是词句上还是意义上都比较连贯,容易解释。确实如此,结合前后文的意思看,放在此处比较连贯,比较合适。

  放在下面也可以,在堪布根华的注释里是放在下面解释的。但是放在此处讲解、解释更合理一些。我们这次用的是陀美仁波切所著《入行论释•善说海》的科判。陀美仁波切是藏地的一位大德,“陀美”翻译过来就是无著的意思。《入行论释•善说海》也可以说是无著菩萨所著,但此处的无著菩萨不是印度的无著菩萨。我们据此把这三个偈颂放在这里讲解。

  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语,

  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

  小乘行人说四阿含这些经典肯定是佛所说,为什么?这里讲的定学与经藏的内容非常相符,可以说完全是经藏的内容;所讲的戒学与律藏的内容非常相符;所讲的慧学,如四阿含小乘经典里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的法性,都不违背论藏。可见,这些都相合于三藏的内容,就是三藏的内容,所以就是佛所说的。而你们大乘有很多观点是我们无法接受的,比如你们说“轮涅一切法无有自性,都是空性……”这太可怕了。

  他们不明白大空性的真理,一说“无自性,都是空的”,就理解为单空,如同虚空一般,什么也没有,所以心里对空性很恐惧,无法接受。他们很多人都接受不了,甚至有些傲慢声闻一听到这样的话,吐血而亡。

  他们认为,小乘这些经典的内容特别相合三藏的内容,可以视为三藏。而大乘有些教理明明与佛的教言相违,所以不是正教,不是佛所说。

  大乘答辩:因为你们小乘里所讲的符合三藏的内容,所以是佛所说。同样的理由,我们大乘经典里所讲的也符合三藏的内容,也应该是佛所说。你们为什么不承许?

  我们大乘经典里也讲定学,也非常符合经藏的内容;也讲戒学,也非常符合律藏的内容;我们也讲诸法的实相、诸法的法相,包括空性等,这些也非常符合论藏的内容。我们也有三藏,大乘经典里讲的这些也可以视为三藏啊!

  佛法包括教法和证法,教法指三藏,证法指三学。学习佛法,就是学习教法和证法。

  首先,学习三藏,研究三藏,这是学佛。小乘有三藏,大乘也有三藏;显宗有三藏,密宗也有三藏。你学习三藏了吗?你研究三藏了吗?很多人要看这部经那部经,看这本书那本书。若是符合三藏的内容,可以看,可以研究;否则,不允许看,不允许研究。若是你已经成就了,有定力了,看什么都行,甚至看外道的、世间的各类书都可以。因为这些动摇不了你,影响不了你,你只是了解了解,看看而已,多掌握点知识,这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你还没有成就、没有定力,就不要看太多,不用说其他外道、邪教的书籍,连世间的书籍都少看!知道、掌握得越多,心里的杂念、分别念就越多。所以,没到那个时候就少看。

  现在网络发达了,很多人看这个看那个的,了解这个了解那个的,甚至全世界发生的事情你都知道,都了知。这对你的修行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你没有达到不受影响的程度,总是会受影响。难道你不受影响吗?你自己看看。若你不受影响,就可以;之前,这些都少看。

  我们现在看书、研究内容也是如此。若自己没有辨别、取舍的能力,就听自己上师、善知识的安排,让你看就看,不让你看就不要看。这不是想控制你、左右你,而是怕你受影响,怕你走偏了,没有别的。若是你自己有分辨、辨别的能力,有取舍的能力,就不用问了。前面讲了,符合三藏的内容就可以学,可以研究,这样对你的修行、解脱只有帮助和利益,但首先你要有这个能力。

  其次,我们修什么?就是证法,即戒定慧三学。戒是什么?戒是净。让你的相续变清净了,这叫戒。定是什么?不动摇,内心不轻易动摇。慧是什么?是断惑,内心没有疑惑。

  戒定慧没有立刻圆满的,要逐步圆满。我们经常讲,最好的修行人应该日日有变化,日日有进步;中等的修行人应该月月有变化,月月有进步;下等的修行人应该年年有进步,年年有变化。相续逐渐变清净,内心逐渐安定,内心的疑惑逐渐消失。如如不动,了了分明,这个时候相续自然就清净了,戒定慧三学就圆满了。

  其他的不叫修行。三藏主要是为了三学。有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让戒定慧三学的功德圆满了,修行就圆满了,学佛就有结果了。

  若因一不摄,一切皆有过,

  则当以一同,一切成佛语。

  大乘反问:大乘佛法里、经典里讲的一些道理,跟小乘佛法里讲的是一样的,是吧?

  对方说:是,有些是跟我们一样,但有些不一样,所以不是佛所说。

  大乘答辩:既然部分内容跟你们不一样,你们就说大乘所有经典都不是佛所说的,不是正教,是邪教。按这样的逻辑,那么,部分内容跟你们一样,就可以说大乘所有经典都是佛语,大乘是正教。

   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

  谁因汝不解,废持大乘教?

  对方又说:那不一样。你们说大乘经典是佛所说,都是正法,那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大阿罗汉为什么不学这些,不传讲这些呢?他们所学、所传讲的没有你们所说的这些内容。你们所说的很多内容都是相违的。大迦叶、阿难等大阿罗汉为什么没有听到?为什么不往下传呢?

  对此可以这样解释:也许他们也没有真正了知。为什么?佛讲的一些法、一些真理,难以测度,难以衡量,难以了知。大迦叶以及阿难尊者等当时可能没有真正明白。佛讲了,也传了,但他们没有证得。正因为如此,你们应该说“佛所讲的这些内容太深奥了,太殊胜了!连大迦叶、阿难尊者等都没有了知,没有证得。”这样说才对。所以,你们不能因为大迦叶尊者没有听到,阿难尊者没有了知,就认定这些内容不是佛法。不能这样说!另外,你们怎么知道大迦叶尊者没有了知,阿难尊者没有听到过这些教理啊?你又不是当事人,怎么知道的?这都不是可靠的依据。

  也可以这样解释:声闻分很多种,有些是佛化现的,有些表面看是罗汉,但实际上是菩萨的境界。大迦叶、阿难尊者等也许是示现为罗汉,而内心境界跟菩萨一样,他们实际懂这些大乘经典的内容,但是装不懂。这样,你很难观察,很难了知,你也不知道啊。所以,怎么能以此原因而说大乘不是佛语呢?

  有些虽然是真正的阿罗汉,但可能真的不知道,没有明白,甚至没有听到佛当时传讲的大乘佛法。佛传讲的方式有很多,诸如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你们知道的只是最差的一种宣讲佛法的方式,还有持明表示传和如来密意传。

  当时达摩祖师到中原传法,听法的人很多,但只有一人知道他在传法,其他人都不知道,认为达摩祖师没有传法。怎么没有传法呢?他一坐就传法了。其中只有一个人有点儿明白,而其他的人都没有明白。

  有时候传法不用通过语言。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很正常。我们的智慧、觉知是有限的。看似传法了而实际没有传法,看似没传法而实际传法了,这样的情况有很多。佛与佛之间是如来密意传,根本不用什么方式方法。还有持明表示传,对真正的大成就者或相续成熟的人,一个表示就能令其见性开悟。

  所以,当时有些人是没有明白,不知道;有些人是懂了而装不知道,装不明白。你们不能以“阿难尊者、大迦叶尊者等不知道、不传讲”作为理由,并因此否定大乘佛法。这都不是可靠的依据。

  好,今天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