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讲记96[智慧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那些小乘傲慢声闻认为,修“四谛”就可以获得究竟的解脱,不用修“空性”。中观反驳说,不修“空性”不可能获得解脱。 佛在《般若经》中讲,要获得三菩提任何一个果位,必须要修持“空性”,没有空性的智慧,得不到任何菩提果。这里讲的“菩提果”要理解为三种菩提果,不能只理解为大乘里讲的佛果,声闻和缘觉的果位也包括在内。如果没有空性的智慧,不能获得三菩提果的任何一个果位。
对方又说,《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不是佛所说,他们不承认。同时,他们举了很多例子,找了很多理由。但是这些理由都被中观一一破斥了。最后得出结论,小乘的四阿含这些经典是佛所说,同样,大乘佛法里《般若经》等经典也是佛所说,都是正法。
子三(修持胜义正道)分三:一、未修胜义之过失;二、修胜义之功德;三、摄义。
丑一(未修胜义之过失)分三: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三、心灭亦再现。
寅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
下文继续讲,若是不修空性,不证悟空性,别说成佛,就连解脱——摆脱三界轮回都很难。
比丘为教本,彼亦难安立,
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
“比丘为教本,彼亦难安立”:小乘行者在前面说,若大乘是佛所说,为什么大迦叶等大比丘没有听到呢?他们为什么不修这些法,也不给信众传讲这些呢?
小乘行者特别崇拜和相信大迦叶等这些阿罗汉,认为他们都是佛的亲传弟子,是佛在世时就已经获得成就的。也可以说,他们认为比丘才是佛教的主人,大比丘才是佛教住世的根本。 之所以称为“大比丘”,他们既是比丘,又是罗汉,也叫罗汉比丘。小乘行者认为,他们是佛教住世的根本,也是佛教的主人。
中观认为,这种说法很难安立。若是按你们的观点和说法,就连“比丘”都很难安立,“罗汉比丘”就更不能安立了。为什么呢?比丘有很多种,有名义上的比丘,也有实际比丘,但是实际真正的比丘只有两种:近圆比丘和破惑比丘。若按前面你们自己所说的理由,即“若是有争论,这些大乘经典就不是佛所说,不是正法”,那么你们小乘经典也有争论,也不能成立佛所说。如果这样,比丘也不成立。因为连四部阿含等这些经典都不能成立佛所说,也不能成为正教,那这种近圆比丘自然也就无从安立了。此处主要指破惑比丘,破惑比丘就是证悟了无我,断除了烦恼的这些比丘,也就是罗汉比丘。如果不修空性,怎么断惑啊?如果不修空性,怎么获得涅槃啊?那样,根本就不成立破惑比丘(罗汉比丘)。
对方认为,不用修空性。中观指出,若是这样,不仅很难安立近圆比丘,更主要的是也不能安立破惑比丘。因为如果不修空性,就不能解脱,不能断惑,这样就没有破惑比丘(罗汉比丘)了。“比丘为教本”就很难安立。
“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若是不修空性,没有空性智慧,心一定会有所缘。“心有所缘”,即心着相的意思。“涅槃”指脱离三界的这种解脱。若是没有看破放下,心肯定会着相。心一着相,肯定会住于一些对境当中,这样就不会有寂灭,不可能脱离三界。
如果你没有证悟空性,连人我执都没有遮破,还有粗大的我执,这样肯定会生贪嗔等烦恼,就会造业,就有业力的牵引,因此还要轮回,所以不可能得到涅槃。
此处主要讲,若是不修空性,连我执烦恼都不能断除,这样连脱离三界的涅槃都不可能得到。
寅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
即使断了烦恼,破除了人我执,脱离三界了,也不得涅槃。在此处,“涅槃”指的是究竟的涅槃,即远离二边的究竟佛果。
断惑若即脱,彼无间应尔,
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对方说:断烦恼了,放下自我了,这样就能获得究竟的涅槃,获得最终的解脱,也就是佛果。
他们也承认佛和普通阿罗汉有一些差别,但是他们认为,在一般所证和所断这方面,二者没有什么差别,都破除了人我执,断除了烦恼,都获得解脱了,都趋入涅槃了。
大乘答辩:你们认为断烦恼后,立刻就能获得究竟解脱、究竟涅槃。但是,诸如目犍连、革究等大阿罗汉已经断烦恼了,已经获得了阿罗汉的果位,却还会依往昔业力而感受痛苦。若是按你们的说法,他们为什么还会受这些果报呢?为什么还会遭受这些痛苦呢?这就说明他们还没有获得究竟的果位,他们的所断还没有彻底清净。
有很多这样的公案: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最后是被外道殴打致死,革究阿罗汉因为没有吃的而饿死等。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如有些阿罗汉是得病死的,有些是横死的。我们看《百业经》或其他的经典就能知道,有很多虽然都是大阿罗汉,但是也要感受痛苦,遭受业果。这就说明他们断证的功德没有圆满。若是他们的断证功德圆满了,不会有这种情况。
由此可知,虽然他们证悟了人无我,断除烦恼了,但还不能算是圆满,他们的断证功德还没有圆满,智慧有限,还要遭受一些业果。比如,目犍连为什么被打成那样,最后被打死了?就是前世做渔夫的时候杀鱼的果报。可见,他们还要感受宿业的果报。
小乘对此也有解释,他们认为目犍连等属于有余涅槃。小乘中,有余涅槃是指虽然已经涅槃了、成就了,但还没有脱离五蕴。蕴聚属于苦谛,也要感受业果。当他们到临终时,因为已经断了烦恼,所以再也不会转生,这时趋入无余涅槃,没有五蕴,也不会遭受果报。小乘这样解释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差别。
但是,这只是他们自己的一种解释、一种说法而已。为什么他们要遭受这些果报?为什么他们还有四不知因,很多事情还不知道?尽管他们有智慧、有神通,但是很多事情他们还不知道。虽然他们断烦恼了,却还要遭受一些痛苦、果报,这都说明他们断证的功德还没有圆满。
若谓无爱取,故定无后有,
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
因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
“若谓无爱取,故定无后有”:“无后有”是什么?就是不会再转生,再轮回了。小乘认为,虽然他们成阿罗汉了,但是他们还没有趋入无余涅槃,所以要遭受一些痛苦,也会受到一些报应。当他们到临终的时候,因为已经断了我执,没有烦恼了,所以就没有爱取了,对轮回没有贪恋,对世间没有贪恋,这样就不会有投生。
爱、取都属于十二缘起支,有爱就有取,有取就有转生。没有爱、取,就不会转生。小乘认为,当他们趋入无余涅槃时,在那个状态中不会有余业,不会有遭受报应这些情况。
中观回答:
“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染污爱”就是烦恼之自性的“爱”。他们已经证悟了人无我,已经断烦恼了,所以没有属于烦恼自性的爱取,但他们还有其他的非染污(不属于烦恼)的爱取。
小乘自己也承许他们有四不知因。尽管目键连、舍利子等都是大阿罗汉,他们没有烦恼,但他们都有四不知因等有很多非烦恼的无明。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有非烦恼的爱取?
阿罗汉的“四不知因”,是指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
时不知因。虽然阿罗汉有智慧、有神通,但他们的智慧、神通很有限。他们无法了知过于久远时代的事情,因为时间间隔太长了。尽管他们通过神通、智慧观察了,但是也有不了知的时候。阿罗汉跟佛不一样,佛不用特意入定观察,而阿罗汉必须要入定观察才能了知一些事情,若不入定、不观察,可能很多事情都不知道。
例如华杰施主想出家,但是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已经八十多岁了。当时佛不在,舍利子一观察,发现他不仅年龄太大了,而且没有今生能成就的殊胜善根。出家或修行也要有善根或者因缘,但是舍利子没观察出来,就觉得没有,当时就拒绝了,不让他出家。后来华杰施主遇到了佛,佛观察到他有这个善根,若让他出家,他很快就会成为阿罗汉,所以佛就让他出家了。可见,当时舍利子不知道这些因缘。
境不知因。指外境距离太远了,阿罗汉也很难察知。如舍利子、目犍连都是百里挑一的阿罗汉。虽然目犍连神通第一,但也观察不到母亲过世后转生在哪个刹土。后来问佛,佛告知他的母亲在聚光佛的刹土。目犍连为什么不知道?就是因为这个刹土和娑婆世界相隔太远了,所以他也无法了知。这种情况说明,他的智慧还是没有圆满。若是他的智慧圆满了,他也应该能知道。
细不知因。只有佛才知道这些细微的因果关系,那些阿罗汉无法能够了知。
大家看看,连大阿罗汉都很难了知,很难说清,何况我们这些凡夫!还讲“因缘如何如何”,算了吧!这些细微的因果,除了佛,谁也说不明白,谁也无法能够了知,包括这些大阿罗汉都无法了知。
很多人都讲因果,其他宗派也讲因果,但是只有佛才能圆满无误地讲出因果,了知因果关系。其他人都只能知道一部分,只能说明一部分。除非你的智慧圆满了,否则谁也说不明白。这些微妙的因缘很难说。
现在有的人找这个算命,找那个算命,没有用。这能算得出来吗?能算清楚吗?不可能。也许有些人有神通,也许当时能了知一些,但是这些因缘随时都会变,到时候不一定准确。当时没有说准,可能到时候也有准的;当时说准了,可能到时候也有不准的。所以,别找这个麻烦!相信因果,相信佛就行了。算命不如认命,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如是因如是果,相信这个道理就行了。
多不知因。意思是这些阿罗汉虽然很有智慧,有神通,但是他们无法能够了知佛所具有的这些无漏的功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功德等。哪怕是佛的一个相好的福德因缘,他们都很难了知,很难察…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