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六)▪P2

  ..续本文上一页觉,很难衡量。虽然他们有成就,但是和佛相比差距太大了,所以要衡量佛的境界或佛所具有的这些功德,是不可能的。

  可见,细微的因果他们不知道,佛的功德他们无法能够衡量,环境相距太远和时间间隔太久的事情,他们也无法能够了知。很多事情他们不知道,但佛知道;他们无法能够解决的问题,最后都是由佛亲自去解决,这样的公案有很多。你们不用看《大藏经》,看《百业经》就行了,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这些都是事实存在的,你们小乘行人也不能不承认啊。

  阿罗汉的“四不知因”虽然是无明,但是不属于烦恼。大乘佛法里讲,除了烦恼障还有所知障。虽然他们断除了烦恼障,但是还有所知障啊!

  他们有四不知因,你们不能不承认吧?对方说,承认。这本身属于一种无明,但是不属于烦恼。既然可以有不属于烦恼的无明,同样,也可以有不属于烦恼的爱取。这是通过比喻说明的,接下来才是真正的理由:

  “因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有“受”就有“爱”。“受”是感受,感受痛苦,感受快乐。有感受就有“爱”。当感受痛苦时,希望摆脱,这是一种贪欲。当获得快乐时,还想得到,这也是一种贪欲。有受就有爱执。

  大阿罗汉和佛不一样,他们有感受痛苦和感受快乐的时候,有些罗汉也会有得意忘形的时候,甚至也有乐死的公案。有感受肯定就有爱,但是这个爱不能说是烦恼。格鲁派认为,这个爱属于烦恼的爱、染污的爱。但我们自宗认为,这些阿罗汉已经断除烦恼了,不可能有染污的爱,但他们有非染污的爱,有一种不属于烦恼的爱取。

  若是有“爱取”支,就有下面的因缘。最后,他们入定趋入无余涅槃,进入寂灭的状态,一切分别念暂时都消失了,保持这样一个寂灭的状态,在那个状态中会停留很长时间。阿罗汉不托生,所以没有肉身,但是他们有意身——意自性之身。意身和中阴身类似,没有肉体,但是有意体,他自己感觉有身体,这叫意身。麦彭仁波切讲:“一旦必定需证悟,经说十千劫之后,罗汉出定入大乘。”十千劫就是一万劫。在一万个大劫之中,他们都会保持那种状态。小乘认为,这时一切心念都没有了,是大寂灭,再也不会从定中出来。但是大乘不承认这种说法。大乘认为,经十千劫之后,罗汉还要出定入大乘。

  《菩提心释》中讲:“诸声闻未得佛之功德前,以慧身入定。”他们有身,但是没有肉身,只有意身。“以慧身入定”就是这个意思。这时,他们的一切分别念都消失了,不会有分别念,但是有意身。最后,“经佛唤醒劝告,再以种种身相利众积累二资后,方可得到究竟菩提果”,他们要积累二种资粮,资粮圆满了,才可以成佛,得到究竟佛果。

  一般阿罗汉都有无明习气地、无漏的业,还有意身——意自性之身,还有不可思议托生。四不知因属于无明习气地。他们遭受业果就说明他们还有业,但这个业是无漏的业。“无漏”不是烦恼,“有漏”是烦恼。他们虽然没有肉身,但是有意身。他们还有不可思议的托生,即佛通过弹指的方式让他们出定,劝他们“你们这种境界还不究竟,还要入大乘”,这时他们就会入大乘,然后现种种身相,这叫不可思议的托生。既然他们没有烦恼,怎么托生呢?是以悲心、以愿力投生,跟菩萨一样,入大乘了,这时叫“不可思议托生”。小乘他们自己不承认这种说法,这是大乘佛法里讲的,事实上也有这些情况。

  他们有无明习气地,还有无漏的业,还有意身——意自性之身,还有不可思议托生。这些说明什么?说明他们所获得的果位还不是最究竟的。虽然是涅槃,但不是究竟涅槃;虽然是寂灭,但不是最极寂灭。最后他们入大乘,以种种身相利益众生,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最后获得究竟的佛果。

  虽然小乘行人不承认这些,但这都是真相,是事实,不得不承认啊!当时有这种情况,佛也亲自说过:你们还不知道这些,因为时间太久了;或相距太远了;或这些详细、细微的因果你们根本不知道;此外,还有多不知因。他们自己也承认,虽然自己具有很多功德,但跟佛的功德无法相比。他们为什么追随佛?就是知道很多地方不如佛。虽然他们也有神通,也有成就,但是断证的功德还没有圆满,所以还要入大乘,继续修行,最后才会获得成就。

   寅三、心灭亦再现:

  心识有所缘,彼仍住其中。

  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

  犹如无想定,故当修空性。

  “心识有所缘,彼仍住其中”:“有所缘”指着相,仍会耽著某一对境。如果你着相了,肯定会住于一些对境当中,这样还是没有解脱。为什么?你没有摆脱束缚啊!

  “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若是修空性智慧,才可以断烦恼的根和所知障等这些障碍,证悟空性,这样才能心无所住,就不会再生。否则,若是你没有修空性,没有断根,尽管暂时入灭,暂时没有分别念了,但到时候还是会“复生”,分别念还会生起来,还有出定的时候。

  小乘认为,入定的状态中是没有任何念的。但大乘认为,这个时候还有阿赖耶识,还有分别念,只是粗的分别念没有了,还有很细的一些分别念,若时间到了,还会复生,还会生起来。

  “犹如无想定,故当修空性”:“无想定”,即修无想禅,将来可以托生无想天。无想天里也是没有粗大的分别念,一切都消失了,但当业力穷尽、福报穷尽的时候,还要从那种状态中出来,还要托生,还要轮回,还会复生。同样,阿罗汉入灭时没有分别念了,但是他们没有通过空性智慧断根,所以最后还是会发芽结果,这些念还会生起。可见,应该修空性。

  丑二(修胜义之功德)分二:一、成办二利;二、断除二障。

  寅一、成办二利:

  这是学修般若空性的功德,即承办二利。第一是自利,自己能获得究竟的解脱;第二是他利,可以帮助众生获得究竟的解脱。

    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

  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

  菩萨通过修般若空性,以空性智慧断烦恼和所知障,不仅能够获得解脱,还能获得佛果。那么,这时他们会不会入最极寂灭,并保持那种状态,不去利益众生了?不会的。恰恰相反,当他们看到众生无明、颠倒,更会生起慈悲之心。

  “为度愚苦众”:众生为什么烦恼、痛苦?主要是因为愚痴颠倒。为什么愚痴颠倒?主要是因为没有证悟空性,没有证悟真理。所以菩萨们更加慈悲众生,更会去利益众生。

  “菩萨离贪惧”:“贪”是贪执轮回的安乐,“惧”是畏惧痛苦。菩萨远离了对痛苦的畏惧,远离了对安乐的贪着,以这种方式、这种状态住于轮回。

  “悲智住轮回”:因为有智慧,自己可以不受轮回之苦;因为有悲心,可以无勤作地利益他人。以智慧不住轮回边,以悲心不住涅槃边。远离二边,这是最究竟的成就,也就是佛果。而阿罗汉只有智慧,没有强烈的悲心,所以他们住于轮回边。虽然他们没有烦恼和痛苦,但他们住轮回边,没有究竟的慈悲心,所以不能利益众生。

  《华严经》中讲:“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虽然菩萨身处六道轮回中,但是不受轮回的染污,“犹如莲花不著水”。他们虽然在凡夫当中,身边全是凡夫俗子,但是没有任何障碍,谁也障碍不了他们。他们就这样无勤地、很自然地利益众生。

  “此即悟空果”:虽然菩萨身处轮回里,但他们不贪着轮回的安乐、世间的福报,对轮回、对世间也不会有任何恐惧。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证悟空性了,已经获得究竟的智慧了。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有挂碍就有恐怖,没有挂碍就没有恐怖。菩萨为什么能做到这样,为什么那么厉害,因为他们证悟空性了,他们的智慧圆满了。

  大家应该好好修持空性,去证悟空性,这是最重要的!现在我们学加行,学中观,这都是为了证悟空性。证悟空性只有两种方法:第一,先通过逻辑去推理,在自己相续中产生相似的定解,然后通过修行获得真实的定解;第二,通过学加行让自己的相续成熟,最后通过上师的窍诀证悟空性。

  如果自己想解脱,想圆满,唯一的方法就是证悟空性,然后帮助他人,让他人解脱痛苦,功德圆满。包括父母、儿女等众生,唯一能帮助他们的,就是让他们了解空性,证悟空性。你给他们钱、权、吃的、穿的,这都无法利益他们啊!如果真想利益他们,就让他们明白真理,让他们证悟空性,这样就能解脱烦恼痛苦,就能获得福德圆满和智慧圆满的果位,多好啊!

  承办二利,这是学习空性、证悟空性的功德之一。下文讲第二个功德,断除二障。

  寅二、断除二障:

  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断除二障,即断除烦恼障、所知障。《楞伽经》中讲的,由人我执所生的是烦恼障,由法我执所生的是所知障。烦恼障是障碍解脱的,所知障是障碍成佛的。

  想断除此二障,最有力量的就是空性智慧。想迅速获得解脱、获得佛果的人,应该认真学修般若智慧,想尽一切办法去证悟空性,这是唯一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不得解脱,为什么福德、智慧达不到圆满呢?就是由烦恼障、所知障导致的。怎么办?就是修空性智慧,去证悟空性,断烦恼障,断所知障。

   丑三、摄义:

  不应妄破除,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

  前文讲了证悟空性的功德,也讲了未证悟空性的过患,所以应该认真地思维,应该这样去了知事实真理,不应该破斥空性不合理,诸如说“《般若经》是魔所说,是邪法”等。

  若承办自他二利,要靠般若空性智慧;若要断除所知障、烦恼障等一切障碍,也要靠般若空性智慧。既然已经了知了证悟空性的功德、未证悟空性的过患,心里就不应该生怀疑了,应该做个决定:要诚心诚意、如理如法地修习般若空性。

  癸三、摄共同之义:

  执实能生苦,于彼应生惧,

  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

  如果你有实执,对法执着,就会生一切苦。一切痛苦的根本是什么?是执着。人执、法执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所以应该对这个生起畏惧。你研究空性、修持空性就可以息灭一切痛苦,断除一切障碍,这多好啊,应该心生欢喜,不应该生恐惧心啊!

  很多小乘修行人一听空性就有恐惧,甚至会远离。为什么啊?其实修空性智慧能息灭一切痛苦,断除一切障碍,可以迅速获得解脱,获得圆满佛果。所以,为什么对空性生畏惧心呢?为什么一讲空性就害怕呢?不应该啊,这是颠倒了!

  什么是一切痛苦和烦恼的根?就是我执。大家应该对我执生起畏惧感,然后断除我执。空性智慧能息灭一切痛苦,能断除一切障碍,所以对此应该心生欢喜,应该精进地修持空性智慧。

  好,今天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